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的幕僚團隊有多厲害?——視頻《何進敗亡(上)》的補充內(nèi)容
視頻中,簡單介紹了何進幕僚團隊,這篇文章再補充一下——雖然還是很簡單地介紹。
何進幕僚團隊包括袁紹、曹操、何颙、鄭泰、陳紀、王匡、王允、伍瓊、鮑信、劉表、華歆、蒯越。
視頻中落下了兩個,一個是陳琳,一個是王謙,所以一共是十四人。
注意,這僅僅是史書有記載的,應該還有其他的人。
這個團隊相當豪華,硬實力不次于漢末三國歷史上任何一支謀士團隊。
但光有硬實力不行,關鍵是硬實力能不能發(fā)揮出來。
袁紹、曹操、劉表這仨人,咱們就不介紹了,大家都很熟悉,以后也會重點講到。
何颙,南陽人,黨錮之禍中的著名黨人,名士。我們下期視頻中,何颙還會出場,他是袁紹在洛陽時最主要的盟友之一。
何颙在歷史留下的另外的印象深刻的事跡,是他擅長品評人物。
見到曹操時,何颙說:“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p>
見到荀彧時,何颙說:“王佐之才。”
初平元年,何颙參與謀刺董卓失敗,被捕入獄,憂憤而死。
何颙死后,荀彧感念他對自己的看重 ,專門迎回何颙尸體,葬在叔叔荀爽墓旁。
鄭泰,滎陽人,舉孝廉出身。
何進決定召董卓帶兵來洛陽時,鄭泰堅決反對,辭官不做,留下那句著名的“何進未易輔也”。
董卓控制朝政后,鄭泰又回來做官了,當議郎。他回來,就是專門為了給董卓幫倒忙。
舉個例子,當時關東盟軍興起,董卓想帶兵東進,鄭泰勸他“以德服人”,董卓聽了他的建議后,就沒有出兵——其實也不想出。
后來,鄭泰見關東盟軍無能,于是在朝中聯(lián)合何颙、荀攸共謀誅殺董卓。事情泄露,何颙、荀攸被抓,他連夜出逃,卒于途中,時年四十一。
陳紀,潁川人,與父親陳寔、弟弟陳諶并稱“三君”,他在三國時事跡不多,不過他養(yǎng)了個比他自更出名的兒子——陳群。
王匡,泰山郡人,在何進手下?lián)未髮④姼?,何進敗亡前被派回泰山募兵。
何進失敗后,他當上了河內(nèi)太守,后來成為討伐董卓的諸侯之一。
群雄逐鹿時,王匡因為殺死妹夫胡母班惹起其親族不滿,被曹操聯(lián)合其親族擊敗。
王允,大家也應該不陌生——演義中貂蟬她干爹,使用連環(huán)計干掉了董卓。
正史上,雖然沒有貂蟬和連環(huán)計,但也是王允用計干掉了董卓——也是個牛人,優(yōu)缺點都很鮮明,后面會說到。
伍瓊,汝南人,討伐董卓的幕后英雄,操盤手。
董卓亂政時,伍瓊在董卓手下為官,頗受信任,但實際上他是反對董卓的——《三國志·袁紹傳》中用了“陰為紹”這三個字,可以證明。
袁紹從洛陽逃走時,伍瓊勸董卓不要把袁紹逼急眼了,于是袁紹成了渤海太守。
伍瓊又勸董卓重用士人,董卓聽信,并讓他當了組織部的主要負責人,于是讓劉岱、韓馥、孔伷等人都當了地方上的刺史、太守,后來這些人都騎兵反對董卓。
后來,董卓要遷都長安,伍瓊又出來勸阻。這時,董卓大概也知道伍瓊是個“內(nèi)鬼”,把他給殺了。
鮑信,討伐董卓諸侯之一,曹操遇到的第一個戰(zhàn)略型人才,可惜死得太早。
董卓入洛陽時,鮑信勸袁紹趁董卓立足未穩(wěn)攻擊他,袁紹沒敢。
此后,鮑信看出袁紹水平不行,決心改投曹操,認為曹操是個能安定天下的人。
鮑信對曹操說,袁紹就是另外一個董卓,建議曹操想辦法背靠袁紹、占據(jù)黃河之南,發(fā)展自己,同時“待天下之變”。
后來黃巾軍殺死兗州刺史劉岱,鮑信立即迎接曹操入主兗州,實現(xiàn)了“規(guī)大河之南”的戰(zhàn)略。
這是曹操崛起的第一個、也是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后來與黃巾軍戰(zhàn)斗中,鮑信為救曹操而死,時年四十一歲。曹操突圍后,找不到鮑信尸體,用木頭做了個人偶,祭祀,大哭。
鮑信在曹氏崛起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還救過曹操的命,但鮑信子鮑勛,后被曹丕無罪而殺,曹丕之刻薄寡恩,可見一斑。
華歆,漢末名士,曹魏重臣。
《三國志》中,時人對他評價都不錯。
但有兩個黑點,為后人做批評。
第一個黑點,曹丕代漢稱帝,華歆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向曹丕獻上皇帝璽綬。
第二個黑點,進攻捕殺伏皇后——有人認為此事為假,我們講到時再說(如果能想起來的話- -)。
蒯越,襄陽大族。劉表當荊州刺史時,蒯越幫他鏟除荊州一帶不服從劉表的宗族勢力,是“劉表匹馬入荊州”的導演。
所以為啥幫劉表,因為兩人早在何進當大將軍時,就是同僚。
劉表去世后,蒯越勸劉琮投降曹操。
所以為啥幫曹操,因為兩人早在何進當大將軍時,就是同僚。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寫得一手好文章,官渡之戰(zhàn)前,奉袁紹之命寫檄文罵曹操,“摸金校尉”一詞,就出自他的檄文。
后來投降曹操,曹操不但沒殺他,還以為己用,讓他寫文章罵別人,吹自己——吹捧曹操的文章寫得也極好,《三國志集解》上好像有一篇。
王謙,山陽人,世家大族,在何進手下當長史——能當長史,說明他很牛逼。
不過史籍上記載不多,只留下一個類似段子的故事:
何進為了拉攏王謙,把自己兩個女兒都叫出來,告訴王謙,喜歡哪個,直接領走。
但王謙當場拒絕了。
此故事,常用來證明世族對何進這種暴發(fā)戶的不屑。
王謙兒子比他出名,“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