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做自私的王氏,你當(dāng)講義氣的盛明蘭

《知否》臨近尾聲,正反派的斗爭達到了白熱化,掀起高潮。
因為共同的利益,小秦氏、王老太太、白家、曼娘這些壞人們空前團結(jié),在皇太后的暗中支持下,以顧廷燁殺害康姨媽為主要罪狀,鬧上了朝堂。
其他罪狀尚有可辯駁之處,但顧廷燁親手殺害康姨媽,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將顧廷燁扣在宮中,等待審判問罪。
這樣的生死未卜,讓盛明蘭心急如焚,百般無奈。就在這個時候,盛家大娘子王若弗深夜趕來,勸明蘭趕緊與顧廷燁和離。
此前,因為王氏將康姨媽引進盛家,導(dǎo)致盛老太太中毒。之后在明蘭的堅持下,康姨媽被關(guān)押,王氏被貶回老家思過。也正是因為深恨明蘭,康姨媽才在逃出后,來刺殺明蘭,結(jié)果被顧廷燁殺死。

王氏非常誠懇地向明蘭檢討道歉,說顧廷燁之所以這樣,都是被自己牽連的。但現(xiàn)在,為了明蘭,為了明蘭和顧廷燁兒子的前途安危,她以一個母親的愛,勸明蘭趁著顧廷燁還沒有被正式問罪奪爵前,趕緊跟顧廷燁和離,以避免被株連。和離后,明蘭可以帶著孩子回到娘家,自有父兄護著明蘭母子……
明蘭懂得王氏的誠意,也理解她的建議。她說,
“您說的這些話,就算是極其親近的人,也很難開口。您是為我好,說的都是肺腑之言。”
隨即,明蘭終于對王氏叫出了“母親”……
她和王氏“母女”多年,并不怎么親近,但這一次,盡管她拒絕了“和離”的建議,還是為王氏的真心誠意而感動。
劇外的彈幕上,也全是對王氏的贊美和感動,覺得這傻乎乎的大娘子人還真不錯……

可是,這份讓明蘭和觀眾都感動的“和離”建議,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
從古至今,無論顯性還是隱形,夫妻、親戚之間,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明蘭從一個小官家的庶女嫁給侯府公子顧廷燁后,直接進入頂級貴族圈。此后來往結(jié)交的張桂芬、小沈氏,皇親國戚就是權(quán)臣貴族。原本,她和小公爺齊衡之間隔著巨大的階層差距,現(xiàn)在,他們成了親戚,小公爺見面,還得叫她一聲“二嬸”呢。
正因為有顧廷燁的堅強后盾,她才能在盛家飯桌上直接摔筷子,堅決不讓林小娘進祠堂;才能在盛老太太昏迷后,“喊打喊殺”,抓人封家——要是沒有顧廷燁,便是她理直氣壯,也根本不可能大獲全勝。
她享受過顧廷燁帶給她的榮華富貴,帶給她在娘家的揚眉吐氣,如今顧廷燁獲罪,她作為妻子,被牽連,不是很公平,很合理嗎?

但現(xiàn)在,王氏勸她趕緊與在顧被定罪前“切割”,實際上,就是在鉆法律的空子,規(guī)避風(fēng)險,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
這番操作,我們并不陌生。同樣在這個時代,多少人曾經(jīng)為了分房子,為了出國,而“假結(jié)婚”;又有多少人為了買房子,為了獲取更多拆遷費,為了躲債而“假離婚”……
我身邊就有,還不是一個兩個。他們都是精于算計的人,都是在規(guī)則之下,竭盡所能算計,以作假的方式,獲取更多利益,逃脫債務(wù),規(guī)避風(fēng)險。
但是,我們好像都理解他們,都不會指責(zé)他們。甚至,我們還會悄悄羨慕人家的精明、《知否》中的這一場王氏勸盛明蘭“假和離”的場面,劇中人和觀眾甚至還為王氏而感動……
這,是不是有點不對勁?
做家長、做教師的我們,在教育孩子和學(xué)生時,都教他們要“誠實守信”;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也特別愿意與誠實守信的人打交道,這樣的人,才讓我們放心安心。
然而,面對“假和離”“假離婚”投機取巧、不誠實守信的操作,我們怎么就理解了?就羨慕了?就感動了?

難道這也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為了小利益而作假,就是讓人鄙夷的有失誠信;為了大利益作假,就是讓人理解感動的“人性”?占個別人的便宜,就是有失誠信?占國家或者集體的便宜,就是智慧?
是這樣的嗎?誰能告訴我?
這真是人性的冷酷真相。
劇中的明蘭雖然對大娘子這“自私的善意”很感動,但她還是堅決拒絕了。她說我們是夫妻,就要同聲同氣,同心同命——我占過他的便宜,當(dāng)然也承擔(dān)他的風(fēng)險。
人性都是自私的,所以那些精于算計的自私利己都讓人理解;而人性也是有光輝的,勇敢承擔(dān)應(yīng)該承擔(dān)的,更讓我們肅然起敬。
在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中,我做自私的王氏,但有一個講義氣的盛明蘭做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