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沿革(第三十七期)
鴉片戰(zhàn)爭
虎門銷煙
(一)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fā)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工業(yè)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yè)逐漸代替工場手工業(yè)。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工業(yè)產(chǎn)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chǎn)品銷路的需要驅(qū)使資產(chǎn)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及產(chǎn)品生存空間。法國是僅次于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法國工業(yè)產(chǎn)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資本主義工業(yè)并不發(fā)達,但它正處于上升階段。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chǎn)階級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歐洲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勢力以全面控制市場,因此美國在19世紀中葉沒有足夠的力量侵犯中國。美國充當英國侵略者的幫手,追隨英國侵入中國。俄國1861年農(nóng)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俄國從北面虎視眈眈注視著中國,隨時準備奪取中國的領土。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yè)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歐美列強為了擴大商品市場和爭奪原料產(chǎn)地加緊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qū)陸續(xù)成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中國因幅員遼闊而具有巨大擴張價值,但工業(yè)體系與國防體系相當落后,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選擇的最佳對象。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并且建立大英帝國,而它在亞洲下一個主要的侵略目標就是中國。
(二)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jīng)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xiàn)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明代中葉產(chǎn)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zhàn)爭前以小農(nóng)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始終占據(jù)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并日趨嚴重且在全國成為普遍現(xiàn)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fā)展到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jīng)”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zhèn)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系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mào)易和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nèi)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tǒng)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jīng)走到它的盡頭。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后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于中國出產(chǎn)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mào)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yè)制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清政府拒絕與英國進行貿(mào)易,這使中英貿(mào)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mào)易逆差(入超)。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
(三)由于與中國的所有貿(mào)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mào)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工業(yè)革命后英國資產(chǎn)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yè)產(chǎn)品,企圖用商品貿(mào)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mào)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mào)易局面,英國資產(chǎn)階級采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但未能達到目的。于是就采取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欲望。鴉片貿(mào)易給英國資產(chǎn)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驚人的暴利,打破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長期優(yōu)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nèi)發(fā)生嚴重的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輸入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社會生產(chǎn)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工商業(yè)蕭條和衰落。鴉片貿(mào)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在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tǒng)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
(四)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zhí)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后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并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jīng)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林則徐于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于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chǎn),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zhàn)爭的爆發(fā)。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diào)查,試題四道是鴉片集散地及經(jīng)營者姓名、零售商、過去禁煙弊端、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xiàn)場觀看的廣州城鄉(xiāng)群眾無不拍手稱快。在中國閉關鎖國的時候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英國在18世紀中后期開始工業(yè)革命,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工業(yè)革命,在當時代表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水平。
(五)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chǎn)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當時的中國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英國向中國傾銷其工業(yè)產(chǎn)品的“絆腳石”,因此英國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chǎn)原料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與外國的貿(mào)易中始終處于出超地位,中國對英貿(mào)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優(yōu)勢。英國資產(chǎn)階級先把紡織品輸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鴉片輸往中國,再從中國把茶葉、生絲等輸往英國,英國人在這種三角貿(mào)易中大獲其利。毒販如蠅群而來,除了英國外美國也從土耳其向中國輸入鴉片,俄國從中亞向中國北方輸入鴉片。由于鴉片輸入的急劇增加,中英兩國的貿(mào)易地位完全改變。英國由原來的入超變?yōu)槌龀袊鴧s相反,造成白銀大量外流。1820-1840年間中國外流白銀在1億兩。由于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已經(jīng)開始擾亂清王朝的國庫和貨幣的流通,使清朝的經(jīng)濟面臨崩潰的邊緣。?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發(fā)展下去必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 中國禁煙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咎于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shù)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嘗過鴉片,后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
(六)但林則徐早已于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nèi)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鑒于林則徐的成功,道光帝認為禁煙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決心革除吸食鴉片的慶親王奕竇、輔國公溥喜之爵位,又將弛煙派的許乃濟品位降級。道光帝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林則徐指出鴉片的危害: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引起中國的財政危機;鴉片腐蝕中國的統(tǒng)治機構,許多貴族、官僚、地主吸食鴉片以后更加腐敗,加劇統(tǒng)治集團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他們接受賄賂,包庇鴉片走私,用加租增稅等種種方法把購買鴉片的花費轉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人民的負擔;鴉片削弱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清軍的將領和士兵也有人吸食鴉片。在廣東水師中官兵不但吸鴉片還大量受賄,水師巡船竟至和英國鴉片船約定每箱鴉片收到5萬元到10萬元,大批緝私船甚至變成鴉片走私船;鴉片危害中國人民的身體健康,當時中國的一些城鎮(zhèn)煙館林立,吸食鴉片的大煙鬼成千上萬。最終道光帝在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執(zhí)行全國禁止吸煙活動,林則徐成為欽差大臣之后引起弛煙派和滿州貴族不滿,但礙于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開反對,只得暗中阻撓。
(七)弛煙派首領琦善向林則徐威迫利誘,后人記述當時的情況:“道出直隸,遇直隸琦善,囑文忠無啟邊釁。蓋文忠任江臬時琦為總督,曾薦文忠,今忌文忠故言此,論似公而意則私也,文忠漫應之?!饼徸哉湟鄬α謩t徐的安危擔憂,他提議林則徐帶同重兵巧匠,?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便可即時還擊,更愿隨林則徐一同南下。但林則徐不愿他卷入政治旋渦,婉拒龔自珍的好意。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fā)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游說政府對清廷采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jīng)回到煙霧之地?!?839年3月10日林則徐正式抵粵,受九響禮炮之禮,所有廣東高官員皆來迎接。美國商人威廉·亨德也在附近觀禮,他留下有關林則徐相貌的重要文獻:“氣度莊重,表情相當嚴厲。身材肥胖,上唇濃密的黑短髭,下巴留著長髯,看來六十歲左右。”林則徐首先參觀越華書院,并題一對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下聯(lián)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眾鴉片煙商以為賄賂就能打動新來的欽差大臣,偏是林則徐就與歷來的官員不同,視錢財如無物。他限定所有煙商三日內(nèi)交出全數(shù)鴉片,并簽切結書聲明以后不販鴉片。保證嗣后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jīng)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八)少數(shù)的煙商屈服交出鴉片,但大部分的煙商(包括官府差役、胥吏查辦)皆無所動。林則徐便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绷謩t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diào)查。試題四道:鴉片集散地及經(jīng)營者姓名;零售商;過去禁煙弊端;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禁煙期間林則徐寫了一封致維多利亞女王的照會,女王明知鴉片有害,在國土上(包括倫敦、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不產(chǎn)鴉片,嚴禁國民吸食(實際上英國嚴禁鴉片吸食要到1912年的鴉片公約通過才實行),但卻在其管轄的印度種植生產(chǎn)鴉片批準國民在中國進行鴉片貿(mào)易。他要求女王去除印度的鴉片,并通知女王中國已經(jīng)通過《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全面禁煙,使英國國民放棄鴉片貿(mào)易。外國煙商認為交少量鴉片給林則徐交差便了事,于是采取施延手法,稱對命令要詳加考慮,成立委員會作報告,七日內(nèi)回復。林則徐非常氣憤,限令煙商依時交出鴉片,否則翌日十時親到十三行審判外國煙商。美國煙商表示愿隨林則徐指示,但遭蘭士祿·顛地阻止,結果三日之后煙商決定象征性交出一千零三十七箱鴉片。于是鄧廷楨下令封鎖廣州海岸,圍困十三行,蘭士祿·顛地意圖逃走,被鄧廷楨活捉。
(九)其時商務總監(jiān)為查理·義律,他一聽到十三行被圍困,立即從澳門趕到廣州。義律只見十三行皆有人把守便提劍闖入,看守人只得放行,但絕不讓他走出來。林則徐下令十三行內(nèi)所有華人遷出,斷絕通信,斷水斷糧。十三行內(nèi)有350名外國人,只得親自去烹調(diào)、洗滌、鋪床、擦燈、挑水、擠牛奶,做平時根本不用動手做的家務。1839年3月25日義律屈服,愿意約見任何一名官員。廣州知府與他見面,但義律又不出現(xiàn)。林則徐向義律作最后通牒——《示諭外商速交鴉片煙土四條稿》,痛斥義律,義律最終于在1839年3月28日朝早六時服從林則徐之命令,向林則徐呈送《義律遵諭呈單繳煙20283箱稟》。從林則徐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不過義律留有后著,他不讓外國煙商直接交鴉片給林則徐,而是先交給他,并且由他以商業(yè)監(jiān)督的資格給各商收據(jù)。再“以不列顛女王陛下政府的名義”繳出鴉片,連利息、運費一共20280箱鴉片,共計210萬斤。令商業(yè)沖突變相成中英兩大帝國的沖突,封鎖十三行事件后被寫入《南京條約》,并以此為借口索取賠款600萬銀元。條約寫道:“因大清欽差大憲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jīng)將大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準以洋銀六百萬銀元償補原價?!?/p>
(十)1839年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及廣東海關監(jiān)督豫坤乘船到達虎門,會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驗收鴉片。煙販在沙角繳煙,并在路易莎號簽發(fā)收據(jù),林則徐便建議繳出一箱鴉片,則賞茶葉五斤。美國及荷蘭煙商承諾永不再販鴉片,義律卻從中破壞,繳煙途中運走鴉片,又以各種理由拖延繳煙時間。林則徐將計就計,也延長封鎖十三行的時間,義律無奈如數(shù)繳煙。1839年5月12日民間繳煙完畢,拘捕吸毒者、煙販1600人,收繳煙膏461526兩、煙槍42741桿、煙鍋220口。1839年5月18日煙販繳煙完畢,共收1987箱又2119袋。1839年5月23日蘭士祿·顛地等英國商販被驅(qū)逐出境,次日義律亦將十三行的英國人撤到澳門。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毀,不過御史鄧瀛認為為防鴉片被偷偷換掉,就地銷毀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則徐決定于虎門公開銷煙,接下來林則徐就要找出銷毀鴉片的方法。林則徐曾使用傳統(tǒng)銷毀鴉片的煙土拌桐油焚毀法,但膏余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則徐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海水浸化法的辦法是在海邊挑挖兩池,池底鋪石。為防鴉片滲漏,四周釘板,再挖一水溝。將鹽水倒入水溝,流入池中。接著把煙土割成四瓣,倒入鹽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
(十一)各名士兵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攪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時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當天日記里又說:“以日內(nèi)消化鴉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暫徙,以避其毒也?!?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正式開始,虎門搭起一座禮臺,前面掛著一面黃綾長幡,上書欽差大臣奉旨查辦廣東??谑聞沾蟪脊?jié)制水陸各營總督部堂林,廣東各高級官員全部出席。由于銷煙是公開參觀的,加上是端午節(jié)前后,因此人們紛紛前往虎門淺灘。不販鴉片的外商、領事、外國記者、傳教士等等都專程由澳門或其他地方前來參觀,當中無一不是英國人,以抗議清廷對英國人財產(chǎn)施加壓迫。當中有帶同家眷之不販鴉片的美商金、傳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長弁遜等十人不信林則徐有辦法把所有鴉片完整銷毀,于是前來實地考證。林則徐干脆給他們站到池邊,讓外國觀察員直接詳細觀看銷煙方法,還沿途講解。待觀看全部過程、反復考察后皆心悅誠服,向林則徐脫帽致敬。事后傳教士裨治文在任職的《中國叢報》中記述:“我們已經(jīng)反復檢查銷毀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在整個工作進行時的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會比執(zhí)行這項任務更加忠實的了。”

