自性是個啥——榮格分析心理學(xué)中的自性(Self)與佛教中自性的比較
榮格分析心理學(xué)中的自性(Self)與佛教中自性的比較
學(xué)習(xí)沙盤游戲技術(shù)和榮格分析心理學(xué)的人都會被“自性”這個概念所困擾,經(jīng)常有人問“自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榮格的語言力當(dāng)然不會有“自性”二字,他所說的對應(yīng)的詞是德文的“Selbst”,就字面意思這個德文詞等于英文的“itself”,而英文翻譯則一般用“self”、“Self”或“the Self”等。最初,漢語翻譯有很多種翻譯,比如翻譯成真我、本我、潛意識自我、自我本體等等,還有就直接借用了佛教的“自性”二字來翻譯這個詞。我自己也習(xí)慣了“自性”的說法,叫的順口,也一般采用這個翻譯方法。
最近讀《壇經(jīng)》,對用“自性”翻譯“Self”越來越覺得不妥,因為榮格的“Self”雖然和《壇經(jīng)》中的自性有一些相同之處,但是二者還是有根本區(qū)別。我們原來不怎么涉及禪宗的學(xué)習(xí),就單純的把“自性”等同于榮格的“Self”也沒啥問題,現(xiàn)在要學(xué)一學(xué)傳統(tǒng)文化,了解一下禪宗思想,再用“自性”表達(dá)“Self”就容易產(chǎn)生混淆。生活中我們是有經(jīng)驗的,即便是同卵雙生子,我們還要分別起名字,就是害怕搞混了。翻譯的事情先放下,我們還是先比較一下榮格的“Self”和佛教的自性的異同吧。
一、榮格的“Self”
1.“Self”是一個原型
“Self”是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既然是集體無意識的,應(yīng)該就是人類所共有的,兩個要素:人類、共有。沒有見榮格認(rèn)為動物也有“Self”的文獻(xiàn)。
2.“Self”是心靈的核心
集體無意識諸原型以“Self”為核心,整個心靈(意識和無意識)也是以“Self”為核心。因此,“Self”就好比太陽系中的太陽。太陽不在,太陽系分崩離析?!癝elf”不在,個體心靈混亂失常。
3.“Self”是心靈的整體
理解這一點,我借用了老子的“道”的觀念。道充斥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我們的生命也是道的體現(xiàn)?!癝elf”應(yīng)該也有這個特點,彌散在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4.“Self”可以促進(jìn)心靈和諧發(fā)展
這一點,一方面是促進(jìn)發(fā)展,一方面是促進(jìn)和諧。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集體無意識,都有人類全部的智慧,但是個體一般很少能把這些共有智慧發(fā)揮出來,能發(fā)揮出來就成“超體”了。但是“Self”如果功力全發(fā),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智慧就會完全意識化,我們內(nèi)心就成了全部人類,那樣內(nèi)心自然無限豐富了。不僅如此,“Self”還可以讓我們極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整合統(tǒng)一,那樣就像曼荼羅一樣圓滿、和諧。因此,榮格認(rèn)為曼荼羅是“Self”的象征。
這個能完全發(fā)揮“Self”的作用,實現(xiàn)內(nèi)心圓滿的過程叫個體化,又有人翻譯成自性化,英文詞是“individuation”。

5.“Self”也不是好惹的
你不要以為“Self”如此神圣,恨不能就想著完全把它激活。榮格的觀點,激活“Self”要逐步來,要用自我(ego)去消化整合,要建立一個“ego-Self”之軸。如果不是自我去消化“Self”,反過來“Self”過度被激活,就會造成自我膨脹,就是讓自我感到自己神圣強大。
有些學(xué)心理學(xué)的人,學(xué)了心理學(xué)仿佛沒有了一切煩惱,自己便是神,那就是自我膨脹,過度認(rèn)同“Self”造成的。
二、佛教的自性
我對佛教了解有限,所以只能是盲人摸象,胡亂說一說,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自性:本自具足的佛性。
1.緣起性空
佛教流派也很多,但是大家都認(rèn)可“緣起性空”。“緣起”,一切事物源自因緣和合。“性空”,自性本空,自性是虛空的。

