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不“涼”,一片紅色熱土的“前世今生”
六月,一行人行走在涼山的鄉(xiāng)間小道上,尋找鄉(xiāng)村振興的足跡。2022年6月26日,攀枝花學院“筑夢鄉(xiāng)野,振興鄉(xiāng)村”赴涼山實踐團隊出發(fā)前往涼山州進行學習,為進一步的鄉(xiāng)村振興調研做準備。

在實地調研考察的過程中,我感觸頗深,并對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政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有著太多故事,太多深情,或許是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碰撞讓我深受震撼,或許是脫貧攻堅的艱辛讓我難以忘懷,又或許是懸崖村村民的熱情讓我戀戀不舍。但不管怎么說,此次實踐活動給我?guī)淼氖斋@,都是我大學生涯里一筆寶貴的財富。
當實踐團隊抵達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時,博物館門前左右兩邊的鐐銬和鎖鏈的雕塑令我感到不安。這雕塑真實到令我仿佛身臨其境,似乎此時此刻奴隸社會就在我眼前一般。來大涼山之前,我對少數(shù)民族了解甚少,此次參觀博物館,讓我感受到了不同民族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與文化碰撞。漢族一直以來都是土葬,而彝族歷史上則盛行火葬?;鹪嵩歉饕妥宓貐^(qū)的喪葬禮俗,明代時期,彝族火葬受了漢族土葬的影響,才漸漸改為土葬,但涼山地區(qū)的彝族人仍然采用火葬的方式。
涼山彝族人死后,要請畢摩念《指路經》,將死者亡靈送往祖居地。當站在展廳靜靜聆聽畢摩誦經時,我深受震撼。作為一名漢族人,我無法聽懂、聽明白畢摩所誦的到底是什么內容,但在那一瞬,我的內心里有一種講不出來的悲傷。我想,或許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也是有著共同之處的,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我們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講解員提到,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因為所學專業(yè)的原因,我對畢摩文化頗感興趣,據了解,現(xiàn)在能聽懂畢摩誦經的人少之又少,這種文化也即將成為歷史。聽完畢摩誦經以后,我好像理解了這種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碰撞,此外,我更加希望這種文化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
我們在涼山州脫貧攻堅展覽見證了脫貧攻堅的艱辛與不易。涼山是一片紅色熱土,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涼山也是一片積貧積弱之地,擺脫貧困是涼山人民千百年來的共同夢想。在黨的領導下,涼山人民持續(xù)向貧困宣戰(zhàn),當前,涼山州的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而通過實踐調研,我們實踐團隊最擔心的問題是如何固脫貧,防返貧。在參觀途中,我們有幸遇見扶貧人士劉先生。在經過與劉先生的交談后,我意識到,當前涼山這個地區(qū)要固脫貧,防返貧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農民進行專業(yè)的技術指導。當?shù)卦诩夹g指導方面仍然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農民依托不成熟不全面的技術去種植農作物,養(yǎng)殖牲畜家禽,其發(fā)展前景必然是不理想的。但如果當?shù)剞r民受到較為全面的專業(yè)技術指導,那么便能在固脫貧,防返貧這條路上慢慢步入正軌。此外,劉先生還談到對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看法。鄉(xiāng)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延續(xù)發(fā)展,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以后,鄉(xiāng)村振興是一個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最后,我們抵達了此次實踐活動中的最關鍵地——懸崖村。通往懸崖村的鋼梯沒有讓我退縮,但當?shù)卮迕竦臒崆樽屛倚乃?。在懸崖村之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奶奶。她很熱情,雖然語言不通,但她卻拿出她所認為最寶貴的東西和我們分享,我感動不已。老奶奶分享的東西雖不值錢,但在我心里卻是當?shù)卮迕褡畲緲阕钪藷岬母星椤M械囊妥逋瑢W翻譯老奶奶的話:“懸崖村的歷史說出來是有點丟臉的,我們拖了國家的后腿?!碑敃r我整個人都愣住了,那種無奈與辛酸交雜著涌上我的心頭,有一種道不出來的滋味。我此時此刻說不出任何的話,作為一名學生我只覺得我的能力太小太小,我的語言也是蒼白無力的,我不知道該說什么話去安慰她,安慰這個淳樸的老婦人。老師讓同學用彝語告訴她:“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了,國家有辦法了?!蔽彝蝗换砣婚_朗,是的,在我們背后還有國家。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政策就是幫扶他們的最好證明,我堅信有朝一日,在黨的帶領下,懸崖村以及大涼山地區(qū)都能夠實現(xiàn)脫貧致富的目標。

此次赴大涼山,給我的視覺和精神都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調研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向我的朋友說:走不下去,走不出來。很多次,我都想放棄走下去。從未接觸過少數(shù)民族的我,突然體會到如此大的文化差異,難免會感到太過震撼。在歸途中,我向朋友說:“人走出來了,心還沒走出來。”我想,日后有一日,我一定要回來這大涼山看一看。看看未來在黨的帶領下,實現(xiàn)全面鄉(xiāng)村振興的大涼山;看看未來在政策的幫扶下,走向共同富裕的大涼山。(通訊員 鄒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