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歷史小常識54——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全稱愛沙尼亞共和國,位于東歐(立窩尼亞、前蘇聯(lián))。東面與俄羅斯接壤,南面與拉脫維亞接壤,北面與芬蘭隔芬蘭灣相望,西面與瑞典隔波羅的海相望。全境為東歐平原,屬溫帶海洋氣候。


愛沙尼亞最早與拉脫維亞并稱立窩尼亞,1204年被立窩尼亞騎士團統(tǒng)治,但在1232年,瑞典從立窩尼亞騎士團手中奪取控制了愛沙尼亞。

1356年,愛沙尼亞的部分城市加入了漢薩同盟,因此愛沙尼亞與德國走得比較近。1669年漢薩同盟解體,1721年第五次俄瑞戰(zhàn)爭中,愛沙尼亞被割讓給沙俄。

1918年一戰(zhàn)結束后,愛沙尼亞宣布獨立,第二天即被德國占領。但是德國很快也垮了,新成立的蘇俄隨即發(fā)兵入侵愛沙尼亞,在愛沙尼亞、芬蘭和德國的共同努力下,愛沙尼亞未能被蘇俄吞并。1939年,愛沙尼亞被德國交易給蘇聯(lián)。1941年,德國占領愛沙尼亞,被愛沙尼亞人視為解放者,1944年,德國投降后,愛沙尼亞依舊在進行抗擊蘇聯(lián)的游擊戰(zhàn),直到1948年。之后愛沙尼亞人被大量遷往西伯利亞。1988年,愛沙尼亞試圖再次獨立,1990年退化,1991年正式獨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