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Surface Pro 7評測] 一臺假裝自己是平板的筆記本電腦

開始
2019年發(fā)布的Surface旗艦產(chǎn)品在2021年的體驗如何?
以下將從參數(shù)開始對Surface Pro 7本身和周邊設備進行測評
bilibili專欄并沒有提供完整的Markdown支持
https://www.notion.so/Surface-Pro-7-5b609bdc14f04ea0a53065f0af24f295
你也可以在這里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選中鏈接后右鍵-轉(zhuǎn)到 直接復制的話會被加上bilibili水印哦)?

官方的技術(shù)規(guī)格


就從參數(shù)開始吧

尺寸
這個尺寸有多大, 和iPad Pro 11' 版相比, Surface Pro 7更像是一臺筆記本電腦.厚度上, 鑒于尺寸更大, Surface Pro 7 (8.5mm) 在視覺上可能會比iPad Pro 11' (5.9) 更薄.
這樣的尺寸很可能是微軟為了權(quán)衡筆記本和平板兩種形態(tài)而做出的讓步, Surface必須要小于一般的筆記本, 又要大于一般的平板電腦. 這也導致了他在當作平板電腦使用時握持感遠不如iPad等傳統(tǒng)的平板電腦, 并且大多數(shù)時候帶著Surface更像是帶著一臺早些年聯(lián)想推出的YOGA翻轉(zhuǎn)屏筆記本電腦.
更大的尺寸帶來了更多的硬件空間, 造就了Surface Pro 7成為一臺全能的產(chǎn)品, 讓其在另外兩種形態(tài)擁有了更強的能力空間.
大于傳統(tǒng)平板電腦的尺寸讓Surface Pro 7更難握持, 在平板電腦的形態(tài)下體驗稍差
(以上兩點相互制約)
這里是2021款iPad Pro的官方介紹圖
存儲
對比Surface GO 2低配版使用eMMC的割韭菜行為, Pro 7全系列標配了一塊固態(tài)硬盤. 值得注意的是ssd需要硬件接口, 雖然不像eMMC芯片一樣可以貼片集成在主板上, 但微軟依舊巧妙的把這塊硬盤焊接在了主板上, 幾乎抹殺了所有試圖更換硬盤的可能.
實際使用中, Windows系統(tǒng)需要占用40G左右的空間, 對于我手上這臺128G版本的中配版, 望著剩下不到70G的可用空間, 我很難說出夠用兩個字.
全系標配固態(tài)硬盤, 相對于eMMC存儲是個重大的進步.
如果想說出夠用兩個字, 128G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在該系列升級硬盤花費的錢是購買同等容量硬盤的2倍還多, 況且這塊集成的硬盤大概率性能不如你能買的硬盤
我本以為eMMC到SSD是個巨大的科技進步, 我在感嘆微軟良心發(fā)現(xiàn)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Pro 7+可更換硬盤的設計, 原來到底不過是資本家刀法精準而已.
顯示屏
PixelSense是微軟自己顯示器的技術(shù), 集成了對與手和觸控筆的識別能力+更高的清晰度, 可以從硬件上做到防誤觸. 雖然手機上440ppi才能勉強保證沒有大顆粒, 鑒于顯示單元排列方法等差異, 267ppi(約等于iPad Pro的水平) 的Pro 7觀感及其細膩, 第一眼十分驚艷.
四周是大邊框, 美名其曰防誤觸, 當作平板電腦拿在手上之后我居然有了同樣的想法. 因為尺寸太大單手拿著十分不方便, 雙手放在邊框上反倒是一個挺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是大邊框造就了屏幕素質(zhì)的話, 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應該能接受.
這塊屏幕擁有最高450nit的亮度, 暫時沒有拿到室外去測試體驗未知, 最低亮度也略低于我的其他幾臺LCD面板的手機.
這塊屏幕支持播放HDR視頻但是不支持HDR顯示, 不知道這是什么操作.
另外, 3: 2是一個充滿生產(chǎn)力的比例(指多任務).
