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今年兩上熱搜,這種“飛行的硫酸”為何變多了?怎么對付它

今年有一種小蟲子頗受關注,就是隱翅蟲!今年終于兩次上了熱搜,上一次是7月份,如今再次上榜。光明網9月18日發(fā)文報道稱《警惕!多地發(fā)現(xiàn)“飛行的硫酸”》,表示河南多地不少人發(fā)現(xiàn)了這種小蟲子。


其實不只是河南,這種小蟲子的分布范圍可以說是遍布全國,在炎熱濕潤的夏季,其活動數(shù)量很多,南方地區(qū)更是十分常見,特別是在楊梅成熟的季節(jié),這種小蟲子非常喜歡在夏季成熟的糖分高的果樹上活動,楊梅果實上就常能看到它。


在北方地區(qū),這種小蟲子也不罕見,今年北方降雨量較大,天氣也比較炎熱,所以這種小蟲子在北方相對往年也更多了,有的會出現(xiàn)在城市樓房內,因為它會飛行,其體積小身體細長,可以鉆過紗窗的小洞進入室內。

很多人并不認識這種像螞蟻一樣小的蟲子,還常常把它誤認為螞蟻,但實際它在生物學上與螞蟻差別很大,螞蟻除了雄蟻和年輕的雌蟻之外基本都不會飛行,但是這種小蟲子不僅會飛行,還有一種巧妙折疊翅膀的能力,可以將用來飛行的較大翅膀(后翅)折疊在極小的鞘翅(前翅)之下隱藏起來,這也是隱翅蟲名稱的由來,乍看上去它好像沒有翅膀,其實它是把翅膀隱藏到極小的鞘翅里了。
隱翅蟲的這種能力令人叫絕,讓航天專家們都欽佩不已,因為它能在不損傷翅膀的情況下將其折疊到只原來的面積的1/15左右,有人想模仿它的這種技能折疊航天器的太陽翼,但至今仍然不能很好地模仿,也造不出像它的翅膀這樣既堅韌到能夠支持飛行,又柔軟到隨意折疊和復原的材料。

更奇葩的是,隱翅蟲還有一項其他昆蟲所沒有的能力,就是其體內自帶強酸,因此被稱為“會飛的硫酸”。

既然有這個名號,那就是不能輕易觸碰了,是的!當這種蟲子飛到人的皮膚上時,如果把它拍死在皮膚上面,那就很有可能導致皮膚灼傷,出現(xiàn)大塊的紅斑等,這樣的皮膚病就是“隱翅蟲皮炎”。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隱翅蟲體內含有隱翅蟲毒素,其主要成分是雞矢藤甙(Paederin),這是一種大分子有機質,可以溶于微量的各種有機物質中,它的毒性并不強,但是酸度不低,腐蝕性較強。

研究發(fā)現(xiàn)隱翅蟲體內含的酸性液體pH值約1-2,屬于強酸類,雖弱于普通硫酸,卻相當于鹽酸或草酸的強度,足以將人體皮膚灼傷,所以隱翅蟲實際上就是個“會飛行的強酸炸彈”,雖然看上去很小,但是最好別招惹它。

不過也不用怕,這種小蟲子基本不會叮咬人,就是叮咬時也不會把酸性體液注入人體內,即便遇到危險時也不會把酸性體液噴出去攻擊,之所以有的人感染了隱翅蟲皮炎,其實是在看到這種小蟲子落到身上的時候,用手把它拍死或者戳死在了皮膚上,導致這種小蟲子的體液沾染到了皮膚上,那么就會刺激皮膚了,一般都會出現(xiàn)紅腫、瘙癢、起泡等現(xiàn)象,護理得好也得十天左右才能復原。

所以看到這種時小蟲子最好不要用手拍,可吹跑或用工具處理,記住不要把它的體液沾到皮膚上,如果不得已用手拍或者捏了它,那就要趕緊用香皂清洗,把它的酸性物質洗掉就沒事了。不過隱翅蟲毒素通常只能在較薄的皮膚或結膜處起作用,手掌的皮膚夠厚,沾上一般也是沒事的,但最好是清洗掉。

隱翅蟲喜歡在潮濕并有綠植的環(huán)境里生存,保持室內干可減少這種小蟲子的出現(xiàn),如果已有很多,殺蟲劑對付它也是有效果的。

隱翅蟲其實也是一種益蟲,以蚜蟲等更小的昆蟲為食,在野外是很常見的,如果落到身上也別怕,吹口氣將它吹跑即可。

消息來源:《光明網》9月18日報道《警惕!多地發(fā)現(xiàn)“飛行的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