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地方,它排第一!
朋友們,最近的互聯(lián)網(wǎng)搞得人心情好復雜。一邊羨慕熱搜上“不掃興的父母”,帶著戀愛游戲的立牌接女兒考試。
另一方面,氣死在“有個掃興的父母是個什么體驗”的帖子下面。
“不掃興父母”評論里都是“好羨慕”,“掃興父母”評論里更多在說“我家也是?!?/p>
好像很多中國父母都不會和小孩好好說話。和父母分享快樂,只會收到挖苦,和父母傾訴煩惱,只會收到諷刺。這種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病態(tài)得很有東亞的風格。
我想起上次坐高鐵回家,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母子,男孩看起來大概小學三四年級,一直戴著耳機安安靜靜地打游戲,和媽媽講話輕輕柔柔的很有禮貌,不小心踢到我了馬上說了“對不起”。
玩了一會兒游戲后男孩超興奮地舉起平板說,“媽媽你看我闖關了耶!”那個媽媽好像忍了很久的樣子突然提高音量說,“你要是你把這功夫用在學習上,數(shù)學早考100分了!”男孩沒說話,媽媽繼續(xù)叨叨了一堆關于期末考試的事。
男孩開始還爭辯說自己只扣了5分,后來逐漸放棄掙扎,嘆了口氣繼續(xù)玩起了ipad?!澳阋前堰@功夫用到學習上……” “這玩意兒有啥用能賺錢嗎?”這類話術可太熟悉了。
翻譯過來就是:和學習/賺錢無關的事情都不重要,我不會和你討論,更不可能理解這種毫無意義的快樂。你考滿分了嗎就想放松?你財富自由了嗎就開始享受?沒有成為人生贏家之前笑聲大一點都是罪過。
我們的家長好像見不得孩子快樂。他們很喜歡否定、責備、羞辱、懲罰孩子,只為了讓孩子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
當孩子有一些對學習、升學無關的興趣愛好時,他們會嗤之以鼻,甚至嚴厲禁止;
當孩子只想享受一點純粹的快樂和喜悅時,他們總會拿出一些攀比目標或其他的限制條件出來,讓孩子不要“嘚瑟”,讓孩子內心產(chǎn)生“我不值得”、“我不夠好”的低自尊感;
當孩子向他們興沖沖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表達自己的暢想時,他們常常會給出各種“指點意見”,讓孩子感覺“我做不到”、“我總是做不好”、“我很無能”的自暴自棄;
而當孩子真的自暴自棄時,家長不僅不會可憐同情他們,或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恨鐵不成鋼”,給予更多威逼利誘,要求孩子必須按照他們所設定的人生軌道去走。
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跟父母說話,真的只是因為年齡增長而已么?我想,正是一次次掃興,讓子女下意識恐懼和父母交流。
影視劇里大聲控訴父母的橋段,現(xiàn)實中少有,掃興父母的小孩都是自省達人。畢竟從小被教育要做個懂事的小孩,遇到困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他們習慣拋開一切客觀條件,向內責問,小小年紀內心就浸泡在自責和內疚中。最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愛的能力,要與這世界上許多美好的事物擦肩而過了。
作為父母,我想我們更希望我們的孩子就是個普通孩子,不管快樂還是傷心,遇到挫折還是獲得成就都向你敞開心扉,一直和你保持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 而不是成為了一個社會精英,但冷漠無情,和你一年說不上一句話。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成為被孩子“隔離”的父母,所有愛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沒法走入孩子內心,或者事與愿違,缺少的也許是一些正確的教育認知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