一塊12.3' 2.5K 267ppi的LCD面板屏幕, 亮度充足(室內(nèi)), 觀感細膩
四周邊框很大, 不支持HDR顯示, 60Hz刷新率看起來像30Hz, 屏幕表面鍍層不夠出色, 觸屏操作阻尼感強烈, 指紋收集器屬性拉滿.
我這臺還有些品控問題: 屏幕和邊框貼合不完美, 一側(cè)有很大的縫隙.
電池
42Whr的電池, 官方宣稱的時間減半大概就是正常使用的時間. 最大兼容USB-PD 60W的充電功率, 大概一個半小時以內(nèi)可以充入90%的電量, 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水平. 但在充電時發(fā)熱明顯, 充電接口附近和顯示器面板溫度高達43度, 冬天時充電+使用顯示器寫寫畫畫應該能讓旁人羨慕, 夏天使用一小會手掌外側(cè)就有些不適. 在電源選項中, 微軟給Surface Pro 7添加了"推薦"選項, 這個模式會降低性能, 最明顯的感受是觸控筆不跟手, 但實際體驗下來要比性能模式的續(xù)航提升了很多.
個人使用例: 早上8點 100%出門 一個上午的課堂筆記+半個小時看視頻玩游戲摸魚, 中午12點40回到宿舍還有30%的電量 電源計劃: 推薦
充電速度良好 使用USB-PD協(xié)議 側(cè)面的USB-C接口也可以充電
充電發(fā)熱控制不佳 電池模式下觸控筆使用體驗不佳 觀看視頻時肉眼可見的掉電速度
總結(jié): 中規(guī)中舉 畢竟是一臺"PC" 耗電一點也沒什么吧
內(nèi)存
4G不行 8G+彳亍 4G運行Windows系統(tǒng)其實就有些吃力了 進程太多時就只能壓縮系統(tǒng)的內(nèi)存空間 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CPU的瓶頸
全系列標配雙通道LPDDR4x 4266MHz內(nèi)存, 放在發(fā)布的19年應該時挺驚艷. 2021年大概就是旗艦手機的水平. 高頻率的雙通道內(nèi)存對于核顯性能有非常大的提升, 原理是核顯和CPU共享內(nèi)存.
日常使用中8G勉強夠用, 權(quán)衡這顆CPU的性能, 8G以上會是個非常完美的數(shù)值.
雙通道LPDDR4x 4266MHz內(nèi)存 19年的頂尖水準 21年的手機水準 彳亍
4G版本未免有些太小, 而且內(nèi)存滿載可能會影響CPU性能
顯卡
Surface Pro 7使用了上古時期的UHD核顯和Intel Iris Plus核顯, 三個CPU版本所對應的性能也不同. i3的UHD最弱, i5-1035G4的G4其次, i7-1065G7的G7性能最強. 其中, Iris的兩個版本的有EU計算單元數(shù)量上的差別(48和64), 在核心頻率和顯存帶寬等參數(shù)上都完全一致. 兩者性能差別大概相當于EU單元的數(shù)量差.
因為并不是拿來玩游戲的, 所以對于游戲性能的測試只能作為一個可選的評判標準, 鑒于容量限制, 這里只用CS: GO和Disco Elysium來測試.
CS: GO 4:3 1080p分辨率 全低畫質(zhì)下可以在服役生涯地圖中跑出全程不低于60fps,部分優(yōu)化較好的地圖中可以保持全程80fps,峰值fps可以到達100fps以上,外接顯示器可以勉強電競= =
Disco Elysium 原生2.5k分辨率 全高畫質(zhì)25fps 全低畫質(zhì)45fps 對于這種類型的游戲?qū)嶋H上并不怎么影響體驗.
此外, 之前還嘗試過Muse Dash, 節(jié)奏醫(yī)生這種體量較小的游戲, 這臺Iris Plus G4的Surface可以輕松駕馭.
值得注意的是, 性能模式下, 插電與否都不會影響實際的性能輸出, 這一點相較于大多數(shù)核顯筆記本都更為出色.
雖然是被動散熱, 但即便是長時間高負載的游戲也幾乎沒有出現(xiàn)性能下降的情況, 進行CS: GO時, GPU溫度保持在65度左右, 顯示器表面溫度大概在42度左右, 體驗了1個小時后溫度和幀數(shù)也依然穩(wěn)定.
