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分享|《發(fā)條橙》——他有被拯救嗎?
1962年的反烏托邦諷刺小說《發(fā)條橙》中,作家安東尼·伯吉斯把一名青少年定位為極端暴力的犯罪者。這位名叫亞歷克斯的少年受到一種亞文化的影響,這種亞文化將謀殺和襲擊等暴力行為視為令人興奮的消遣。

但是,當這種做一個道德空虛的罪犯的選擇被強行剝奪時,會發(fā)生什么呢?伯吉斯在他精彩的小說中闡述了先天選擇和自由意志之間的基本沖突,斯坦利·庫布里克在改編電影中也體現(xiàn)出了這個主題。
盡管庫布里克改編的電影都會帶有自己強烈的個人導演風格,但在《發(fā)條橙》中他卻出人意料地忠實于伯吉斯原作的精髓。
然而,庫布里克完全省略了小說的最后一章。雖然庫布里克的結尾適合高潮的目的,但它完全背叛了伯吉斯的作者意圖。導演顯然有很強的理由這樣做:庫布里克認為亞歷克斯真正的康復和悔恨是不現(xiàn)實的,并且使得角色的弧線和小說的主題背離初衷。
在庫布里克看來,亞歷克斯·德拉吉沒有得到真正的救贖。雖然有些苛刻,但這種解釋更符合《發(fā)條橙》中關于先天與后天的爭論。最終,對于一個以玷污人類生命為樂的人來說,沒有“治愈”的方法,任何從心理上強迫一種更人道的傾向的嘗試都將注定失敗。庫布里克是如何在整部電影中編織這些主題線索的?
當亞歷克斯第一次被介紹時,他處于完全控制和權威的狀態(tài)。除了逃避他的嚴重罪行的影響,亞歷克斯還自封為團伙的領導人,這些人與他一樣有極端暴力的傾向,并充當極端不適應和厭惡女性的房間里。

在亞歷克斯近乎反烏托邦的世界里,沒有溫柔情感的空間。這是一個國家控制的霸權,暴力是主要的情緒出口,這使得犯罪猖獗,控制者和犯下暴力罪行的人一樣腐敗和扭曲。雖然亞歷克斯是一個應受譴責的人物,但如果人們理解真正的改革只能來自內部,那么他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是值得同情的。由于亞歷克斯的康復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控制和心理折磨,治療后他行為的任何改變都是無效的,從長遠來看是不可持續(xù)的。
解開亞歷克斯真實本性的關鍵是他在圣經學習課上與監(jiān)獄牧師的對話。在這一系列中,亞歷克斯幻想著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同時從一個羅馬士兵的角度陶醉于暴力。雖然亞歷克斯的暴力幻想,在他參加圣經學習的背景下可以被認為是褻瀆神明的,但他令人發(fā)指的傾向有一些令人痛苦的誠實。亞歷克斯是天生邪惡的,天生容易被殺人的沖動所迷惑,他從不假裝。

這種缺乏社交偽裝的行為讓他看起來近乎天真誠實,尤其是在他告訴牧師他想“做好人”的那一刻。這是亞歷克斯的一部分操縱,還是只是一個痛苦乏味的無法理解什么是“好”天生構成?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是后者。
盡管斯坦利·庫布里克偏離了安東尼·伯吉斯原著的結尾,但他出色地保留了小說的視覺語言和文學風格。這部電影,由于其有爭議的主題和暴力描寫,收到了兩極分化的反應,令人驚訝的是,它在遠離其核心的暴力方面做了堅實的工作。
庫布里克通過純粹從亞歷克斯的主觀角度展開敘事來確立這一點。這種主觀性通過使用超廣角鏡頭、超現(xiàn)實主義意象以及交替使用慢速和加速運動得到了直觀的強調。雖然《發(fā)條橙》深入探討了霸權控制和監(jiān)視的主題,但這部電影的世界完全被亞歷克斯扭曲和短視的視角以及他在可疑的救贖期間不斷演變的情緒所籠罩。
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你帶來足夠的幫助,喜歡剪輯、影視的小伙伴們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相關的干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