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導致室町幕府建立的“中先代之亂”究竟是什么東西?
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日本歷史上一共有三個幕府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在三個幕府政權中,室町幕府建立地最倉促,統(tǒng)治根基也是最不穩(wěn)固的。有意思的是,間接導致室町幕府建立的歷史事件是一場規(guī)模并不是很大的叛亂——“中先代之亂”。

正慶三年(1333年),以后醍醐天皇為盟主的倒幕聯(lián)盟推翻了鐮倉幕府,其統(tǒng)治家族北條家的大部分成員在東勝寺集體自殺。鐮倉幕府滅亡后,后醍醐天皇親掌國政,成為日本幕府時代唯一在全國擁有最高實權的天皇??刂茖崣嗪?,后醍醐天皇開始實行“建武新政”的改革。

“建武新政”的本質是復古倒退,嚴重損害了日本當時的社會主導階層——武士階層的利益,也得罪了一些皇族、公卿和寺社勢力。后醍醐天皇對于自己不得人心的狀況也不是完全沒感覺的,將當時影響最大的武士領袖足利尊氏留在京都,不讓他回到其根基較深的關東地區(qū)。

然而“建武新政”對武士階層的利益損害是巨大的,就算沒有足利尊氏,利益受損的武士也會另選代言人來反對后醍醐天皇。建武二年(1335年),北條得宗家末代當主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在關東造反。因為后醍醐天皇不得人心,所以關東的很多武士都選擇支持北條時行。

于是北條時行的叛亂迅速席卷了日本關東八國,不到幾個月就攻克當時的關東地區(qū)首府、鐮倉幕府昔日的都城——鐮倉。攻克鐮倉后,北條時行將父親北條高時生前統(tǒng)治的時期稱為“先代”,將自己即將開始的統(tǒng)治時代稱為“中先代”。因此后世就將這場叛亂稱為“中先代之亂”。

“中先代之亂”導致后醍醐天皇對關東的控制近乎瓦解,對全日本的統(tǒng)治都會因此動搖。正因如此,后醍醐天皇也顧不得什么“縱虎歸山”了,讓足利尊氏鎮(zhèn)壓“中先代之亂”。足利尊氏在去關東的途中還要求后醍醐天皇封自己為征夷大將軍和諸國勿追捕使,但被后醍醐天皇拒絕。

雖然沒當上征夷大將軍,但足利尊氏還是借助“中先代之亂”離開了京都,脫離了后醍醐天皇的掌控。足利尊氏的個人才略和在關東的威望都遠勝北條時行,關東武士很快都會聚到足利尊氏麾下。幾個月后,北條時行被足利尊氏擊敗。足利尊氏收服鐮倉,北條時行不知所終。

“中先代之亂”雖然被平定,但關東落入了足利尊氏手中。足利尊氏在平亂后自行封賞有功的武士并在關東自行頒布政令,基本無視了后醍醐天皇及其“建武新政”。后醍醐天皇大怒之下派新田義貞討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也公開挑起了反對后醍醐天皇的旗號,日本再次內戰(zhàn)。

建武三年(1336年),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足利尊氏扶持光嚴天皇登基,日本進入了兩個天皇并立的南北朝時代。足利尊氏在京都頒布“建武式目”,實際建立幕府。歷應元年(1338年),足利尊氏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室町幕府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