(十二)《澳門月報》、《季度評論》、《新加坡自由新聞》、《廣州紀時報》等外國人報紙皆大篇幅連續(xù)報道虎門銷煙,而且得到與鴉片貿(mào)易無關的外國人支持及肯定,英國本土方面也因此事件而物價增漲,尤其是大米、絲綢和銀。澳葡政府亦對查禁鴉片一事相當合作,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諾不販鴉片,并歡迎林則徐親臨查辦。林則徐于是發(fā)表聲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貿(mào)易,往中國貿(mào)易時更會得到保護,絕不被人欺凌。直到1839年6月20日共銷毀2376254斤鴉片,其中少數(shù)鴉片運送京師作樣本,然后銷毀。澳葡政府(1887年-1999年12月19日)是葡萄牙在中國澳門殖民地時期的政府機構,殖民地時期稱為澳門政府,因與澳門回歸中國后的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簡稱一樣,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澳葡政府以區(qū)別兩者。中國澳門當時亦是葡萄牙的海外省,葡萄牙政變后葡萄牙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的殖民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1533年(大明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從朝廷獲得永久定居中國的權利,從此中國澳門的命運與葡萄牙掛鉤,葡萄牙人開始在中國澳門進行貿(mào)易和修建洋房居住,這批葡萄牙人也是首批定居中國的歐洲人。

(十三)1583年(明朝萬歷十年)在中國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區(qū)的自治管理,但葡萄牙每年需付500兩白銀予明朝政府為地租銀。1616年葡萄牙開始委任澳門總督,卡拉斯科被任命為澳門總督,但并沒有到任。1623年(大明天啟年間)葡萄牙與中國簽訂租借條約,從此中國澳門由葡萄牙統(tǒng)治,葡萄牙派遣總督管理澳門,稱澳門總督,簡稱“澳督”。由于最初只負責澳門防務,官邸亦設于大炮臺。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后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愛新覺羅·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銀,并由葡萄牙軍隊駐防澳門半島。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布中國澳門為自由港,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mào)易活動,1851年和1864年分別侵占氹仔和路環(huán)兩島。1887年12月1日清政府與葡萄牙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或稱《中葡北京條約》),中法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者為征收鴉片稅,在英國誘使下竟于1887年3月27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澳門協(xié)同中國緝查走私問題舉行談判簽訂的議定書之中,承認葡萄牙永居管理中國澳門。12月1日清政府總理衙門大臣奕劻等與葡萄牙全權代表羅紗在北京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即《中葡北京條約》,共54款。

(十四)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仍允葡萄牙永駐和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葡得派公使駐北京,并在通商口岸設領事;葡取得領事裁判權;葡人可以享受中國已給或?qū)⒔o其他國家的通商特權,在通商口岸有居住、租買土地、建造房屋、設立教堂等權利。但未經(jīng)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中國澳門讓與他國,1928年4月《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期滿后國民政府于同年12月與葡萄牙重簽《中葡友好通商條約》,澳葡政府仍維持對中國澳門的占領和管理。1955年葡萄牙宣布中國澳門為海外省,1974年葡萄牙新政府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同時承認中國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澳葡政府宣布中國澳門為不設防城市。1975年葡萄牙從中國澳門撤軍,1987年3月26日中國與葡萄牙達成協(xié)議并草簽《中葡聯(lián)合聲明》,聲明澳門地區(qū)是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88年1月15日《中葡聯(lián)合聲明》正式生效,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行使對澳門的主權,澳葡政府正式交還主權與管治權,澳葡政府結束對中國澳門長達一個世紀的實際管治?;氐浆F(xiàn)在時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zhì),喚醒中國人們的愛國意識, 經(jīng)過這次事件后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
(十五)其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zhì)也甚為后人傳頌,但是從結果上看“虎門銷煙”的成果未得到延續(xù),沒有有效地解救中國于水火之中,給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提供借口(之前是經(jīng)濟、文化、政治方面的侵略)。原因在于禁煙運動直接損害英國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fā)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zhàn)爭,“虎門銷煙”也成為外國列強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索。英國走私鴉片掠走中國大量白銀,并嚴重摧殘著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虎門銷煙一方面喚醒當時中國很多愛國的有識之士,他們開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 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英國在中國的鴉片交易,沉重打擊英國資產(chǎn)階級在中國的貿(mào)易掠奪,展示中國人民禁煙的堅定決心和覺醒意識,鼓舞中國人民的斗志。這次事件還成為世界的禁煙運動的一個范例,歷史上很多國家、地區(qū)結合自身的情況對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濫。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史學家認為它展示出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志性的意義,但虎門銷煙成為英國對中國發(fā)動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借口。
林維喜案
(一)1839 年7月7日英船水手在中國九龍尖沙嘴打死農(nóng)民林維喜,清欽差大臣林則徐為捍衛(wèi)主權,令英國代表義律交出兇犯,義律拒不交兇。8月15日林則徐下令停止供應英人柴米食物,三日內(nèi)撤回英商在中國澳門雇用的中國職員和工役,對英國侵略者作堅決斗爭。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jiān)義律趕到出事現(xiàn)場,為掩飾真相的他指使另一村民劉亞三給予死者家屬一千五百銀元,換取隱瞞林維喜死因。林則徐認為案件蹊蹺,命新安縣知縣梁星源查辦,結果真相大白。林則徐要求義律交出兇手,但義律以領事裁判權為由,同意賠償死者家屬,但拒絕以兇手抵死,要求自行審判兇手。林則徐委托美國醫(yī)生伯駕和袁得輝合譯瑞士法學家艾默瑞奇·德·瓦特爾的著作《萬國公法》,查明義律根本不享有治外法權。1839年8月12日義律在英船上開庭,對五名兇手輕判監(jiān)禁和少許罰金,便送回英本土監(jiān)獄服刑,事后才通知中國官方。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mào)易,派兵開進中國澳門,更進一步驅(qū)逐英人出境,停止供應英人食物,撤其買辦、傭工。不久英人撤離中國澳門,寄居于貨船上。1839年9月5日義律派傳教士郭士立與林則徐進行談判,要求解除禁令,恢復正常貿(mào)易關系,為林則徐所拒。下午兩時義律發(fā)出最后通牒,林則徐仍不理。
(二)三時英國軍艦首先向中國船艦開火,但僅是場小沖突,規(guī)模不大。短暫武裝沖突之后因為鴉片來源減少導致價格飆升,雙方恢復貿(mào)易。11月英國海軍與中國水師陸續(xù)發(fā)生武裝沖突,林則徐報告朝廷稱“七戰(zhàn)七捷”。實際上由于堅船利炮英國海軍并沒有遭受過大的損失,清軍利用地勢優(yōu)勢逼退英軍,此戰(zhàn)又名“官涌之戰(zhàn)”,為日后更大的的鴉片戰(zhàn)爭埋下伏筆。官涌之戰(zhàn)是1839年11月發(fā)生的中國清朝與英國之間的武裝沖突事件,是鴉片戰(zhàn)爭的前哨戰(zhàn)。清軍為了防范英國軍隊的侵犯,于尖沙咀以北官涌山布防。1839年11月4-13日義律所率英艦向清軍進行海陸攻擊,于10天內(nèi)攻擊6次,但是未能攻克官涌。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和水師提督關天培商議,為了控制外洋海面在尖沙嘴和官涌山崗一帶駐軍,關天培調(diào)陳連升防守。官涌營盤居高臨下,可以俯擊英船。英軍不斷派人到此偷襲,官涌營盤守軍在陳連升和守備伍通標率領下截擊偷襲的英兵,打傷英軍士兵并繳獲槍械,英軍逃跑。11月4日夜英艦數(shù)艘對準官涌營盤一字排開,猛烈仰攻,但目標太高不好命中。清軍居高臨下,向英兵艦進行俯擊,英艦撤退。
(三)11月8日英艦以大艦正面對官涌營盤開炮,同時派小船側面包抄,乘海潮沖擊靠近岸邊。百余人乘隙搶上山崗,把總劉明輝率眾截擊,擊傷英軍數(shù)十名,其余滾下山崗。11月9日英軍在胡椒角開炮試探,營盤守軍游擊德連用大炮、抬炮一齊還擊,英艦被擊中后潛逃。林則徐、鄧廷楨和關天培增調(diào)水師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并調(diào)派候補知府余保純、候補縣丞張鹍、新安縣知縣梁星源、駐守大鵬灣的參將賴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臺參將張斌就近帶兵往官涌通力合作,準備夾攻來犯英軍。11月11日晚清軍按五個山梁分五路用大炮主動出擊,英軍逃跑。11月13日下午英艦來犯,清軍仍以五個山梁、五路大炮疊轟,擊退英艦。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為防英軍再犯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臺,經(jīng)余保純、賴恩爵、梁星源等實地勘察于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臺一座,由內(nèi)地調(diào)配大炮五十多門,還將大鵬灣營改為協(xié)并派副將駐守。林則徐虎門銷煙使英國煙商難以再到廣州從事鴉片貿(mào)易,所以英國商船皆聚泊在香港九龍尖沙咀一帶海面。
(四)1839年6月20日英國商船卡納特克號及曼加勒號之水手上岸酗酒,但不知哪一方先侵犯對方,然后英國水手和尖沙咀村村民發(fā)生沖突,因搗毀一座神龕而引發(fā)斗毆,結果村民林維喜重傷不治。1840年初林則徐正式封鎖港口,同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通過發(fā)動戰(zhàn)爭的決議案,6月英軍在懿律率領下陸續(xù)到達廣東洋面,沖突已不可避免。開戰(zhàn)前義律曾向林則徐提出幾種解決糾紛的方案,但林則徐一概不予理會。1840年5月9日晚林則徐派出火船10艘首先出擊,擊毀英船11艇,義律驅(qū)船北上猛攻廈門,揭起鴉片戰(zhàn)爭的序幕。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fā)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nèi)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jiān)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mào)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qū)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nèi)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jù)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存放鴉片。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jù)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mào)易。
(五)1月8日英國“窩拉疑”號艦長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我正密切注意英人在華利益及國家尊嚴,在中國發(fā)生的事件已經(jīng)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系中斷,我已經(jīng)嚴重注意并將繼續(xù)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zhàn),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而非戰(zhàn)爭。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愛爾蘭聯(lián)隊、第26蘇格蘭來福槍聯(lián)隊、第49孟加拉聯(lián)隊、孟加拉工兵團和馬德拉斯工兵團等)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fā)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正式開始。該艦隊有戰(zhàn)艦16艘(其中3艘為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從本土又不斷增援,除去被替換回國的艦船外到1842年8月戰(zhàn)爭結束時侵華英軍戰(zhàn)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加上醫(y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余艘。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就是為了開辟新的殖民地,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資源,而清朝并不屈服導致正面沖突的爆發(fā)。
穿鼻海戰(zhàn)
(一)1839年7月7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維喜被夷人酒醉行兇、棍毆斃命,林則徐于8月15日下令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則違抗拒交,于是林則徐遵照嘉慶十三年之例采取不準他們逗留中國澳門、斷絕柴米食物等措施。1839年8月31日英軍巡洋艦“窩拉疑”號從印度駛抵中國香港支援英商,9月4日上午9點義律和史密斯登上“路易沙”號同“珍珠號”等4艘艦船向九龍進發(fā)。9月4日中午12點義律率“路易沙”號(裝備10門回旋炮和4門三磅長統(tǒng)炮)、巡洋艦“珍珠號”(裝備6門6磅炮)等4艘艦船以“求為買食”為名接近中方,下午2點30分下令開炮轟擊清軍水師船。正在巡洋的大鵬營守將賴恩爵受到出其不意的攻擊后,隨即指揮水師船和九龍炮臺開炮反擊,不久英軍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此外夷人受傷者尤不勝計。義律乘坐的“路易沙”號主帆被擊中后在漩渦中滾轉,夷人紛紛落水,各船始退。下午5點義律又調(diào)來主力艦“窩拉疑”號及武裝船“威廉姆堡”號參戰(zhàn),炮彈紛集,清兵用網(wǎng)紗等物設法閃避,一面奮力對擊。下午6點30分英船逃回尖沙咀,九龍海戰(zhàn)以中方的大勝而告終。?此戰(zhàn)意義重大,這是鴉片戰(zhàn)爭的起點,一般地說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是從這次海戰(zhàn)開始的。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第一仗,充分體現(xiàn)中國人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九龍海戰(zhàn)拉開鴉片戰(zhàn)爭的序幕。
(二)同年11月3日發(fā)生穿鼻洋(位于虎門外30里)之戰(zhàn),廣東水師關天培率水師船反擊,激戰(zhàn)一小時后兩艘英艦均被擊傷敗走。同一天又在尖沙嘴洋面發(fā)生官涌之戰(zhàn)(11月4日-11月18日,英軍連續(xù)6次向清軍陣地官涌一帶發(fā)起進攻。這7仗中除11月11日由中方主動開炮襲擊外余都為英軍挑起,并以清軍勝利告終。七次戰(zhàn)斗中賴恩爵率領的大鵬營官兵始終是主力部隊,而且驍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由于賴恩爵英勇善戰(zhàn),道光皇帝賜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勇士)稱號,調(diào)任龍門協(xié)副總兵。1841年9月晉升南澳鎮(zhèn)總兵,1843年12月任廣東水師提督,從一品,御賜七龍二爪蟒袍朝服一件。1849年病逝,謚封從一品“振威將軍”?。1839年7月林維喜事件發(fā)生后英國駐華商務監(jiān)督查理·義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兇,又阻止英船自愿具結。義律還曾率新到兵船一只到達九龍,要求購買食物,未能如愿。之后開炮轟擊,中國師船炮臺猛烈還擊,各有傷亡。清欽差大臣林則徐于九月十七日下令嚴索林案正兇,限令英國商船3日內(nèi)或具結入口,或開回本國,不得滯泊伶仃洋面。此前九月初九英國商船“擔麻士葛”號不聽義律亂令前來具結,保證“永不夾帶鴉片”,隨即被引入黃埔進口貿(mào)易。