Surface出廠沒有自帶Intel的顯卡控制面板, 有性能調(diào)整需求建議去微軟商店下載, 可以提供一些額外的選項.
不要試圖更新Intel官方的驅(qū)動程序, 只會讓Surface變得更糟.
高頻內(nèi)存的加持下性能能滿足絕大多數(shù)的需求 勉強能滿足游戲需求
完全有理由在i5版本上使用G7核顯, 增加的性能相對于成本增加很算的來. 核顯體驗相較VEGA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結(jié): 刀法精湛 堪比老黃
處理器
i5-1035G4. 好就好在他有睿頻, 在關(guān)鍵時候爆發(fā)一下可以有效避免卡頓. 關(guān)閉睿頻以后能感受到肉眼可見的卡頓. 我認為未來CPU的boost功能會是必須的. 日常實際體驗中很少能遇見CPU滿載的情況, 大都是內(nèi)存跑滿導致卡頓. 如果想要獲得百分百的性能釋放, 8G以上的內(nèi)存幾乎是必須的.
因為i5版本是被動散熱的原因, CPU過熱降頻無法避免, 但官方設置的溫度墻似乎很高, 在這段時間的體驗中幾乎沒有遇到過強制降頻. ?而且即便是溫度很高且不使用電源供電, CPU也能穩(wěn)定的釋放性能.
1035G4應用在Surface上是個很好的選擇, 睿頻和不插電時穩(wěn)定性能釋放讓體驗十分良好. 日常使用中沒有遇到因CPU拖后腿導致的卡頓等不好的體驗
被動散熱帶來了安靜也帶來了邊框和核心區(qū)域燙手的問題, 這點在外接其他設備供電時尤為明顯. 使用推薦電池選項時因為關(guān)閉CPU睿頻能明顯感受到操作卡頓和筆輸入延遲(電池供電時仍選擇最佳性能則不會影響)
我覺得無論是從性能還是TDP, 都是很合適的(但是如果換成AMD會更合適)
接口
Surface Pro 6上的mini DP接口被換成了USB-C接口, 我相信這并不是良心發(fā)現(xiàn)而是大勢所趨, 全功能的USB-C接口不僅可以完成幾乎所有接口的轉(zhuǎn)換任務而且更加小巧節(jié)省內(nèi)部空間. 這點也是很多人購買Surface的關(guān)鍵點. 遺憾的是, 雖然使用了支持Thunderbolt協(xié)議的intel處理器, 這個唯一的C接口卻并不支持Thunderbolt協(xié)議. 真的是技術(shù)力不夠嗎, 我又開始覺得是微軟刀法精湛. 但就Surface Pro的定位而言, Thunderbolt協(xié)議的加分項: 外接顯卡, 連接更多的顯示器, 更高的傳輸速度. 在這三點之中, 99.99%的人不會拿Surface接顯卡玩3A大作+80%不會用Surface外接好幾個4k@60hz的顯示器+也許有50%的人認為USB3.1gen2的速度已經(jīng)足夠日常使用了. 綜上所述, 我認為Thunderbolt的必要性更多的是建立在使用者"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的心理上.
就Surface移動設備目前的性能而言, 不支持Thunderbolt是實用主義, 支持則是戰(zhàn)未來.
鑒于還有很多設備沒有采用USB-C接口, Surface依舊保留了一個3.0協(xié)議的USB-A接口
(這點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2021年了, 鼠標鍵盤適配器U盤, 該用USB-A的還是USB-A, 那些使用C口的產(chǎn)品要么價格昂貴, 要么就是面向手機等移動設備, 性能可能還不及工作在3.0的USB-A設備. 從USB-A轉(zhuǎn)型到C,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值得注意的是, Surface上標配的Surface Connect接口(就是那個用來充電的磁吸接口)也支持數(shù)據(jù)傳輸, 在淘寶上可以找到大量的Surface Connect轉(zhuǎn)USB-C的線材, 而且價格都很便宜. 這個磁吸接口的設計很獨特而且很牢固, 接頭上下內(nèi)置了兩塊磁鐵可以和母口緊緊的吸在一起, 而且因為是L型接口, 在不小心絆到線材的時候接頭會被拉出來而不是把電腦帶下桌子. 接頭上也有一個白色的LED燈用來指示充電狀態(tài). 我覺得所有人都會很喜歡這個設計.