2.惠能大師的論述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被弘忍大師點化后,連說五個“何期自性”,算是比較全面地闡述了自性的特點了。惠能大師是這樣說的:
(1)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清凈應(yīng)該就是清澈明凈,沒有什么渾濁之物,沒有什么意念,也沒有煩惱。
煩惱、意念都是意識(這里說的是心理學(xué)的概念,下同)的部分。

(2)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這應(yīng)該強調(diào)自性的永恒,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不像我們的末那識(自我)和意識會隨著生命的結(jié)束而消失(死亡)。因此,悟到自性,成為自性,個體也就沒有生滅了,跳出輪回,沒有生死了。
(3)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自性和佛陀一樣都是圓滿具足的,因為它是虛空,無生無滅,無增無減,自然也無多無少,都是一樣的。自性不會因為愚迷而減少,也不會因為圣賢而增加,大家都一樣。
意識就會有所增減,學(xué)一些東西就增加,忘一些東西就減少。
(4)何期自性,本不動搖
自性不會增減,也不會損缺,不會因為你失意而減少,也不會因為你成功而增加。而我們的意識就恰恰相反,經(jīng)常會隨著外界的影響而動搖,張三李四隨便說句話,我們都會動搖,那是意識在動搖,自性不受影響。
(5)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法”是指事物。這句話說明,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由自性生成的。
我的理解,相由心生,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相”,并不是實實在在的,是“心”生成的,而心又是自性生成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事物背后都有自性,都是自性的表現(xiàn)形式。

三、榮格“Self”與自性比較
1.相同之處
(1)“Self”和自性都是普遍具有,人人皆有,沒有個體差異。
(2)“Self”和自性都是與生俱來,并非后天習(xí)得。
(3)“Self”和自性都是生命最本真的意義,意識不是,自我也不是。
(4)“Self”和自性都能消除心理的痛苦、疾病。
2.不同之處
(1)“Self”顯然沒有自性那樣深刻和奧妙。
(2)自性是虛空,榮格的“Self”是“有”。雖然“Self”也無法被看到,但是它不代表虛空,它還有象征,如曼荼羅、神圣人物、石頭等。
(3)“Self”不是無始無終的,是有生滅的?!癝elf”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有人類就有“Self”,之前沒有。人類滅亡,也沒有了“Self”。
(4)“Self”產(chǎn)生自我(ego),榮格卻沒有討論它與外界事物的關(guān)系。按照目前的資料,榮格的“Self”應(yīng)該不生產(chǎn)外界事物。
(5)榮格在煉金術(shù)研究中,認(rèn)為咬尾蛇、惡龍、哲人石(魔法石)等代表的就是“Self”,所以“Self”對心靈還可能造成破壞性。這有點像電影《哪吒之魔童轉(zhuǎn)世》那樣,如果“Self”不被自我掌控,就是“魔”;被自我整合,就是“靈”。
佛教中似乎沒有走火入魔的說法,至少沒有因自性而走火入魔的說法。
(6)佛教中認(rèn)為末那識、意識應(yīng)該都是虛幻的,虛空的自性才是真如的,一旦悟到自性,末那識、意識都沒了。榮格理論里,自我要去消化整合自性。榮格不否定自我的真實和重要性。最后自我和“Self”整合為一,應(yīng)該是既有自我也有“Self”。
以上是我的初步總結(jié),還比較膚淺。
四、如何翻譯“Self”
此前我曾想著把“Self”翻譯成“共我”,但是自己也沒怎么習(xí)慣去用,所以并沒有堅持?,F(xiàn)在翻出來看看,我覺的翻譯成“共我”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首先,“共我”與“自我”對應(yīng)。“自我”是個體的意識核心,是個體自有的“我”?!肮参摇笔羌w無意識的“我”,人類共有的。
其次,“共我”契合了“Self”。本來“Self”就是“我”的意思。這樣翻譯也好理解。
最后,“共我”不會和其他概念混淆。自體、自性、自我等都是已有概念,把“Self”翻譯成這些,讓人家原來的概念怎么辦?就像把“Self”翻譯成自性,等到和佛教自性在一起說的時候,二者怎么分別?
自今日起,我打算在我的課上、書上都用“共我”來翻譯榮格的“Self”。共我是個體心靈中的人類共有的“我”,是心靈發(fā)展的種子,是心靈整合的力量,分化出個體獨有的自我,自我要回歸共我,要和共我整合,實現(xiàn)心靈的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