(三)林則徐本著“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則保護其安全,并傳見船主彎喇,面加獎勵,這為正當貿(mào)易的英國商人開一先例。義律并不畏懼林則徐的武力行動,但對于部分英商未能和他步調(diào)完全一致感到苦惱。照式具結進口之事?lián)p傷他的威權,破壞他的策略,助長林則徐的氣焰。他于1839年11月2日率兵船兩艘駛至穿鼻,準備制止英船再行進口。1839年11月3日又一英國商船“撒克遜”號也遵令前來具結,義律惱羞成怒,即派“士密”號和“華倫”號兩兵船于中午趕至穿鼻洋,阻止正報關入口的“撒克遜”號。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正欲向前查究,“士密”號竟先開炮,前來攻擊,釁端遂開。關天培遂令本船兵弁開炮還擊,并揮令后船協(xié)力進攻,英國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斗中關天培親自挺立水師船桅桿前,拔腰刀督戰(zhàn),厲聲喝稱敢后退者斬。適有英船炮彈飛過桅邊,剝落桅木一片,從關天培手面擦過,皮破見紅。關天培奮不顧身,仍復持刀屹立,又取銀錠先置案上,有擊中敵船一炮者立刻賞銀兩錠。其本船所載3個銅炮最稱得力,關天培督令弁兵對準“士密”號連轟數(shù)炮,將其船頭(粵人呼為頭鼻)打斷,船頭數(shù)十人紛紛滾跌入海。

(四)水師提標左營游擊麥廷章,督率兵弁,連轟兩炮,擊破“士密”號后樓。英兵亦隨炮落海,左右艙口,間有打穿?!叭A倫”號畏不向前,未致受傷。激戰(zhàn)一個時辰之久“士密”號帆斜旗落,且御且逃,“華倫”號亦隨同遁去。清軍水師3只兵船受擊進水,兵丁死15名,傷數(shù)十。這次戰(zhàn)爭中清軍由于遭到突然襲擊,英軍武器又占優(yōu)勢,所以損失較大,盡管如此仍奮勇抗擊。林則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折中說關天培奮勇督戰(zhàn),士兵英勇抗擊。收軍之后經(jīng)附近漁艇撈獲夷帽二十一頂,內(nèi)兩頂據(jù)通事認系夷官所戴并獲夷履等件,其隨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數(shù)計,道光帝閱后朱批稱可嘉之至。1839年11月3日的穿鼻海戰(zhàn)使英軍退出穿鼻洋,但其轉而攻打九龍官涌炮臺。4日、8日、9日、11日、13日英軍在九龍官涌海面連續(xù)炮擊清軍炮臺,9日林則徐再次調(diào)派大鵬灣賴恩爵等人就近帶兵往官涌夾攻來犯英軍,英軍后來撤回尖沙咀。林則徐又命令部隊從尖沙咀以北的官涌山上打擊英軍,最終將英軍驅(qū)逐出尖沙咀。海戰(zhàn)后義律宣布以實力禁止英船進口,林則徐則宣布一個月后停止英船貿(mào)易。道光得知穿鼻海戰(zhàn)消息后態(tài)度更加堅決,宣示英人罪狀并說:“所有該國船只盡行驅(qū)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其毆斃華民兇犯,亦不直令其交出。”
黑水黨
(一)戰(zhàn)爭爆發(fā)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tǒng)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并根據(jù)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mào)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jù)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qū)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稍作戰(zhàn)備外其余均防備松弛,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zhàn)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于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并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和秋冬將臨為慮,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冢⒚鼉山偠揭晾锊悸时琳銝|準備收復定海。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zhàn)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占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余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并于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占領香港島。林則徐被發(fā)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卻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并未經(jīng)中國皇帝批準,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二)鴉片戰(zhàn)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清軍作戰(zhàn),并自發(fā)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shù)厝嗣竦目箵?。英軍攻陷廈門,當?shù)孛癖娮詣咏M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黑水黨是鴉片戰(zhàn)爭中浙江沿海船民組合的抗英力量,1841年9月英軍第二次攻陷定海,黑水黨首領徐保、張小火、錢大才等護送殉難總兵葛云飛和鄭國鴻的遺骸至寧波。英軍攻陷寧波后他們聯(lián)絡船戶在城內(nèi)和甬江中狙擊英軍,擒殺甚多。黑水黨是近代中國人民自發(fā)的反侵略武裝組織,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浙江沿海地區(qū)成為重要的戰(zhàn)場之一,以漁民為主體組成的黑水黨自發(fā)地投入抗英斗爭。首領是徐保、張小火、錢大才等,主要活動在寧波、鎮(zhèn)海、定海一帶。1841年10月英軍第二次攻陷定海,總兵葛云飛等力戰(zhàn)殉難,徐保等護送葛云飛等的遺骸到寧波并奉旨錄用。寧波失陷后徐保以機動靈活的作戰(zhàn)方式騷擾和打擊英軍,擒斬英軍40多人,1842年5月英軍被迫退出寧波。黑水黨重創(chuàng)侵略定海的英軍以及攻占寧波的英軍在當時名震東南沿海一帶,徐保生卒年月不詳,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浙東人民抗英力量“黑水黨”的領導者。他是浙江鄞縣人,出身于鄞縣山區(qū)農(nóng)民家庭。

(三)年事方壯,父母雙亡。他身軀魁梧,膂力過人,采樵之余從事狩獵。所獵獲禽獸往往分贈給窮人,當?shù)剞r(nóng)民親熱稱他為徐大哥。他平時好打抱不平,有負屈往訴者則忿然引為己事,因而得罪當?shù)睾兰澅桓嬷凉俑?,受到通緝后被迫離鄉(xiāng)背井,流落定海一帶。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1840六月英軍侵占定海,在那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徐保目睹英軍侵略定海暴行,對眾兄弟說:“今茲國難方殷,正男兒報國之機也”。于是他加強組織,制軍規(guī),定旗幟,以服衣尚黑,稱之為“黑水黨”。當時臺州、溫州漁民平時在定海洋面捕魚為生,而英軍占領定海后使之失去生計,他們在張小火帶領下投奔徐保,壯大“黑水黨”抗英力量。后來“黑水黨”發(fā)展到內(nèi)地又吸收一些貧苦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黑水黨”宗旨除“劫富濟貧”外又增加“鏟除奸商”內(nèi)容,他們除贓官奸商外不事攔劫。平時以鍛煉武術為主,以從事漁業(yè)、開墾荒島為餉食之源。這支自食其力、決不擾民、獨立自主的群眾性抗英組織深受廣大人民的愛戴和擁護,當時漁謠傳唱:“黑水黨,金刀槍,單殺贓官和奸商。黑水黨,銀刀槍,刀殺洋鬼子,槍刺害民官。小魚船,魚滿艙,魚兒不送臭魚行,惱得漁霸盯白眼。小魚船,魚滿艙。滿艙魚兒獻黑黨,獻給黑黨充軍糧?!?841年8月英軍再次侵犯定海,三鎮(zhèn)總兵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率部英勇反擊,他們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與侵略者血戰(zhàn)六晝夜,最后壯烈犧牲。