以上提到的右側(cè)的三個接口都支持USB3.1gen2協(xié)議, 且原生的USB-C和Surface Connect都是全功能USB接口, 不僅可以傳輸數(shù)據(jù), 也可以PD充電(正反向都可以).
左側(cè)提供了一個極為先進的3.5mm耳機接口. 比那些只給Type c不給耳機孔的廠商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機身底部有磁吸的鍵盤套接口, 采用觸點連接, 吸力十分強大, 就算是誠心想把鍵盤扯下來也要使出不小的力氣.
還有非物理的Surface Dial支持, 本質(zhì)上就是藍牙+磁力屏的結(jié)合, 我也沒用過. 看起來就像Surface Pen一樣, 工作方式也是一樣的.
在機身背部蓋板下有MicroSDXC讀卡器, 可以插入TF卡當作外部存儲, 當然速度大不如內(nèi)建的固態(tài)硬盤. ?這個讀卡器并不能發(fā)揮SDXC的全部能力, 貼吧大佬的實測最高也只能有90MBPS的寫入速度, 且也有兼容性問題發(fā)生. 還存在著掉盤等問題, 但是都能找到解決辦法. 把軟件放到SD卡里運行, 大概會卡瘋了吧. 我有試過把Android Studio工程放入SD卡后構(gòu)建, 結(jié)果是loading了十分鐘最后報錯, 同樣的項目放到固態(tài)硬盤里只用了2分鐘就成功構(gòu)建完成了.
USB-C+USB-A+近似于USB-C的磁吸Surface Connect接口, 雖然數(shù)量不足但是可以外接拓展塢, 線材也很便宜. 兩個C口都是全功能支持充電, 不必一直帶著又重又大的原裝充電器. USB3.1gen2是目前的主流標準, 不是特別快但是夠用. 擁有及其先進的3.5mm耳機接口. 鍵盤磁吸接口吸力都十分強大幾乎不可能意外脫落.
USB-C不支持Thunderbolt協(xié)議, 缺失了一點使用率不高功能性且有些掉價, SD讀卡器不能滿速運行且對不同品牌的卡有兼容性問題, 時不時出bug.
安全性
固件TPM, 簡單的搜索了下:
TPM安全芯片,是指符合TPM(Trusted Platform Module,可信賴平臺模塊)標準的安全芯片,它能有效地保護PC、防止非法用戶訪問。
Surface從開機就會自動開啟BitLock, 這顆TPM芯片大概會輔助BitLock加解密和防止解鎖BL吧, 我也不是很清楚. 日常使用感知幾乎沒有. 如果設備丟了的話應該能給大腦加一層平靜buff.
Windows Hello攝像頭人臉識別解鎖非??? 快到甚至懷疑他有沒有好好識別, 離得非常遠也能識別到. 如果使用到一半人走了Windows會自動鎖屏. 但是也有問題, 之前遇見過解鎖時始終找不到人臉和系統(tǒng)攝像頭不可用的bug. (這應該歸咎于系統(tǒng)問題)
很安全(我不知道), 生物識別解鎖非常快
感知不強(不知道這是該算優(yōu)點還是缺點), Windows Hello總是時不時出一點小問題, 但是都能通過重啟系統(tǒng)解決
企業(yè)用戶也許會更關(guān)注這一點, 所以微軟對企業(yè)用戶關(guān)照有加(Windows 11發(fā)布后補充: 原來是一盤大棋)
攝像頭、視頻和音頻
先說這一套支持Windows Hello的前置相機模塊. Windows Hello是微軟的生物識別安全功能的總稱, 不僅包括人臉, 指紋和USB密鑰也可以使用Windows Hello解鎖設備. 在Surface Pro 7上, 微軟使用了較為成熟也方便的人臉解鎖. 我仔細觀察了下, 前置模組包括7個模塊2個開孔(以下是觀察得到的不一定準確) :
兩個mic, 據(jù)說效果很好, 因為Surface的面向?qū)ο罂赡軙?jīng)常需要視頻會議. 一個紅外點陣投影儀, 一個紅外泛光模塊, 一個紅外相機, 一個可見光相機, 一個指示相機狀態(tài)的led, 一個可能接收反射紅外線的傳感器或者是另一個紅外相機. 前置相機有輕微的美顏效果.
