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班大叔當年騎著毛驢從這里出發(fā),如今這座小縣城終于“起飛”!
它是祖國邊陲的一個小縣城
歷史可追溯的漢朝時期
悠久的文化
讓它的名字早已被全國人民熟知
這座坐擁四大“特色之鄉(xiāng)”的小縣城
正在“起飛”

“起飛”的于田
六十多年前,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去北京,需要走 40個沙漠、 40個戈壁,翻 40座大山、過 40條大河。
如今,去北京將再也不需要翻山越嶺,可能早上出發(fā),晚上就能欣賞到首都的夜景了。
因為,于田人將擁有屬于自己的機場!

2020年1月3日,新疆于田機場主體工程航站區(qū)工程樁基正式開鉆,標志著于田民用機場航站區(qū)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于田機場本期工程按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 400噸的目標設計,于田機場將于2020年底完工并投運。

于田機場建設項目是民航局定點扶貧“六大工程”之一,是最具民航特色、也是能最直接改善貧困地區(qū)交通通達性的扶貧方式。
于田機場建成后不僅能夠解決農民就近就業(yè),還將實現產業(yè)帶動就業(yè)、就業(yè)促進脫貧的目標,未來也可以依托機場開拓航空貨運、旅游、住宿、餐飲服務等。

于田人終于要有自己的機場了,這座沙漠邊緣的小城也即將騰飛!那么,這座城市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于田四大“特色之鄉(xiāng)”
“中國玫瑰之鄉(xiāng)”
于田縣玫瑰花種植主要以阿熱勒鄉(xiāng)和奧依托格拉克鄉(xiāng)為主,由于阿熱勒鄉(xiāng)最早開始種植玫瑰花,所以阿熱勒鄉(xiāng)又被稱為“玫瑰之鄉(xiāng)”。
由于當地的玫瑰花產業(yè)聞名遐邇,現在已成為阿熱勒鄉(xiāng)農民脫貧致富的重大產業(yè)之一。
阿熱勒鄉(xiāng)目前種植玫瑰花1.8萬畝,全縣累計種植玫瑰花4.6萬畝,年產量達7000余噸,成立玫瑰花農民合作社14個,阿熱勒鄉(xiāng)已脫貧1953戶7488人,帶動5523戶穩(wěn)定增收,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玫瑰花已經成為了當地村民的致富花、幸?;?。

2013年被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正式批準為“于田沙漠玫瑰”農產品地理標志,2019年12月“于田沙漠玫瑰”入選第四批全國名特優(yōu)新農產品名錄。
于田所產的玫瑰具有獨特色澤、香味和藥用價值,在當地市場上一公斤玫瑰花茶就可賣到100-200元,經包裝后在外地可賣到500元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玫瑰之鄉(xiāng)。
當地盛產的和田玫瑰,實際上是沿著古絲綢之路來到當地的大馬士革玫瑰的變種,扎根中國后,它還成了維吾爾族醫(yī)藥的傳統藥材。

玫瑰花瓣既是泡茶入藥的佳品,又是制作玫瑰花醬上等材料。玫瑰花醬滋養(yǎng)肝脾,美容美顏。幾個馕、一壺藥茶和一小盤玫瑰花醬就是這里最常見的美味食物。
“中國大蕓之鄉(xiāng)”
于田地靈人杰,物阜民豐,地產野生紅柳大蕓蜚聲海內外。于田地產紅柳大蕓具有條莖飽滿,色澤潤暢,品質純正等特點,屬同類大蕓中的極品。

2001年,于田縣被國家正式命名為“中國大蕓之鄉(xiāng)”。大蕓,學名叫管花肉蓯蓉,因其溫而不熱,熱而不峻,暖而不燥,故有從容(蓯蓉)之名。在新疆當地被稱為沙漠中的“人參”。

近年來大蕓受當地農民追捧,成為農民增收脫貧的重要產業(yè)。
第一年栽種紅柳和梭梭,第二年在紅柳或梭梭的根部栽培大蕓,第三年就能收獲大蕓,見到效益。2018年于田縣大蕓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按照平均畝產200公斤估算,新鮮大蕓產量可達3萬噸。
這里有標準化加工車間、曬場和冷庫倉儲設施,每年可加工紅柳大蕓1.2萬噸,梭梭大蕓3000噸。成立的大蕓合作社能吸納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yè),保底工資每天不低于70元。

紅柳大蕓的開發(fā),不僅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同時兼具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環(huán)保效應。既能防風固沙,增加地表植被,又能在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綠化沙漠,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真正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白玉之鄉(xiāng)”
于田縣素有“白玉之鄉(xiāng)”的美稱,流傳著一些關于玉的傳說。值得一提的是,于田縣在清代至明國時期是與和田、葉爾羌一樣重要的三大和田玉產地之一,也是歷史上和田白玉的主要產地,具有悠久的采玉歷史,時間最長可追溯到唐代