(四)徐保不顧敵人險阻率黑水黨三兄弟奪回葛云飛、鄭國鴻尸身,負五十里以席藁裹其尸,用小舟載運內(nèi)渡,侵略軍發(fā)察后用火輪追趕仍未追上。徐保四兄弟竊負二總兵尸身到鎮(zhèn)海軍營,欽差大臣裕謙不勝欣慰。他一面將義民徐保兄弟竊尸來營情況上報朝廷,一面諭定海知縣舒恭受,囑其調(diào)治的同時糾集義民以待大兵。道光帝也曾著裕謙對徐保四兄弟“量材委用”,并指出從前三省‘教匪’滋事之時盡有由義勇出力,擢至大員者。但不久裕謙督守鎮(zhèn)海殉國,不可能對徐保兄弟加以量材重用。八月十七日英軍攻陷定海,當夜徐保領導的定海黑水黨兄弟乘英軍安營未定,并利用他們對定海地形不熟悉的弱點對英軍進行突然襲擊,殲敵頗眾。據(jù)當時裕謙的馬探報導黑水黨兄弟曾擊沉英國輪船兩艘,燒毀其舢板二十余只,擊斃洋兵五百余人,生擒黑夷(印度雇傭兵)二百余人,生擒夷首五人。這個數(shù)字可能有所夸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定海三鎮(zhèn)總兵犧牲后定海人民力量繼續(xù)抗英,給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英軍強占定海后同月連續(xù)侵占鎮(zhèn)海、寧波,道光帝大為震動后惶恐不安。鑒于徐保奪尸回營并英勇抗英,道光帝隨即降旨招撫,著奕經(jīng)下海宣諭。徐保激于民族大義,率領“黑水黨”眾兄弟潛奔寧波府郊,與英國侵略軍相周旋。由于“黑水黨”取得抗英合法地位,減少一些社會阻力,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使他們和當?shù)貜V大群眾一起更有力地打擊侵略者。
(五)當時徐保從“黑水黨”中精挑出技擊出眾者七十余人分成四隊,每人隨身帶一把短劍,潛入寧波城郊分居各鄉(xiāng)村,與農(nóng)民同吃住。白天扮作雇農(nóng),參雜田間,偵探侵略軍崗哨和軍情動態(tài)。夜間則集隊襲擊,以摧毀英軍崗哨為主,稱為“殺哨”。崗哨累遭殺毀,迫使英軍不敢肆意外出騷擾,不得不龜縮城圈之內(nèi)。而且“黑水黨”自備多艘八槳箭船,小巧玲瓏,進退自如。常游弋甬江水面,快速如飛,可追汽船,阻擊英軍海上交通,頗有成效。后來閩浙總督楊國楨頒發(fā)號令凡襲殺白鬼(英國侵略軍)一員給獎銀二百兩,襲殺黑鬼(印度雇傭兵)一員賞銀一百兩,活擒者倍加。于是“黑水黨”將這告示張貼各鄉(xiāng)村,并與當?shù)厝罕姾献鹘M成“殺鬼隊”。他們每到傍晚三三兩兩分頭潛伏進城,夜間見機行事襲擊英軍,第二天清早便提著英國侵略軍或印度雇傭兵的頭或帶著活捉的俘虜?shù)角遘娷姞I領賞?!皻⒐黻牎币詫幉橹行?,并在鎮(zhèn)海、定海一帶活動。他們在實際的對敵斗爭中創(chuàng)造各種巧妙的斗爭辦法,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他們偵探好侵略軍巡邏路線,事先進行隱伏,等到夜間巡邏兵一前一后說笑走過來,突然沒有說話聲音。當前者回頭看時發(fā)現(xiàn)后者頭已被割去,頓時嚇得目瞪口呆,還未清醒過來的前者自己的頭又被割去。
(六)對城墻上巡邏的侵略軍時他們采用“套頭戰(zhàn)術”,當巡邏兵走過城樓時“打鬼隊”故意用怪叫引誘,待巡邏兵伸頭朝下看時便用藤環(huán)套住其頭往下拉,隨即塞咀并反綁雙手,有時則用“化裝戰(zhàn)術”,穿上侵略軍衣服、皮鞋并手持拐杖在大街上行走,英軍以為是自己人便走近招呼,即遭“打鬼隊”刺殺。有時用逾越墻屋矯捷如飛的義勇逾城入屋,深入侵略軍營房奪取武器彈藥,或斬殺、擒獲侵略軍,從而使敵防不勝防而惶恐日甚。侵略軍對“打鬼隊”神出鬼沒的斗爭方式稱作“暗算”,他們說:“中國人要同我們作戰(zhàn)倒不怕,如今常常暗算,實在可怕?!卑滋煸诖蠼稚纤麄冇鲆娖蜇ざ际謶峙拢瑧岩墒恰按蚬黻牎?。一到晚上更是草木皆兵,提心吊膽,生怕自己的頭不知不覺被割去。當時人記載:“凡城內(nèi)外之以竊洋人頭者,其黨日益盛,計日益巧。所獲日益眾,其奇策秘術,人莫得而詳也。當此之時洋官雖防護甚謹,不可得,而心常惕惕,每日夕觳觫自驚。旦日而以失首報者恒數(shù)十,或多至百余。白人夜出邏,往往曉不歸。其黑人無名籍者至不可算,由是大懼,盡率其屬登舟而去之?!钡钱敃r的督撫大員和軍府將佐卻紛紛具奏,他們冒頂戰(zhàn)功、各蒙獎勵,惟獨對徐?!昂谒h”組織的“打鬼隊”不但殊功不獎、復遭擯棄,甚至以“海盜”為名受到密緝捕殺。幸虧徐保事先聞消息及早提防,于是他率領“黑水黨”眾兄弟重新回到定海一帶,繼續(xù)進行“劫富濟貧”的反封建斗爭。
虎門、廣州之戰(zhàn)
(一)1840年夏英國為打開中國貿(mào)易大門,借口清朝銷毀鴉片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英軍自廣東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后在天津大沽口與清政府商定于廣東舉行談判。十一月欽差大臣琦善抵達廣東,因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所提條件苛刻,清廷決定從各省調(diào)兵準備武力抵抗。英軍為迫使清方就范率先向清軍沙角、大角炮臺發(fā)起進攻,這兩座炮臺筑于虎門口東西兩側的山上,是虎門要塞的第一重門戶。沙角炮臺由副將陳連率兵600人據(jù)守,大角炮臺由千總黎志安率兵150人守衛(wèi)。12月15上午英艦7艘、輪船4艘、舢板10余只,載英軍1500余人,分左右支隊開始進攻。右支隊以艦炮轟擊沙角炮臺正面壓制清軍炮火,陸戰(zhàn)隊抄襲炮臺側后搶占制高點,用野炮俯擊。清軍腹背受敵后傷亡慘重,陳連壯烈犧牲,最終炮臺失陷,大角炮臺也被英軍左支隊占領。道光帝得知沙角、大角炮臺失陷后決定對英宣戰(zhàn),任命御前侍衛(wèi)內(nèi)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前線指揮作戰(zhàn)。義律探悉清方調(diào)兵遣將便中斷談判,于1841年2月5日出動艦船18艘準備再次進攻,并搶占未設防的下橫檔。在其北里許的上橫檔島上清軍筑有橫檔、永安炮臺,東岸武山上筑有威遠、靖遠和鎮(zhèn)遠炮臺,西岸南沙山上筑有鞏固炮臺,六座炮臺共安各式大炮260余門。

(二)這里是虎門要塞的第二重門戶,由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3500名清軍及數(shù)千水勇駐守。初六晨下橫檔的英軍炮擊上橫檔,英艦4艘圍攻橫檔、永安炮臺。英軍于兩側登陸,守軍紛紛撤離,上橫檔遂被英軍占領。與此同時英兩艘主力艦轟擊威遠、靖遠和鎮(zhèn)遠炮臺,英軍3000人從炮臺翼側登陸分路包抄,守軍不支而潰。關天培于靖遠炮臺督戰(zhàn),身負重傷仍堅持戰(zhàn)斗,最后以身殉國,三座炮臺相繼失守。下午鞏固炮臺亦失,英軍占領虎門要塞后溯江而上,連陷烏涌、獵德、二沙尾諸炮臺,兵臨廣州城下。三月二十三日奕山抵達廣州,決定以城東南、西南為防御重點將清軍分撥四郊守衛(wèi)。四月初一夜奕山調(diào)遣水勇1700人,駕乘民船、小艇兵分三路,對泊于二沙尾和白鵝潭一帶的英艦船實施火攻,由于英軍早有戒備未能取得預期戰(zhàn)果。初四下午英軍2700人分作左右縱隊對廣州城發(fā)起進攻,右縱隊360人進攻城西南的沙面商館,左縱隊2300人迂回到清軍設防薄弱的城西北繒步一帶登陸。初五英軍向城北發(fā)起進攻,四方等炮臺陷入敵手,清軍紛紛退入城內(nèi),廣州城完全暴露在英軍的炮火之下。初六奕山急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乞和,與義律簽訂屈辱的《廣州和約》,四月中旬英艦船撤出廣州、虎門地區(qū)。

(三)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于英國提出的條件過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zhàn)。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占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發(fā)起虎門之戰(zhàn)。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zhàn),派侍衛(wèi)內(nèi)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并從各地調(diào)兵萬余人赴粵。2月23日進攻虎門炮臺,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臺最終失陷。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zhàn)殉國。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fā)起進攻,一路占據(jù)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東北各炮臺并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nèi),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不率部撤離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600萬銀元的贖城費。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fā)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