前置的雙揚聲器聲音很大, 打開了Dolby音效效果(在一個單獨的App里打開)也不錯, 其他的我是木頭耳朵聽不出有什么特色, 但是總感覺和手上的Pixel 4相比差了點什么. 看電影的話應該體驗也會不錯吧.
后置相機, 大概是十年前手機的水準吧, 不會有人拿著Surface去拍照吧. 頂多掃個文檔之類的, 那肯定是夠用了.
實在想不出有什么優(yōu)缺點, 這些東西都幾乎是行業(yè)標配了
軟件
沒啥好說的, 這些也都是行業(yè)標配了. 家庭版的WIndows 10相比專業(yè)版少了遠程桌面的功能, 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嘗試激活專業(yè)版. 這里說的Office 2019好像已經(jīng)沒有了, 換成了Microsoft 365, 個人用戶是可以免費使用的, 但是一些專業(yè)功能比如OneNote中的數(shù)學功能還有1T的OneDrive容量則是需要訂閱專業(yè)版或者家庭版才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 訂閱家庭版的Microsoft 365最多支持5個用戶, 每個人的資料, 網(wǎng)盤空間都是獨立的, 如果想要以上的功能可以考慮找小伙伴拼車. 但是tb xy上的拼車要稍微i注意, 如果主賬號跑路的話會帶來不小的麻煩.
字里行間寫滿了生產(chǎn)力
國際版的Office套件在國內(nèi)環(huán)境體驗欠佳
無線
支持802.11ax也就是WiFi 6, 這是行業(yè)標配. 藍牙5.0在當時是最新的技術(shù). 主要是我覺得是支持了MU MIMO.
標配 WiFi6是留給未來的協(xié)議
傳感器
環(huán)境光傳感器用來自動調(diào)節(jié)顯示器的亮度 在亮度的調(diào)節(jié)方面 Surface追趕MacBook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大光比的環(huán)境調(diào)節(jié)效果不佳, 而且亮度調(diào)節(jié)的時候顯示器會有很明顯的頓挫感. 加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用來檢測設備狀態(tài), 切換橫豎屏, 也可以用來玩一些微軟商店里支持重力的小游戲, 比如Asphalt. 磁力計用來配合環(huán)境光傳感器檢測鍵盤套狀態(tài), 關(guān)閉或喚醒顯示器. 也可以檢測Surface Pen的吸附狀態(tài), 在取下筆的時候開啟電源.
工作方式很巧妙
重力相關(guān)傳感器虛空工作, 總是在不該旋轉(zhuǎn)的時候旋轉(zhuǎn)或是旋轉(zhuǎn)的時候沒有反應
外部
外殼的設計十分簡潔優(yōu)雅, 是微軟的一貫作風. 在左右和上方中框與背板之間有若干用于散熱的小孔, 這樣設計也不容易進入灰塵. 背部的支架應該是Surface最大的設計亮點, 可以讓Surface在三個形態(tài)自由切換, 支架和機身之間用一套精密的鉸鏈連接, 阻尼感豐富而且十分結(jié)實. 支架在完全收起時會被磁力吸附, 一體性很完美. 但是這套著色的工藝并不出色, 我手上的亮鉑金才用了半個月背面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輕微的掉漆和劃痕了, 吸附Surface Pen的一側(cè)中框磨損較為嚴重. 支架除了完全收起之外, 都會有輕微的晃動(指把Surface拿起來晃它), 但是不影響放在桌子上使用. 機身上方有3顆物理按鍵, 能輕松按到, 手感清脆.
