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劣質(zhì)短視頻騙去學習了,感覺還挺爽的
最近身邊很多人都變成了廚子,在朋友圈里面曬起了的美食,我還記得就在前幾個月前,我包括我身邊的朋友課業(yè)還很繁重的時候都發(fā)自內(nèi)心的希望有一段空閑的時光給自己充一下電,想多看一些有意義的書或者是一些有趣的雜書。
可是萬萬沒想到今年學生們的寒假甚至比暑假都長,職工們復工時間也是往后推遲了好幾次,我身邊有一些有了家庭的朋友曾經(jīng)夢寐以求的陪伴家庭、提升自我的機會來得猝不及防,可是我們現(xiàn)在做的事情真的是平時忙碌的時候想偷得半日閑而規(guī)劃的那樣嗎?
寫到這里,我想了想自己這兩個月的生活,好像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其他的時間都用來刷無腦劇和短視頻了,無腦劇不用說了,除了片刻的快樂以外顯然沒什么太大的益處,內(nèi)容良莠不齊的短視頻給了我“我在學習快捷知識”的假象。
仔細想想這么長時間刷視頻,除了學會了做幾樣美食以外,真正拿得出手的知識確實是沒有,這時候我不難想到《人性的弱點》中的那句:學習時要求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刷視頻的時候大腦自動告訴我們:這是在放松,當自己刷到了一個被定義為有含金量的視頻時就會有一個聲音冒出來:我這是在寓學于樂,真不錯!
但其實細細想來,那些十幾秒的視頻最多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好奇的窗子,如果對于哪個提到的知識點我們有興趣了,接著去查詢、研究、拜讀,也許還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如果只是停于表面,浮于視頻之上,那么結(jié)果肯定是沒過多久這種“快文化”就像快餐一樣好獲得也好遺忘。
試想如果哪天誰請你吃了一頓饕餮大餐,你估計會在就餐前期待一番;就餐時誠摯對待;就餐后久久回味,而這種饕餮大餐中你所感受的可能不僅僅是美食帶給舌尖味蕾的快樂,還有可能收獲一種禮儀、一種風情、甚至是一種飲食文化。
白巖松說過:為什么要提倡你讀書,因為你要相信前方有一個更好的自己在等著你呀?在這個世界上我還沒有看到什么能比讀書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資。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想要去讀書的沖動,可是過后五秒十秒呢?打開了讀書軟件后因為彈出的一條微信,或是彈出的一條新聞而分散了注意力,也許意志堅強的人會堅持一下,但是我每次心里都像有爪子在撓一樣,無法集中,必須要一一看完那些彈出的消息才肯回到讀書里面來,可是興致卻大打折扣,更別提集中注意力了。
看短視頻的時候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你大可放心隨時離開、進入,這些行為并不會給你觀看視頻的效果帶來太大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碎片化的時間人們愿意花在短視頻上而不是讀書上的原因了。
但是回到我剛剛打過的比方,如果說刷短視頻是快餐的話,那么讀一本好書就猶如吃上一頓饕餮大餐了,不僅可以享受觀看時文字給思想帶來的碰撞,更可以收獲一種方法、一種品格、甚至是一代人的精神文明。
蕭伯納曾說過:人們永遠無法被“教”會,他說的顯然是對的,因為學習是自主的活動過程,人們從實踐中學習,然后將所學的知識、原則付諸行動,這才真是使知識牢牢扎根于腦海的方法。
如果你想學會怎么做蛋糕,你可以跟著短視頻的講解,按著提示準備食材比如雞蛋、面粉、白砂糖和牛奶、你大可安心的按照教程一步一步的制作,然后將方法、小竅門付諸行動,這樣你很有可能制作出松軟可口的蛋糕。甚至比分享視頻的人做的還要美味。
可是如果把蛋糕換做知識呢?還會這么粗暴簡單嗎?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個視頻:大概內(nèi)容是樊登分享他的作品《可復制的領導力》中的一個案例,他說他有一個在東風日產(chǎn)任職的朋友向他抱怨日本人把中國人當傻子,每次日本的領導給他布置工作都要說五次,他的朋友覺得這是侮辱智商的行為從而延伸到樊登說: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交代工作為什么要把工作的內(nèi)容交代五次,但這個就是日本人管理的魅力。
在看視頻的時候由于時長不夠,不能完善的覆蓋整個內(nèi)容,我甚至跟那些質(zhì)疑日本人的人一樣,認為只是日本人干什么事太刻板了,公司章程里面的工作方法要求布置五次就死搬硬套的必須要按照西方的管理模式一樣講五次,根本不懂得因地制宜。可是當我真正讀到原文,并且系統(tǒng)性的看完整本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什么毒雞湯,而是切切實實的工具書。
書中我得知這套布置任務的流程是美國人戴明發(fā)明的,參考的是日本企業(yè)的總體生產(chǎn)流程。這套流程一經(jīng)推出,在日本廣受歡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他一一解釋這五次布置工作的不同點是什么,細細解析的同時說明其中要害,讓我很清楚的知道這五次重復詢問的時間帶給公司的效益有多大。
介紹完這個例子我不是想告訴你短視頻斷章取義、有益無害,相反的它給我打開了一張好奇之窗,讓我?guī)е|(zhì)疑去學習,大大的增進了我學習的效率,我把自己的情景剖析給你看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打預防針,切忌斷章取義,短視頻上學到的東西也不一定是真的,畢竟十幾秒就能講清楚的內(nèi)容對于我們思維的深化以及內(nèi)在素養(yǎng)的挖掘估計并無太大的意義。
最后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拿出多一點的時間集中注意力的去看一段文字,有觀點、有例證、有名人背書、有自身經(jīng)驗相呼應,這樣才可以算得上在知識的海洋里酣暢淋漓的偷得了半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