(四)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zhàn)功,甚至將該戰(zhàn)役的慘敗說成大勝。廣州和約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國政府強迫中國清政府在廣州簽訂的條約,該約于1841年四月初六日由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四月初七日欽差大臣奕山等人會銜蓋印后由廣州知府余保純簽字,英國政府強迫中國清政府于1841年5月27日在廣州簽訂的條約。1840年6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政府派琦善和英國代表義律談判,1841年1月英國將正在談判中的《穿鼻草約》內(nèi)容單方面地予以公布。道光皇帝于1841年1月27日宣布對英作戰(zhàn),派奕山為靖逆將軍開赴廣州抗擊英國軍隊,奕山到廣州后沒有積極備戰(zhàn),反而著力防范民眾的抵抗活動。1841年5月在同英軍作戰(zhàn)失利后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向英軍求降,全盤接受英提出的屈辱條件,簽訂該和約。主要內(nèi)容有:清軍于6日內(nèi)撤出廣州城60英里以外;一周內(nèi)向英軍繳納“贖城費”600萬元,待費用付清后英軍撤出虎門;賠償英商館、商船損失。和約簽訂后奕山向道光皇帝上奏,竟把大敗說成大勝,把自己求降說成是英國人乞求通商,把賠款說成是商欠。道光皇帝為了早日結束戰(zhàn)爭,在不知實情的情況下批準和約。該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第一次大規(guī)模對英作戰(zhàn)的結束,暴露清政府的因循守舊和腐敗無能,刺激英國對中國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野心。
廈門之戰(zhàn)
(一)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臺的英軍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shù)厝罕妸^起抗擊,打死英軍數(shù)名。隨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lián)絡附近的數(shù)千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他們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zhàn)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藥受潮,無法發(fā)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zhàn),一名英軍死亡。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著“雷管槍”(不怕雨天)前來增援,被圍困兩小時之后英軍撤退至四方炮臺。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臺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shù)亻L官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并盡屠廣州城。余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于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后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jù)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zhàn)),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zhèn)海(今屬寧波),13日占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二)1840-1841年的三次廈門之戰(zhàn)是鴉片戰(zhàn)爭中的幾次重要戰(zhàn)斗,第一次廈門之戰(zhàn)發(fā)生于1840年7月3日,是鴉片戰(zhàn)爭的初戰(zhàn)。英軍由廣東北上,遣軍艦5艘攻廈門,由于閩浙總督鄧廷楨加強廈門的防御,清軍擊退英軍的進攻。英軍見廈門不能得手,遂北上舟山肆虐。其依據(jù)主要是《道光洋艘征撫記》和《中西紀事》的記載,但據(jù)茅海建考證1840年7月2日英國全權代表、遠征軍總司令懿律與全權代表義律率第二批艦隊北上(第一批艦隊由英國駐印艦隊司令伯麥少將先期北上舟山,并于7月5日進攻定海)經(jīng)過廈門時,根據(jù)外相巴麥尊的訓令派出軍艦“布朗底”號前往廈門,向當?shù)毓賳T送交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的副本。懿律所率艦隊在廈門根本沒有停留,而是直接北上,“布朗底”號艦長胞詛受領任務后當日駛入廈門南水道。鄧廷楨在戰(zhàn)后的奏折中也說:“六月初四有英夷兵船一艘,由清嶼洋闌入嶼仔尾海面。該船懸掛白旗,并無動靜。初五日夷船開放杉板船一只,內(nèi)載三十余人,沖過對岸。船頭一人,口操官音,稱欲求和,語多狂悖。該文武等(指駐守廈門官員)并力斥阻,不許上岸。該兵船換掛紅旗,聲言開炮,”由此可見第一次廈門之戰(zhàn)是在清軍完全沒有準備,英軍只派出一艘軍艦前往送交文件的前提條件下發(fā)生的。這次戰(zhàn)斗只不過是一次小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而不是一次真正的攻防戰(zhàn)斗。

(三)據(jù)英方翻譯官羅伯聃稱當其小船距岸僅兩碼時清軍沖上來企圖抓住他,小船隨即后退,清軍射箭、開槍,遠處的“布朗底”號艦長胞詛見此立即以艦炮轟擊島上清軍和清軍水師戰(zhàn)船。據(jù)前述鄧廷楨的奏折是英軍先“聲言開炮”,于是清軍搶先開槍、射箭,戰(zhàn)斗打響。至下午4時“布朗底”號起錨北去舟山,這次交戰(zhàn)的結果羅伯聃稱大敗清軍,擊斃清軍12人,其余清軍潰散,英軍無一傷亡。鄧奏稱擊斃英軍4人,傷甚眾,清軍戰(zhàn)死9人、傷14人。1840年7月7日鄧廷楨接到廈門開戰(zhàn)的報告,立即由福州啟程趕往泉州。他此時尚不知道鴉片戰(zhàn)爭已經(jīng)開始,仍認為這是“賣煙夷船”的舉動,直到7月17日他才知道這是英國的兵船一只。18日他又接到浙江定海鎮(zhèn)總兵張朝發(fā)的報告,英國軍艦20多艘進逼定海,鄧立即意識到戰(zhàn)爭已經(jīng)開始。他命令加強廈門的防御,根據(jù)鄧廷楨、祁寯藻的奏折:“8月21日英三桅船、二桅船和1艘在廈門外圍島鏈青嶼以外游弋,次日英船懸掛紅旗直撲廈門島南岸。清軍師船迎戰(zhàn),南岸火炮亦開火夾擊,疊中英船。英艦不支退出戰(zhàn)斗,但仍留在青嶼之內(nèi),清軍此日戰(zhàn)死6人。23日英艦再次逼近廈門島南岸,清軍當即回擊,打中英艦多次。英艦被迫再次退出戰(zhàn)斗,該日清軍戰(zhàn)死1人。24日英艦派舢板3只追趕入口的中國商船,清方水勇駕劃龍船4艘相救,將英舢板逼至嶼仔尾后的小灣內(nèi)。擊中英軍5人,救出被追商船,水勇受傷2人。25日英艦仍逗留在青嶼一帶,清軍晝夜巡防。26日英艦起錨離去,留有書信一封,交漁船帶回。”
(四)但據(jù)英方和《中國叢報》1840年9月號的有關記載這次參戰(zhàn)的英艦是三桅的“鱷魚”號五級軍艦和二桅的“布里瑪”號武裝運輸船,它們執(zhí)行的是封鎖廈門港的任務。由于當時英國侵華艦隊主力正在大沽口外準備與清政府進行談判,而侵華陸軍主力正駐在舟山,英國企圖通過派軍艦封鎖珠江口、廈門港、寧波港和長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因此英軍未下令攻取廈門。在這次戰(zhàn)斗中開始英艦對清師船時英軍占了上風,而后期英艦對清岸炮時清軍占了上風。1841年2月新任閩浙總督顏伯燾抵達福州任所,他決定親自駐守廈門督辦防務,并于3月2日抵達廈門,在顏伯燾、興泉永道劉耀椿及新任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的督率下廈門進行大規(guī)模的防御建設。1841年5月英國政府否定《穿鼻草約》,改派璞鼎查來華擴大侵略。8月11日璞鼎查到達中國澳門,決計引兵北上,先行攻占廈門。8月21日英國艦隊離開中國香港,這支艦隊共有軍艦10艘(載炮共310門)、武裝輪船4艘(載炮共16門)、運輸船22艘(載運陸軍2500人)。1841年8月25日傍晚英國艦隊到達廈門口外,在“布朗底”號艦長胞詛的引導下艦隊當晚穿過外圍島鏈,順利地駛入廈門南水道。8月26日下午1時15分英軍各艦船起錨扯帆開動,按其計劃駛向指定的攻擊位置。
(五)顏伯燾坐鎮(zhèn)廈門島,指揮廈門南水道的廈門島南岸、鼓浪嶼、嶼仔尾守軍開炮,三面兜擊英軍。英艦隊以輪船“西索斯梯斯”號、“皇后”號為先導,風帆動力的各戰(zhàn)艦和部分運輸船隨從其后,“布朗底”號、“都魯壹”號和“摩底士”號冒著廈門島南岸等處清軍的炮火。英軍一面開進,一面還擊,直趨鼓浪嶼,與鼓浪嶼的清軍炮臺展開激烈的炮戰(zhàn)?!巴迨坷濉碧柡汀安m漢”號跟隨“班廷克”號于下午2時半到達清軍最主要的防御陣地——石壁正面,與先期到達的輪船“西索斯梯斯”號、“皇后”號一起同石壁清軍進行炮戰(zhàn)。戰(zhàn)艦“巡洋”號、“卑拉底士”號、“哥倫拜恩”號、“阿爾吉林”號繼續(xù)跟進,與石壁及石壁以東的清軍炮臺進行炮戰(zhàn),由于雙方在火炮性能、彈藥質(zhì)量、射擊技術等方面的差距,清軍在炮戰(zhàn)中處于劣勢。下午3時“布朗底”號等3艦打啞鼓浪嶼上清軍3座炮臺,英軍海軍陸戰(zhàn)人員即在該島最東處炮臺的右翼沙灘登陸,其它步、炮分隊亦隨后登陸,英軍很快占領鼓浪嶼。英艦“摩底士”號、“布朗底”號又強行突入廈門西水道(即內(nèi)港),打啞沿途清軍各炮兵陣地,俘獲該處停泊的已經(jīng)基本完工的26艘清軍戰(zhàn)船。下午3時45分輪船“復仇神”號、“弗萊吉森”號拖帶一些小船,載運第18團、第49團航至廈門島南岸。

(六)在“巡洋”號等4艘軍艦的炮火掩護下英陸軍在石壁東側的沙灘上登陸,守壁清軍見勢大部潰逃,部分將士與之肉搏。金門鎮(zhèn)總兵江繼蕓見勢不可挽回跳海自殺,4時石壁失守,廈門島南岸的炮臺等陣地隨之亦陷。登陸英軍在占據(jù)廈門島南岸防御工事后向西北方向攻擊前進,其目標是廈門城。各處清軍多次與之交戰(zhàn)均被擊潰,顏伯燾見此局勢率領文武官員逃往同安縣城,島上清軍失去指揮后陷入混亂、紛紛潰逃。英軍在占領廈門城東北的高地后,因天色已晚便停止進攻。8月27日清晨英軍攻擊廈門城,當攻至城墻時發(fā)現(xiàn)守軍已于夜間撤走,遂順利占領該城。此戰(zhàn)清軍亡總兵1名,副將1名,守備等軍官6名。據(jù)后來調(diào)查該戰(zhàn)的清方官員稱廈門島南岸各陣地戰(zhàn)死兵丁40余名,鼓浪嶼島戰(zhàn)死兵丁33名,受傷37名,但從清方官員奏折中的戰(zhàn)前派防、戰(zhàn)后回營的數(shù)字相比較廈門清軍共計減員324名。英方的報告稱英軍在此戰(zhàn)中共戰(zhàn)死1名,受傷16名。英軍的目的并不是長期占領廈門島,而是通過不斷地打擊清軍,造成軍事壓力迫使清政府屈服。為此他們放棄廈門島,留下軍艦3艘、運輸船3艘、陸軍550人駐守鼓浪嶼,主力繼續(xù)北犯浙江擴大侵略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鼓浪嶼仍是英軍手中的抵押物,直至1845年3月清政府付清絕大部分戰(zhàn)爭賠款后英軍才撤離鼓浪嶼。
定海三總兵
(一)定海三總兵是定海三總兵指葛云飛、鄭國鴻、王錫朋,1840年英國侵略軍曾經(jīng)侵占過定海,后來由于浙江人民的強烈反抗,英軍物資供應嚴重不足還常被活捉或打死,實在待不下去了。就在第二年年初從中國方面要回得忌刺士、拿布夫人和安突德等二十多個俘虜,從定海撤退到廣東。定??偙鹪骑w在調(diào)來支援的安徽壽春總兵王錫朋、浙江處州總兵鄭國鴻的援助下率軍收復定海,領導軍民積極作抵抗敵人再來侵犯的準備。道光皇帝因為伊里布庸碌無能,沒有遵照自己的命令“剿辦”英軍也把他革職,調(diào)來江蘇巡撫裕謙來代替他兩江總督的職務。裕謙是蒙古族人也是積極主張抗戰(zhàn)的官員,他一上任就到定海給定海增派一千八百多名官兵,撥給五十門大炮、幾萬斤鐵彈和幾萬斤火藥,并支援葛云飛等增修定海東西兩面山頭的炮臺,在城南沿海地區(qū)修筑一道長達五里的土城。由于道光皇帝是個反復無常、沒有主見的人,他一會兒命令裕謙調(diào)兵遣將增加定海的防御力量,一會兒又說為節(jié)省開支要裕謙裁減防守的軍隊,一會兒又要裕謙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去管江蘇、江西、安徽的事務,把定海方面的事情交給浙江提督余步云。裕謙手下的人也處處掣肘,弄得裕謙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璞鼎查率領英軍從廈門北上的消息傳到定海,葛云飛馬上給裕謙寫了一封急信請求增加兵船,以便和敵人進行海戰(zhàn)。再請撥給兩門大炮,架在城西曉峰嶺山頭,封鎖山下通道。

