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怡康婦產醫(yī)院】產后血栓要警惕
作為雙胞胎的新手劉爸爸昨天終于迎來了日思夜想的龍鳳寶寶,一天的手忙腳亂后還沒有摸索出照顧新生寶寶的技巧,正焦頭爛額之際就被一行查房的醫(yī)護人員告之要盡快讓產婦下地活動,否則得了血栓弄不好危及大人生命。血栓不是老年人得的病嗎,怎么年紀輕輕的產婦也會得?剖宮產的產婦更高危呢?

有資料證實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長期制動、既往血栓史、惡性腫瘤、原發(fā)性高凝狀態(tài)等,殊不知還有一個高危因素是妊娠。從妊娠中期開始,孕婦體內的幾乎所有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娩時達到高峰,其中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Ⅶ增加最為明顯,有資料顯示凝血因子Ⅶ水平為正常水平的100%~130%。妊娠期婦女體內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會發(fā)生的一系列生理改變,一方面為產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導致妊娠期及分娩期間血栓性疾病的高發(fā)生。因此孕產婦成為此類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剖宮產的產婦術前禁水時間長導致血液更加高凝,術后因傷口疼痛、留置尿管產婦活動不便,延長臥床時間,可以說占全了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管內膜損傷、血流緩慢、高凝狀態(tài),由此可見醫(yī)護人員對劉爸爸的提醒絕非危言聳聽,預防減少血栓的發(fā)生需要做到:
1.識別高危人群。對于多囊卵巢綜合征、血栓病史、經產婦、肥胖、高齡、多胎、有產科并發(fā)癥者、產程中的剖宮產,這些產婦是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護理人員會給予不同的評分,并在電腦系統(tǒng)上提醒醫(yī)生關注此類高危孕婦。

2.鼓勵盡早活動。剖宮產硬膜外麻醉后6小時之內由家屬或其他陪護人員幫助按摩下肢,按摩方向由肢體遠端向近端按摩,協助產婦膝關節(jié)被動伸屈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6小時后督促產婦自主進行下肢主動活動或協助產婦翻身或下地活動。即便出院后也不要忘記有效的活動是避免血流瘀滯最有效、簡便的方式,臥床坐月子的時代早已過去。
3.早期發(fā)現癥狀。主要表現包括下肢腫脹,尤其要警惕小腿不對稱的水腫伴或不伴疼痛,部分產婦會出現憋氣、心慌、甚至呼吸困難、咳嗽、胸痛或口唇指甲紫紺等。家屬或陪護人員要多關注產婦的不適,遇有不能解釋的問題時盡快尋求醫(yī)護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