在沒有被阿三帶偏前, 微軟的審美還是一直在線的, 相較于其他廠商天馬行空, Surface的性冷淡設計一直很討喜. 支架設計出色, 在各個形態(tài)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
外殼并不耐磨, 很容易掉漆, 鉸鏈會晃動但不影響使用. 支架的底部沒有防滑, 在完全展開的情況下放在光滑的桌子上寫字會亂跑.
支架磁吸到位的啪嗒一聲很帶感.
裝箱物品
一包說明書, 一臺本體, 一個65W(60W Surface Connect+5W USB-A)電源適配器
盒子外觀好看, 構(gòu)造結(jié)實. 充電器還附帶了一個USB-A接口
USB-A接口只有5W的功率, 如果有65W的手機充電器(小米的氮化鎵或者ThinkPad的口紅電源等)誰會拿著這么大的充電器出門.
建議改用小巧的, C to C的電源適配器.
擔保
幾乎所有的微軟產(chǎn)品都有兩年的質(zhì)保. 剩余的保修期在Surface應用中可以查到, 這個App會預裝在Surface中, 在開始菜單可以找到. Surface的返廠率還是挺高的, 也是被人詬病的一點, 微軟在大陸的維修效率也低的令人發(fā)指, 保修期有時候只能成為一種安慰.
重量(不包含鍵盤套)
沒有鍵盤很輕, 有了鍵盤以后重量就超過了1KG, 再想像平板電腦那樣舉起來就不太容易了. 有些時候只能把鍵盤拆下來再使用, 然而沒了鍵盤套(觸控板)很多事情又干不, 確實是一種矛盾.
沒有鍵盤套拿著很舒服
沒有鍵盤套=沒有觸控板=沒有Windows體驗
當我很重而大家比我更重, 亦是一種輕便.

參數(shù)以外的部分
可維修性
iFix給出了4分的低分, 原因是內(nèi)部構(gòu)造雜亂且所有維修工作都要拆下屏幕. 在同類產(chǎn)品中屬于最底層.
Surface Pen
在同類產(chǎn)品中我只用過蘋果的Apple Pencil二代, 這也是Surface Pen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以下的內(nèi)容將會對比Apple Pencil二代討論.
外觀和握持感
Surface Pen像一支粗一點的鉛筆, 握持感像一般的中性筆, 但重心偏上, 不適合繪圖. Apple Pencil像一支細長的木棍, 比Surface Pen更加修長且直徑更小, 重心在各個地方幾乎都是一樣的. 兩款筆在設計上完全是兩種風格, 各有各的優(yōu)點. 總的來說, 我看來Surface Pen適合書寫, Apple Pencil適合繪圖.
屏幕觸感
新一代Surface Pen的筆尖是由塑料包裹著的一根類似于馬克筆筆芯組成的, 相對于Apple Pencil的硬筆尖而言更適合在玻璃屏幕上書寫(阻尼感更強). 雖然不及貼上類紙膜的觸感, 但是考慮到類紙膜瞎眼的buff, 處理筆尖也許是個不錯的好辦法. Apple Pencil在光滑的屏幕上書寫未免有些太順滑, 如果用慣了紙筆, 轉(zhuǎn)換到無紙化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
操作邏輯
Surface Pen比Apple Pencil多了2個實體按鍵, 每個鍵都可以自定義功能, 使用筆帽作為橡皮工具. Apple Pencil的敲擊邏輯在我看來并不是很符合使用習慣, 但是的確可以剩下很多力氣.
續(xù)航
Surface Pen使用一節(jié)AAAA(9號)電池供電, 官方宣稱的續(xù)航可以達到一年, 在我日常的觀察中, 這個值可能還要更高. Apple Pencil使用磁吸無線充電, 內(nèi)置電池的容量對于iPad Pro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續(xù)航接近無限. 在這點上兩者沒什么太大的差別, 日常使用幾乎都不需要考慮續(xù)航問題.
Surface Pen的問題
筆尖的行程中有一小段是懸空的, 用力的寫字會發(fā)出噠噠噠的聲音, 十分掉價.