(二)不料這封信送到鎮(zhèn)海裕謙衙門以后被他的文書截收,這個文書對葛云飛從來不帶錢物向他賄賂,這次又空信而來很不滿意,就假冒裕謙的口氣在信上批示說:“定海一島,本大臣已經(jīng)周密布置。你一再討要兵船、大炮,明明是夸大其詞向我要挾,預先為失敗開脫責任。這是什么心肺,所請不準?!庇腥藙窀鹪骑w說:“英軍快到定海,你雖然忠心保國,可是上司不支持,事情難辦,不如一走了之?!备鹪骑w慷慨激昂地回答說:“大丈夫以身許國,只能竭力殺敵,哪能臨陣逃走。”他一直駐在定海城南靠海的半塘地方,并讓王錫朋把守城西山間險道,鄭國鴻防守城西南的沿海地區(qū)。1841年9月26日璞鼎查率領英國侵略軍來到舟山群島洋面,葛云飛接到海上哨兵的報告后立即向全軍發(fā)出動員令說:“英軍并不可怕,我們齊心協(xié)力就能打敗他們。”并且當眾宣誓說:“城亡與亡,只要我們活著就不能讓定海失守,我決不離開定海半步?!碑斕煜挛玷倍Σ榕砂图雍凸怀舜J入定海城西南沿海港灣窺測形勢,葛云飛在土城上命令士兵把炮口對準敵船,乘它們還沒有進入內(nèi)港的時候迎頭痛擊。眾炮齊發(fā)打斷敵船桅桿,巴加和郭富慌忙乘船逃竄。當天夜里璞鼎查又派三艘軍艦和一只桅船逼近土城開炮猛轟,葛云飛指揮各營士兵開炮回擊,雙方炮戰(zhàn)到第二天中午,敵船無法靠岸只好退到清軍射程以外的洋面。又調(diào)艦船繞到定海城西,炮轟曉峰嶺下的石頭炮臺,企圖從這里登陸進城,王錫朋指揮士兵埋伏在巖洞里沉著應戰(zhàn)。
(三)敵軍接連放四百發(fā)炮彈后陣地巍然不動,守軍毫無損傷,敵人沒有敢靠岸登陸。與此同時另一部分英軍駕駛著舢板船,在定海城西南的竹山門登陸,鄭國鴻親自帶領士兵發(fā)炮轟擊,英軍逃上敵船退走。八月十五日英軍在定海城南對岸的海島五奎山下排列五艘軍艦,掩護炮兵登陸上山支搭帳棚,建造可以安放三門重炮的炮臺。葛云飛親自在土城開炮轟擊,打壞英軍五頂帳棚。軍艦上的英軍為解除葛云飛守軍炮火的威脅連發(fā)排炮向土城轟擊,葛云飛守軍忙于回擊軍艦上的敵人,放松對五奎山英軍的轟擊,雖然打退英國軍艦可登上五奎山的英軍沒有退下來。第二天英軍攻打定海城南的東港浦,又被守軍擊退。另一支英軍進攻城西的竹山門等處并在傍晚乘小船登陸,五奎山上的英軍也發(fā)炮轟擊,防守這一地區(qū)的老將鄭國鴻沉著應戰(zhàn),帶領士兵全力阻擊。彈藥打完了,部下勸他后撤,他說:“大敵當前只有向前,哪能后撤?!痹谒墓奈柘率勘鴤儬幭瓤趾?、奮勇殺敵,再次把侵略者趕下海去。當時定海淫雨連綿,城內(nèi)城外一片泥濘,糧食接濟不上,士兵們一天只能吃三碗飯,還忍著饑餓、冒著雨在泥水里堅持和英軍作戰(zhàn)。經(jīng)過整整五晝夜的激戰(zhàn)后士兵們疲憊不堪,面對強大的敵人時守城困難越來越大,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三位總兵不得不聯(lián)名向在鎮(zhèn)海的裕謙寫信報告軍情,請求火速派兵支援。
(四)可是在裕謙身邊的浙江提督余步云是個貪生怕死的家伙,他一面借口鎮(zhèn)海也處在危急之中,勸裕謙不要派兵支援定海,一面對送信的人說:“三位總兵這是小題大做,你回去告訴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死守,不要光想著增兵,定海要是失守了就拿他們問罪。”只好忍氣吞聲把這些見死不救的話咽到肚里,葛云飛害怕這些話傳開會影響士氣,還忍著悲憤對大家說:“上司說鎮(zhèn)海的軍隊膽小怕死,來了也不頂用。我們定海的將士英勇無比,連打勝仗,已經(jīng)給敵人很大打擊。不需要別人的支援,也一定能取得勝利,還傳令嘉獎我們。我們受到上司的稱贊,應當再接再厲,更加奮勇殺敵?!卑嗽率呷仗爝€沒亮,英軍乘定海守兵疲憊而孤立無援,在五奎山英軍大炮的掩護下分兩個縱隊發(fā)動猛攻。第一縱隊向曉峰嶺進攻,利用舢板船登陸攻占一條通向定海城的險道。王錫朋見形勢危急后首當其沖地率領士兵抬著土炮,逆著大風并懷著反抗侵略的決死精神英勇堵?lián)魯橙?。他們前隊陣亡了,后隊立即跟了上去。槍管和炮筒被火藥燒紅,不能再發(fā)射,還拚命死戰(zhàn)和敵人展開肉搏,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敵人。戰(zhàn)斗堅持到下午英軍登陸的人越來越多,王錫朋手掄大砍刀左沖右突,親手砍死幾個敵人,不幸被敵人的炮火打中,斷了一條腿后壯烈犧牲。
(五)其他將領、士兵也因寡不敵眾,先后受傷陣亡。英軍攻占曉峰嶺,接著乘勝進攻定海西南竹山門的鄭國鴻守軍。鄭國鴻率領守軍誓死抵抗,雖然身上數(shù)處受傷仍然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不幸又一顆炮彈打來讓鄭國鴻也為國殉難,竹山門失守。在英軍第一縱隊進攻曉峰嶺和竹山門的同時第二縱隊進攻定海城南的東港浦的關山炮臺,葛云飛指揮守軍英勇抗擊,由于竹山門失守能讓英軍沿著土城東進,使葛云飛的陣地受到英軍海中戰(zhàn)艦、五奎山上的炮兵和東進部隊的三面夾擊。葛云飛見東進的英軍威脅最大,命令士兵把大炮掉過頭來向西射擊,不料炮身太重而陷在泥淖里不能轉動。英軍乘機沖殺過來,葛云飛帶頭率領守軍和敵人以死相拚,他剛沖過去就被一個侵略者迎面砍了一刀,血流滿面。他忍著劇烈的疼痛繼續(xù)向前沖去,敵人的槍彈接連不斷地射到他的身上,他全身受傷幾十處仍頑強的堅持戰(zhàn)斗。突然飛來一顆子彈打中他的胸膛,他站立不住,倒在巖石下邊壯烈犧牲。他的部下二百多人也都懷著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前仆后繼地和英軍作殊死斗爭,后在和英軍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英勇殉難。英國侵略軍第二次占領定海,定海三總兵和守城士兵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表現(xiàn)中國人民的無畏精神。他們永遠被后人所敬仰(清朝有規(guī)定城市被敵軍攻占,守城的文武官員如有敢逃者一律斬立決)。

