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中國十大名茶(君山銀針)
十大名茶中唯一的黃茶,君山銀針就產(chǎn)于此島。君山銀針,又名“黃翎毛”、“白鶴茶"、“龍鱗”、“鳳羽”、“雀舌”、"香千里”、“君 山綠”、“君山毛尖”等,因其芽身黃似金,芽尖白如玉,被譽(yù) 為“金鑲玉”。

君山銀針全由沒有開葉的肥嫩芽尖制成,于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制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jīng)揀選后,以大小勻齊的壯芽制作銀針。制作工序 分殺青、攤涼、初烘、復(fù)攤涼、初包、復(fù)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歷時72小時制作而成,每公斤君山銀針需要5萬個左右的茶芽。
君山銀針的采制,與一般細(xì)嫩名茶大同小異,唯在烘干處理上,頗有特別之處。烘干分為初烘、初包、復(fù)烘、復(fù)包四個部驟,要經(jīng)三天時間。
初烘溫度為攝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紙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稱為初包, 經(jīng)兩天再取出復(fù)烘。
復(fù)烘溫度較低,烘至九成干時,再用紙包好, 放置一天時間,等到芽色變成淡黃,發(fā)出清鮮香氣,再用低溫烘至充分枯燥后放入鐵箱中貯存。
采納這種工藝,能使芽葉內(nèi)所含有效化學(xué)物質(zhì),隨著葉中水分的緩慢散失,發(fā)生良好的改變,茶葉色香味形更臻完善。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 ,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 納為頁茶,素稱頁尖。有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亳,條真勻齊,白亳如羽,芽身金黃發(fā)亮,著淡黃色茸亳,葉底肥厚勻亮,味道甘醇甜爽,久置不變其味.
沖泡后,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君山銀針的茶藝:(舞蹈動作)
君山銀針第一個舞蹈動作稱之為“群筍出土”。茶葉一接觸沸水,根根茶芽沖向水面懸掛豎立,是不是特別像一群剛剛出土的春筍呢?
君山銀針的第二個舞蹈動作稱之為“菊花盛開”。沖泡片刻以后,茶芽吸水下沉,茶芽幼葉微張,是不是像一朵朵盛開的菊花呢?由于茶葉根根芽頭直挺豎立,每一芽葉含一水珠,故此景還有一個雅稱,叫“雀舌含珠”。
君山銀針的第三個舞蹈動作是“仙鶴迎賓”。把茶杯蓋輕輕揭開,立刻會看到一股白色的仙霧撲面沖天而來,宛如一只仙鶴沖天。
君山銀針的第四個舞蹈動作叫“三起三落”。這就是君山銀針茶最奇特的地方,它根根垂立,且能夠反反復(fù)復(fù)上浮下沉,舞姿優(yōu)美。
君山銀針的最后一個舞蹈動作叫“刀槍林立”。茶葉跳舞跳累之后,根根茶芽豎于杯底,宛如楊幺義軍的刀劍,氣勢如虹,仿佛能聽到陣陣廝殺之聲……
君山銀針為什么會跳舞,過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現(xiàn)在,經(jīng)過科學(xué)家不懈的努力,這個謎底已經(jīng)揭開。君山銀針能夠三起三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采摘時要求每個芽頭必須帶有2至3毫米長的茶葉柄,由于茶柄上的毛細(xì)孔較大,吸水能力強(qiáng),經(jīng)沖泡吸水后重量增加,因此,茶柄便將整個芽頭帶入杯底。但每個銀針芽頭像包菜一樣,都有5至7片茶葉嚴(yán)嚴(yán)實實地包在一起,當(dāng)芽頭沖泡后沉至杯底時,由于葉片包裹在芽頭里面留存有空氣,慢慢排出來聚集在芽尖上形成小氣泡,沉下的芽頭借助這些氣泡的浮力,慢慢地上浮。當(dāng)?shù)谝慌鷼馀萋冻鏊?,迫于氣壓的加大而破裂,浮力消失,芽頭再次徐徐下沉,如此往返三次,等芽頭的空氣全部排完了,茶葉也就沉于水底不動了。銀針沉在水底之所以不倒,呈現(xiàn)“刀槍林立”的景觀,是因為銀針芽頭的茶柄重量比芽尖、芽身重,頭輕腳重,所以不倒,類似刀槍。
君山銀針茶之所以珍貴,不僅僅在于它會跳舞,更主要的是它有著奇特的藥用養(yǎng)生功能。據(jù)研究,君山銀針茶蛋白質(zhì)、氨基酸、維生素、糖類、鐵類含量高而咖啡堿比其它茶葉含量低,有抗衰老、抗癌、防治腦溢血、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減肥健美、明目固齒、抑菌止痢、緩解糖尿病、提神益思之功效,因此“價壓天下”,成為了當(dāng)今價格最為昂貴的茶葉。

------------------部分資料來源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