1995年,于田縣的一個維吾爾族采玉人,在于田境內昆侖山深處的海尼拉克發(fā)現了一個白玉礦,最后竟然開采出了18噸潔白細膩的優(yōu)質和田白玉,曾轟動一時,被稱之為神奇的“95于田料”,此人也成為了于田赫赫有名的大富翁。

2002年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組織的絲綢之路科考隊,在于田縣所屬海拔5000米的克拉塔拉山,還發(fā)現了一處目前世界上儲量比較大的蛇紋石礦脈(岫玉),礦脈長達10千米,經初步估算,儲量有幾十億噸。

目前于田縣開采玉石的礦點主要是阿拉瑪斯玉石礦,正常年份于田縣4個礦點每年產玉8-10噸,主要以白玉、青白玉為主,所出產的山料質量最好的仍然是阿拉瑪斯玉石礦,目前每年出兩三噸玉石,一般最好的玉每千克10萬元左右。
“大葉紫花苜蓿之鄉(xiāng)”
大葉紫花苜蓿在我國西部的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于田縣以大葉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及產量為聞名,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于田縣的葉紫花苜蓿長勢、品質最佳,種類最齊全,在于田縣山區(qū)就有種植40余年的大葉紫花原種苜蓿。

和田大葉紫花苜蓿的養(yǎng)分代價很高,粗卵白、維生素和礦質含量豐碩,卵白質的氨基酸構成比例徹底,植物必須的氨基酸含量高,順應性好,種種牲畜喜食,嫩苜蓿能夠做為畜禽出色的卵白質,維生素彌補料。

于田特色文化
“達里雅布依鄉(xiāng)”
于田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稱為“世界沙漠旅游景觀之最”的達里雅布依,就是這塊古老綠洲伸入瀚海腹地的迷人亮點,不僅可以領略“死亡之?!钡膲衙琅c神奇,也可觀賞到蔚然壯觀的江南水鄉(xiāng)美景。

天山之南,玉河之邊,一塊神奇的綠洲封閉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這里有千姿百態(tài)的原始胡楊林、神秘的沙漠景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條件,這里的村落近乎與世隔絕,封閉的生活方式還形成了古樸神奇獨特的民風民俗……這里,就是被外界稱為“沙漠中的原始村落”的新疆“沙漠第一村”達里雅布依。

2019年10月,達里雅博依最后的114戶居民告別了大漠腹地搬至距縣城91公里的“新家”,這座被稱為“最后的沙漠部落”,終于完成了歷史性跨越。
俯瞰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xiāng)新居民點

“拉依蘇長壽村”
拉依蘇長壽村位于于田縣拉依蘇良種場。全世界只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y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xiāng),其中我國僅有兩個,分別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于田拉依蘇、截止到統計前,村里共有村民2543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167人,8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30人,90歲以上的老人有16人,百歲老人有7人,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xiāng)。

拉依蘇境內有泉水及其所形成的圣泉湖,泉水富含多種礦物質,村內綠樹成蔭,民居庭院干凈整潔,村民飲食習慣獨特,性格樂觀開朗,勤于勞作這些因素使得居住在此的人們得以延年益壽。

“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
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為國家2A級景區(qū),坐落于托格日尕孜鄉(xiāng)托格日尕孜村,于2003年4月建成,紀念室由紀念館和故居組成,占地面積3.5畝,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紅色旅游景區(qū)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庫爾班大叔,全名庫爾班?吐魯木,維吾爾族人,1883年出生于新疆于田縣托格日尕孜鄉(xiāng)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遭受封建地主的剝削和凌辱,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庫爾班·吐魯木過上幸福生活,多次萌發(fā)要騎著毛驢到北京看望毛澤東主席的心愿。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生前兩次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曾被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和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革委會委員、和田地區(qū)革委會委員、中共于田縣委委員、于田縣革委會副主任等職務。
1975年5月26日因病在和田逝世,終年92歲。這座紀念室是為了紀念庫爾班?吐魯木愛國、愛共產黨的事跡而建。

紀念館分為紀念館和故居兩部分。展廳內有庫爾班·吐魯木大叔與毛主席握手的巨型油畫、生平事跡浮雕、生前實物展示、珍貴的歷史圖片及個人影視資料。
日新月異的于田
今天的于田縣已不同往日
雖地處沙漠邊緣
但城市卻是一片綠意盎然
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每個于田人感到自豪


如今的于田
已經是高樓林立
寬闊的柏油馬路
成為了于田騰飛的“跑道”


古往今來
在于田這片土地上
不缺歷史,不缺風景
于田的魅力
在于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及歷史沉淀

從大漠小城到塞上明珠
這個生長在沙漠邊緣的小縣城
用幾代人前仆后繼的努力
完成了華麗蛻變的奇跡
坐擁“四大特色之鄉(xiāng)”的于田
已經奔馳在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于田的起飛,已勢不可擋!
身為于田人,為家鄉(xiāng)自豪!
請為我的家鄉(xiāng)轉發(fā)
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座即將“起飛”的城市!
XJWDJ——S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