浙東之戰(zhàn)
(一)浙東之戰(zhàn)是19世紀中葉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清朝政府軍與英國侵略軍的一次戰(zhàn)役,清朝軍隊于1842年3月10日至4月14日展開戰(zhàn)役,在浙江東部的定海(今舟山市)、鎮(zhèn)海(今屬寧波)和寧波等三地出兵,計劃奪回被英軍占領的城市,但最終以清朝軍隊的失敗而結束。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國內(nèi)閣于1841年三月將義律召回,改派璞鼎查為全權代表,繼續(xù)擴大鴉片戰(zhàn)爭。七月初五璞鼎查同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率領艦隊駛離香港北上,于八月初抵達舟山海面,1841年8月26日侵占福建廈門、鼓浪嶼后除留少量兵力守據(jù)外大部英軍進窺浙東。1841年9月23日英艦船31艘載陸軍2100余人駛抵浙江舟山海面,企圖重占定海。定海位于舟山島西南部,三面環(huán)山,南臨大海,于1840年7月曾被英軍占領。1841年2月英軍撤走后清廷即令總兵鄭國鴻、王錫朋、葛云飛率軍5600人進駐,三總兵積極備戰(zhàn)、整訓軍隊,并于城郊山嶺加筑炮臺土城、增設炮位、分段防守。1841年10月1日英艦及島上炮兵轟擊定海前沿陣地,步兵分兩路登陸,左縱隊1500人進攻竹山門和曉峰嶺,右縱隊600人攻擊城南土城。三總兵督部頑強抗擊,最后相繼陣亡,定海再次陷落。清總兵葛云飛、鄭國鴻、王錫朋英勇戰(zhàn)死,史稱“定海三總兵”。
(二)英軍再占定海后繼取鎮(zhèn)海,鎮(zhèn)海位于甬江??冢瑬|瀕江,北臨海。招寶山雄踞城東北,與東岸的金雞山相對峙,山上筑有炮臺等工事,安炮157門,由欽差大臣裕謙統(tǒng)清軍5000人駐守。10月10日晨英軍在艦炮火力掩護下分三路發(fā)起進攻,中央縱隊500人從金雞山麓登陸,左縱隊1100余人繞金雞山側后登陸,實施兩面夾擊。清總兵謝朝恩率部1500人頑強抗擊,大部陣亡,陣地失守,謝朝恩戰(zhàn)死。右縱隊700余人則從招寶山登陸攻西岸,浙江提督余步云率軍千余不戰(zhàn)而逃。英軍占領招寶山后居高臨下,俯擊鎮(zhèn)海城。裕謙督軍千余誓死抵抗,戰(zhàn)至下午兵敗城陷,裕謙自盡殉國。1841年10月13日英艦船8艘載兵700余人溯甬江直犯寧波,余步云等棄城而逃,寧波亦陷。浙東三城陷落后清廷任吏部尚書奕經(jīng)為揚威將軍赴浙督辦軍務,并從各省調(diào)兵增援。1842年3月上旬各省援軍陸續(xù)抵達,奕經(jīng)認為兵力以厚,遂決定實施水陸反攻,企圖一舉收復三城。1842年2月奕經(jīng)等人抵達杭州,從各地抽調(diào)的援軍也陸續(xù)趕赴浙東前線。當奕經(jīng)路過杭州西湖關帝廟時去求了一簽,這支簽上寫道:“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鞭冉?jīng)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后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援軍抵達,藏軍皆身穿虎皮裝飾,恰巧正好與簽中的“虎”字相應,遂恍然大悟。

(三)認為只要按簽上所示讓兩支戴著虎皮帽的藏兵打頭陣,定可保清軍旗開得勝。同時經(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奕經(jīng)將進攻的時間選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時是因為這天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他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這樣就湊足“五虎”?!把颉奔粗秆笕?,因此這次反攻也被稱作“五虎撲羊”之計?。清朝各省援兵到齊后浙東清軍已達萬余,另有鄉(xiāng)勇2萬余人。奕經(jīng)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采取明攻暗襲、同時并舉的方針,調(diào)動兵力大舉反攻、定海、鎮(zhèn)海、寧波三城。具體部署是水路(東路)以乍浦為基地陸續(xù)渡海,潛赴舟山各島及定海城內(nèi)外預為埋伏,候期舉動。陸路(南路)分為兩支,一支集結在慈溪西南15公里的大隱山,準備進攻寧波;另一支集結在慈溪西門外的大寶山,準備進攻鎮(zhèn)海。英軍通過間諜了解到清軍的企圖,提前做好迎戰(zhàn)準備。1842年3月10日反攻寧波的清軍抵達寧波城下,阿木穰率領的百余名藏族士兵負責攻打西門。他們很快得到預伏在城內(nèi)的“精壯”的內(nèi)應配合,擒殺南門英軍哨兵,破壞架在城上的火炮。后續(xù)清軍紛紛涌入城內(nèi),清軍攻入城后直奔英軍寧波指揮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門堅墻高”無法攀登,此時英軍開門沖出用火槍齊射,將手拿火繩槍或長矛的清軍打退到狹窄的街道里。
(四)緊接著又有部分英軍爬上臨街的屋頂,向擁擠在街心的進攻部隊發(fā)射火箭。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后英軍調(diào)來大炮,對著在街心擁擠的清軍進攻部隊開炮,炮彈準確的打入清軍陣中,一時尸體堆積如山。慘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擁退逃,首批攻入城內(nèi)的阿木穰以下共死一百人藏兵?。1842年3月10日夜反攻定海的清軍在劉天保率領下向鎮(zhèn)海進攻,抵達城下后英軍列隊而出后槍炮齊發(fā),清兵持長矛和弓箭接戰(zhàn),無一人攜帶鳥槍者而勢遂不支,敗退退至十里亭。第二回合劉天保與“前鋒策應凌長星合兵復進,時天尚未明清兵在黑暗中以多鳥槍亂擊,然終不敵英軍炮火之猛烈,英軍復以火箭來射,清軍敗退。金川土守備哈克里帶領臧軍攻奪招寶山炮臺,雙方激戰(zhàn)正酣之時一艘英國軍艦剪江而至用炮仰擊,哈克里遂不支而退下山麓,其他各路清軍進攻部隊也在英國軍隊猛烈的炮火下紛紛潰退。1842年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1200人,分乘3艘武裝輪船和舢板數(shù)十只,自寧波逆江而上向清軍集結地大寶山反撲。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壩登岸進犯慈溪大寶山,另一路從前江駛入長亭口,在彭山浦登陸夾擊寶山。朱貴率領500余名清兵抵抗,戰(zhàn)斗中朱貴、哈克里、索文茂等均力戰(zhàn)而死,全軍盡滅?。

(五)奕經(jīng)在進行陸地反擊同時還特命張應云特備火攻船去燒夷船,每船用桐油二百斤、硝磺四十斤、草柴三十擔,聯(lián)五船為一排,期于潮退時連檣并進。一船火起,五船并發(fā),圍繞夷船,付之一炬。并命城內(nèi)伏勇、城外正兵,均以船上火起為號,奮力開仗。但在寧波之戰(zhàn)中黃泰攻南門時因遲遲未見船上火起,坐失戰(zhàn)機。1841年10月13日英軍攻陷寧波,1842年3月10日清協(xié)辦大學士奕經(jīng)率兵倉促反攻寧波。清軍進入寧波城后遭英軍猛烈夾擊,死傷過半,倉皇退出。英軍乘機向?qū)幉ㄋ莺佣?,攻陷慈溪大寶山,清軍大敗而逃??h丞李維鏞等帥火攻船225只從李碶渡結隊出江,時將二鼓東南風陡作,夜潮方漲,船不能順流而下。船勇又畏慎夷炮,不敢駛近夷船,相距十余里火已先發(fā)。時同知舒恭受帥火攻船280只,甫行至樟(莊)市小港,了見火起遂亦舉發(fā)。夷人驚起駕船來撲,兩路鄉(xiāng)勇逃竄一空。故火攻船用不及十之三四,其余均被英夷劫去。夜晚英軍發(fā)起反擊,反以繳獲的火船將清軍沿江營寨縱火燒毀。清軍在浙東的反擊作戰(zhàn)行動,一路攻擊寧波因遭英軍阻擊而撤出戰(zhàn)斗;另一路攻鎮(zhèn)江失敗,未能入城;而夜襲定海的水上一路因風潮不順而延期。三路進攻均遭失敗,英軍趁勢反攻,清軍敗退撤往紹興、杭州。浙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敗使清朝政府無心再戰(zhàn),決意妥協(xié)求和。
吳淞之戰(zhàn)
(一)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而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來華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zhèn)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云飛及四千將士戰(zhàn)死,英軍也損失慘重。1841年9月30日至1842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臺灣進行侵犯,由于守軍準備充分且戰(zhàn)術巧妙,取得整個戰(zhàn)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臺灣抗英斗爭是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役之一,廈門失守后臺灣兵備道姚營和總兵達洪阿召募鄉(xiāng)勇、水勇、屯丁6000余名,多次擊退英軍。1840年英軍艦抵臺灣鹿爾門外洋,被姚營、達洪阿率眾擊退。1841年9月英軍在侵襲閩、浙沿海同時又侵擾臺灣,9月11日一艘英艦侵入雞籠(今基?。?,臺灣守軍在群眾協(xié)助下奮起抗擊,英艦桅折索斷后狼狽退出,最終觸礁沉沒。此戰(zhàn)斗擊斃英軍32人,俘133人,繳獲大炮10門。次年2月20日英一艘軍艦駛入淡水、彰化之間大安港。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zhèn)。英軍6月16日發(fā)起吳淞之戰(zhàn),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臺,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后東炮臺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臺,孤軍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zhèn)江駐防副都統(tǒng)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此后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英海陸軍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nèi)陸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鎮(zhèn)江段)并鞏固吳淞之戰(zhàn)后封堵長江出??诘膽?zhàn)果。

(二)吳淞之戰(zhàn)是鴉片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役之一,1842年6月13日英國軍艦三十余艘侵入長江口迫近吳淤,清兩江總督牛鑒派人向英軍求和,提督陳化成堅持抗戰(zhàn)。16日拂曉英艦向吳淞炮臺進攻,陳化成下令開炮,擊傷英艦多艘。因牛鑒從寶山潰逃,英軍登陸,陳化成孤軍奮戰(zhàn),和所部官兵英勇戰(zhàn)死。位于江蘇寶山縣境黃浦江與吳淞江匯入長江的出口處是保衛(wèi)上海和長江門戶的首要陣地,東西兩岸筑有炮臺共安炮250余門,道光二十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由江南提督陳化成駐守。由江南提督陳化成等率4000余人駐守西炮臺迎戰(zhàn)。他在前任兩江總督裕謙的支持下積極備戰(zhàn),大力加強吳淞陣地防御。從吳淞鎮(zhèn)到寶山縣城六七里長的江岸上共筑土塘26座,既可御敵又能藏身,儼如一道長城。共安炮154門,統(tǒng)稱西炮臺,由陳化成親率蘇松鎮(zhèn)總兵周世榮部1300人防守。在吳淞口的東岸筑有一略成圓形的炮臺,共安炮27門,統(tǒng)稱為東炮臺,由署理川沙營參將崔吉瑞帶兵1000人防守。擊傷敵艦4艘,斃傷數(shù)十人,正當炮戰(zhàn)激烈之際駐寶山縣城的兩江總督牛鑒和防守西炮臺側后的徐州鎮(zhèn)總兵王志元棄陣逃走。