可維修性
兩者都是高度集成化 可維修性幾乎為零
Issues
藍屏
自從拿到機器之后, 幾乎每周都要藍屏一次, 每次藍屏的原因都不一樣. 好在如果是使用Microsoft套件工作的話都是實時保存的, 并不是很懼怕藍屏. 使用其他軟件藍屏沒保存的話只能倒霉了. 我也有搜索過藍屏的解決辦法, 發(fā)現(xiàn)不少人都有和我一樣的問題, 也有人向微軟反饋過, 得到的結(jié)果在我看來都是敷衍. 我甚至懷疑實時保存功能是微軟對抗藍屏想出的辦法.
黑屏
這一點在使用Surface Pen的時候尤為明顯. 如果你在使用Surface Pen書寫的同時又開了一個窗口看視頻, 那么很有可能書寫的延時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拖拽感越來越強. 終于到了一個極限以后, 它黑屏了, 大概持續(xù)3秒鐘后又會恢復正常, 然后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 我每天都會使用Surface記筆記, 這樣問題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回.
充電錯誤
只遇到過一次, 充電到一個100以下的值后再也不動了. 任務欄會顯示正在充電但是電量不變, Surface變得巨燙無比, 幾乎無法寫字(可能有50度). 試圖重啟, 關(guān)機后開機顯示溫度計的icon(溫度太高無法開機), 冷卻下來后開機還是一樣的問題. 離譜的是如果拔了電源線, 還是會正常的掉電, 插上電源雖然顯示充電但是也不怎么動. 最后放著不管, 不知道什么時候又變的正常了.
Surface Pen連接失常
Surface Pen的機制是從側(cè)面取下時才會開機, 有些時候即便是拿下來了以后, 按下筆帽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需要重新吸附再取下, 或者插拔電池. 也有可能是我手里這根筆的問題而不是Surface.
觸摸屏失靈
在不插電和貼了鋼化膜之后時經(jīng)常發(fā)生, 觸摸屏的靈敏度明顯下降 , 需要更大的接觸面積才能觸發(fā)操作, 滑動拖拽等操作痛苦無比, 也無法正常使用觸摸屏的手勢, 接入電源后一小段時間或把手搭在邊框上就會恢復正常.
Windows Hello無法識別
就算剛剛才解鎖完一次, 下一次再試圖解鎖時就有可能無法正常識別, 解決的辦法是輸入PIN等下一次再碰碰運氣, 遲早有一天它會徹底無法解鎖, 只能通過重新錄入人臉解決.
2021年6月29日 更新Windows 11 insider preview之后的內(nèi)容
關(guān)于Windows 11更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請參考我的視頻:視頻在這里
解決了哪些問題?
平板模式和任務欄的沖突
Windows 11取消了之前版本的平板模式,使用觸摸屏的觸摸板手勢(之后會解釋)代替了平板模式的按鍵,這是我個人認為Windows 11上做的最成功的事情之一. 一個優(yōu)秀的觸摸友好的系統(tǒng)必然是一個對手勢友好的系統(tǒng), 我相信如果微軟在觸摸屏手勢上不下功夫, 體感上無論如何也無法和macOS抗衡. 之前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平板模式下底部狀態(tài)欄擋住了部分屏幕, 開啟隱藏任務欄關(guān)閉平板模式后靠觸控很難呼出任務欄. 在Windows 11上這個問題已經(jīng)被更全面的手勢解決. 可以放心的開啟自動隱藏任務欄.
觸摸屏手勢
現(xiàn)在可以在屏幕上直接使用所有的觸摸板手勢, 如三指上滑進入多任務列表, 三指下滑回到桌面...
糟糕的動畫體驗和UI設計
Windows 11使用了全新的動畫邏輯+圓角設計, 雖然越來越像macOS了, 但是進入系統(tǒng)后全新UI的觀感無疑讓Surface和Windows更加融合, 而且在設置中看到Suface的邊框套上Windows 11的預覽圖時, 瞬間覺得Surface算是值了這個價錢了.
仍然沒有解決哪些問題?
觸摸屏不靈敏
祖?zhèn)鲉栴}, 而且可能是硬件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 新的觸摸屏手勢搭配上祖?zhèn)鞯挠|摸屏體驗, 使得實際體驗中手勢成功的概率只有二分之一或者更低. 不貼膜的話可能會好一點吧.
藍屏
或者說是綠屏, 因為新的Windows 11的藍屏底色變成綠色了. 微軟現(xiàn)在可以自豪的說已經(jīng)解決了藍屏問題. 剛更新完系統(tǒng)的第一天就遭遇了藍(綠)屏, 原因是在系統(tǒng)特別卡的時候打開了相機. 暫未嘗試復現(xiàn)此操作會不會再次發(fā)生藍(綠)屏. 但是從這次體驗來看, 微軟大概率還沒有修復這個問題.
使用手寫筆時黑屏
如何復現(xiàn)請參考Issues部分, 至今仍未修復
總結(jié)
Surface Pro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假裝自己是平板電腦的筆記本, iPad Pro雖然在假裝自己可以替代筆記本,但他實際上還是一個平板電腦 多數(shù)人買iPad也是為了買一臺平板電腦 筆記本再怎么努力也沒有辦法在平板電腦的道路上打敗平板電腦,他就應該去干筆記本電腦的活,而不是在這里假裝自己是平板電腦
來自知乎網(wǎng)友
無論一款產(chǎn)品有多么優(yōu)秀, 在發(fā)售之初就應該確定該產(chǎn)品所面向的消費對象. 人們Surface的評價如此不堪,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花錢買到了與自己理想定位不符合的產(chǎn)品. 我想說的是,Surface的各個產(chǎn)品線都是刀法精湛, 定位準確的. Surface Pro 7是一款面向商務和輕度辦公的便攜式電腦. 面向商務指它需要有足夠強的安全性和合適的外觀設計. 輕度辦公指它可以滿足Office的最低要求, 成為Office平臺的載體, 性能方面并不出色. 什么樣的人群適合購買Surface Pro? 我覺得首先你得有一臺PC能滿足你的重度使用要求, 你可以在這臺PC上完成絕大多數(shù)的工作和娛樂. 非常不推薦Surface Pro作為你(或許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 或許是準備換代筆記本的商務人士)的唯一主力設備. 在使用中, Surface Pro并不是性能強悍的, 也不是完全可靠的, 你可能隨時隨地都需要另一臺設備, 而Surface只會是一個輔助辦公的選項.
如果購買Surface的目的是記筆記, 那么有更多更優(yōu)的選項可以選擇, 而不是花近五位數(shù)的價格買個小號筆記本.
如果購買Surface的目的是隨時隨地玩游戲, 這個價格區(qū)間可以買到性能強悍的游戲本, 或是升級自家的網(wǎng)絡帶寬, 使用第三方軟件(比如Steam Link)推流到手機平板或性能并不是很強的PC上游玩.
如果購買Surface的目的是輕度辦公, Office套件在Android和web端的體驗也并不比Windows客戶端差
如果購買Surface的目的是運行在平板上的準Windows系統(tǒng), 一眾國產(chǎn)平板和眾多OEM的方案比微軟更加合理
如果購買Surface的目的是極度輕薄的移動生產(chǎn)力, 國產(chǎn)Win板和iPad Air都是更便宜且能完成要求的選項
但是如果你想要一個設備能滿足以上所有的要求, 你非要在平板電腦里談生產(chǎn)力, 在輕薄本中扣性能, 在筆記本上用手寫筆, 用移動端的APU打游戲. 那么真的有這樣一個產(chǎn)品在等著你, 你就是Surface Pro的目標用戶.
微軟的偏執(zhí)沒有給Surface Pro帶來更多的銷量, 但給了同樣偏執(zhí)的用戶一個希望.
在我心中有一種完美的Surface使用方法: 使用frp將本地IP代理到公網(wǎng). 使用Surface本身完成輕度工作. 使用Surface遠程桌面連接主力PC完成重度工作和娛樂.

bilibili專欄并沒有提供完整的Markdown支持
使用
https://www.notion.so/Surface-Pro-7-5b609bdc14f04ea0a53065f0af24f295
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選中鏈接后右鍵-轉(zhuǎn)到 直接復制的話會被加上bilibili水印哦)?

感謝你能看到這里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