(三)在東、西炮臺之后另有徐州鎮(zhèn)總兵王志元帶兵700人防守寶山縣城西北的沙背,以防英軍迂回包抄。守軍前后受敵導致大部陣亡,陳化成壯烈殉國。英軍從小沙背和蕰藻浜登陸,西炮臺失陷,英軍繼占寶山和東炮臺。兩江總督牛鑒帶兵2000人防守寶山縣城以為后援,陳化成親臨校場,指揮士兵操練演習,并經(jīng)常對士兵進行愛國教育。他說:“人莫不有一死,為國而死,死亦何妨。我無畏死之心,則賊無不滅矣?!标惢稍趨卿辽畹脤⑹烤磁鍝泶?,連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謂不怕江南百萬兵,只怕江南陳化成。1842年6月16日晨在經(jīng)歷1842年5月18日中英乍浦之戰(zhàn)后英軍以軍艦7艘、輪船5艘(共載炮200余門)及陸軍兩團分攻東、西土塘及江面清軍船只,炮擊東、西炮臺,掩護步兵在吳淞鎮(zhèn)四周登陸。乍浦之戰(zhàn)是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國清朝軍民抗擊英國軍隊入侵的一次作戰(zhàn)。乍浦之戰(zhàn)發(fā)生于1842年5月,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遠征軍為控制長江、封鎖京杭大運河、截斷漕運、進攻清朝海防重鎮(zhèn)乍浦同清軍進行的一場戰(zhàn)役。乍浦之戰(zhàn)雖然清軍失敗,但中國軍民表現(xiàn)出的英勇作戰(zhàn)、寧死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使英國軍人欽佩。浙江乍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座要塞,扼守江浙咽喉,集鎮(zhèn)雖不大但地位形式極為重要。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侵略軍在騷擾粵、閩、浙東以后,為進一步發(fā)動揚子江戰(zhàn)役決定先攻乍浦,以摧毀中國清朝軍隊要塞。
(四)英軍集結大批兵力,包括戰(zhàn)艦七艘、裝甲火輪四艘、運輸船及舢板船數(shù)十艘,裝載大炮數(shù)百門、士兵數(shù)千名準備進攻乍浦。1842年5月18日英軍大規(guī)模侵犯乍浦,英國侵略軍分兵三路,在大炮掩護下分別從三處登陸。乍浦清朝守軍不足2000,武器裝備極為落后,大部分士兵使用大刀、長矛、弓箭,雙方力量對比十分不利于清軍。英軍登陸后向駐守在各處的清軍發(fā)起進攻,清軍各部各自為戰(zhàn),扼守險峰要隘奮力抵抗。平湖籍把總韓大榮、左鄰隆福和驍騎校伊勒哈圖等清軍將領帶兵血戰(zhàn),最終殉國。乍浦軍民受傷者多揮刀自刎不降,乍浦城破后英軍大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乍浦軍民依然頑強抵抗,砍殺敵人。1842年5月28日英軍將乍浦虜掠一空后縱火毀城,上船離去,乍浦之戰(zhàn)結束?。這場戰(zhàn)役最終以英國軍隊獲勝告終,通過這場戰(zhàn)役英國遠征軍成功打開從長江進入中國內(nèi)地的突破口,為清朝最終戰(zhàn)敗埋下伏筆。1842年4月英國從印度派來的援軍大小艦船100余艘,載有陸軍萬余人,陸續(xù)到達中國。1842年6月英國艦隊來到長江口,準備大舉進犯。陳化成和全體官兵都表示同侵略者決一死戰(zhàn),6月8日英艦27艘陸續(xù)集結在長江口外的雞骨礁附近,并闖入?yún)卿量趦?nèi)測量水道。
(四)五月初八清晨6時英艦分批駛入沿江向吳淞進犯,未等敵艦全部泊定的陳化成親自指揮西炮臺最先開炮擊敵。戰(zhàn)斗達兩個半小時,英軍旗艦“皋華麗”號及其它各艦被擊中多次,死傷20余人,英軍感到這是自與中國軍隊作戰(zhàn)以來中國人的炮火以這次最厲害。炮戰(zhàn)自清晨至中午陳化成一直出帳揮旗發(fā)炮與敵軍對擊,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動,守東炮臺的崔吉瑞則作壁上觀而不發(fā)炮。而牛鑒見炮戰(zhàn)初勝竟大擺儀仗,耀武揚威,前來觀戰(zhàn)。英軍發(fā)現(xiàn)后一陣炮轟,牛鑒十分驚恐,急檄陳化成退兵,陳化成不從,牛鑒潰逃太倉。英艦炮火并力轟擊西炮臺,周世榮貪生怕死,勸陳化成撤兵,陳化成拔劍怒斥:“向謂爾誠,薦拔若是,今爾負我,以至負國。”周世榮顧自逃命。陳化成帶領親兵數(shù)十人堅守孤立無援的西炮臺陣地,他操炮發(fā)射,連發(fā)數(shù)十炮。炮震手傷,血流至脛,還堅持指揮抬槍隊、鳥槍隊向登岸侵略軍射擊。登陸英軍大隊蜂擁而至,他身中7彈不能支,血流如注。6月16日天剛亮英艦蜂擁而來猛攻炮臺,大炮不停亂轟。硝煙彌漫,烈焰騰騰,彈片橫飛。
(五)戰(zhàn)爭最激烈時陳化成親自上前開炮,把沖在最前面的一艘敵艦打沉,炮戰(zhàn)連續(xù)進行兩個多小時,共擊沉、擊傷敵艦四艘。打死、打傷侵略者亂成一團時駐守寶山的兩江總督牛被敵人的炮彈嚇得臨陣逃脫,引起全軍大亂,敵軍趁機從寶山一帶登陸,使陳化成腹背受敵。在這危機時刻部將請陳化成迅速撤離炮臺,陳化成仰望青天并豪邁地說:“奉命卸賊,有進無退,我將以死報國?!彼纬雠宓稁ьI士兵與爬上炮臺的敵人肉搏,搏斗中陳化成多處負傷,鮮血染紅戰(zhàn)袍。在殺退幾個敵人,陳化成終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在炮臺上,最后和所部官兵80余人全部壯烈犧牲,西炮臺失守。東炮臺守軍潰散,寶山未戰(zhàn)而失。1842年6月19日英軍水陸兩路進犯上??h城,上??h城守軍望風而逃,英軍未遇抵擋占領上??h城。英軍占領蘇松太道道臺衙門和上海縣衙門,將司令部設在城隍廟。英軍在上??h城大肆搶掠,豫園亦遭到嚴峻破壞。英軍于1842年6月23日勒索贖城費50萬元后方才離開上??h城,然后直逼南京,英軍于1842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簽定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靖江保衛(wèi)戰(zhàn)
(一)1842年7月21日英軍使用1.2萬余人、76艘戰(zhàn)艦、724門炮擊敗鎮(zhèn)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zhàn)。清軍全軍覆沒,海齡自殺,而英軍死185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贊揚鎮(zhèn)江守軍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氣概:“駐防旗兵殊死奮戰(zhàn),直到最后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span id="s0sssss00s" class="sup--normal font-size-12">?鎮(zhèn)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收軍事占領。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于不利位置。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后英軍從南京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xié)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在談判期間由于英軍的惡行引發(fā)地方性的靖江保衛(wèi)戰(zhàn),侵略者死傷13人后敗退。靖江保衛(wèi)戰(zhàn)是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役,1842年8月13日清政府與英軍簽訂《南京條約》期間駐在江陰的英軍后援部隊為向前方提供食品,從黃田港渡江前往靖江。英軍將船停在東雙港(即現(xiàn)在的膨蜞港西扒灰橋),對居民大肆擄掠后乘船離去。8月14日又有十余名英軍駕船而來,登岸后大肆掠奪、行兇,廩生倪希賢先人去世,棺柩停放家中。英國兵以為內(nèi)有財寶,劈棺戮尸。又有老中醫(yī)鮑星照乘轎出診,被英國兵割去雙耳,流血過多而死。
(二)之后英軍又進入靖江縣城,殺傷居民數(shù)人,城中百姓怒不可遏。在“殺鬼”聲中準備關閉城門攻擊英軍,英國兵見勢不妙遂返身呼嘯出城,將正在關閉城門的百姓殺死多人。其中有一名英國兵迷失道路,誤走到東城根,被城頭一名叫“恍恍兒”的童子用磚石砸倒,附近居民荷鋤趕來將英國兵打死。與此同時城外的百姓也正在追擊逃跑的英軍,用亂石擊傷數(shù)名“黑夷”(印度兵),至此英軍登船遁去。雖然趕走英軍但眾人料到以后必有大隊英軍前來報復,知縣楊鳳翮于當晚召集屬下官員與地方士紳商議對策,典史王善翔等人認為靖江區(qū)區(qū)小縣和英國人爭鋒無異以卵擊石,況且兩江總督已下令沿江撤防而不予抵抗。因此主張將“恍恍兒”綁交英軍,聽憑斬殺泄憤,而以鄉(xiāng)紳陳鳳喈為首的地方紳士多主張“背城一戰(zhàn)”,經(jīng)激烈辯論知縣最終采納地方紳士意見下令整頓戰(zhàn)備。當時的靖江正式駐軍僅有城守營和水師營數(shù)百人,最高級別的軍官不過是一名守備,火器只有抬槍數(shù)十支。知縣楊鳳翮于是下令招募鄉(xiāng)勇丁壯,當夜募得三百余人,另外衙門中的皂隸馬快也全部出動。在招募人員的同時籌餉工作也在進行,除借用的修城余款外,以文生陳立基倡首各界紛紛解囊輸捐。
(三)戰(zhàn)備工作忙了一夜,直至第二天凌晨才基本結束。8月15日黎明楊知縣、城守營守備王武滔、鄉(xiāng)紳陳鳳喈等集合兵勇丁壯。明紀律、懸賞格,首先以錢1.5萬文賞給前一天殺敵有功之人,接著發(fā)給兵勇每人100文餉錢。一切安排妥當后英軍果然如期而至,上午10時三艘英國船鼓帆而來,停泊在南關外。知縣的侄兒楊奠山素有膂力,被命督率丁壯御敵,鄉(xiāng)紳陳鳳喈與守備王武滔趕至南門外布置軍事,把總馬廷棟等隨往。此時楊奠山已與水師營頭領何鼎勛率兵先到江邊圩口,附近群眾約有千人趕來助戰(zhàn),軍民聲勢甚壯。英船泊定后開始抬炮上岸,水師頭領何鼎勛因敵未定請命先出擊,王守備隨即下令開火。水師官兵用抬槍擊敵,擊斃數(shù)名英兵。英軍隨后開炮還擊,因距離過近僅有1顆14磅炮彈落入圩岸內(nèi),其余均射入城中。當?shù)鼐用颀R伏圩下,無一人受傷。此時城內(nèi)居民數(shù)千人登上城頭為前方軍民吶喊助威,聲如雷動讓士氣更壯。清軍和英軍如此相持近2小時后適西風大發(fā),潮水驟落,敵船不能靠岸。恰在此時水師營士兵肖鳳書用抬槍擊中1艘英船上的火藥桶,頓時火起,全船著火,盡行焚毀。英國兵紛紛落水,當即被擊斃八名、傷五名,英軍大為驚恐。此時忽又大雨傾盆,守城軍民士氣更旺,英軍幸存兩船倉惶逃去。此戰(zhàn)為鴉片戰(zhàn)爭中唯一依靠群眾力量取得全勝的戰(zhàn)斗,但《南京條約》簽訂不久楊鳳翮便接到兩江總督牛鑒的手令,以“大膽滋事”的罪名被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