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2022-01-16 15:21 作者:天地雖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今譯

《大學》的道理,在于彰明自身天賦的完美德性,然后使他人也能除去后天的污染而自我更新,從而達到最完美的境地[指人民具有完關的 道德境界,使整個社會成為“王道"之世]。

這一章是孔子的經文,這一節(jié)是經文中的綱領??鬃诱f:“大 人為學的道理有三件:一件在明明德。上明字,是用工夫去 明他;明德,是人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的本體。但 有生以后,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必加學問之功,以充 開氣稟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體,依舊光明,譬如鏡了昏了,磨 得還明一般,這才是有本之學,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件在親 民。親字,當作新字,是鼓舞作興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人, 也都有這明德,但被習俗染壞了,我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鼓 舞作興,使之革去舊染之污,亦有以明其明德。譬如衣服涴了,洗得重 新一般,這才是有用之學,所以《大學》之道,在新民。一件在止于至 善。止,是住到個處所不遷動的意思;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大人明 己德、新民德,不可茍且便了,務使己德無一亳之不明,民德無一人之 不新,到那極好的去處,方才住了。譬如赴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 住,這才是學之成處,所以《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边@三件在《大學》 如網之有綱,衣之有領,乃學者之要務,而有天下之責者,尤當究心也。

《大學》有三綱八目。本節(jié)所述即《大學》的三綱: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根據朱熹的解釋,認為人的天性至靈不昧,具有一種完美的德性, 叫做明德;這種明德被后大外界的物欲所污染,《大學》的根本道理就是教人

?

自我修養(yǎng),發(fā)揚光大這種完美的德性,就叫做明明德;清除后天外界的物欲 污染而自我更新品德,就叫做新民,人不僅自己明明德.而且要以此推己及 人,從而使所有的人的道德和社會達到最完善的境地,就叫做止于至善,這 三條綱領即僵家推行的“內圣外王"之道。所謂“內圣”,就是君子追求的自 身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所謂“外王”.就是君子不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 完美.而且要將“內圣”外化為推己及人的道德實踐和經世胸懷:既要使人 民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也要使國家和社會成為“王道”之世?!洞髮W》以 “明明德”為“內圣”,并以此推己及人作為“新民"、“止于至善”之本而達到 “外王",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也是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取向,要 求人們將修德與經世相結合。這正如張居正解說《大學》首章文意時所說: “有天下之責者.尤當究心也?!币簿褪钦f《大學》之道,就是治國之道。

原文

知止而后行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今譯

能夠知道達到至善的境地,內心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

志向之后,心就能安靜而不妄動,心不妄動而后才能安穩(wěn),安穩(wěn)之后才能 思慮周密.思虐周密之后才能達到當止的至善境地。

這一節(jié)是承上文說明德、新民所以得止至善之由。止.就是止 于至善的止字;定,是志有定向。人若能先曉得那所當止的去 處,其志便有定向,無所疑惑.所以說知止而后有定。靜,是心不亂動,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個主張,不亂動了,所以說定而后能靜。 定,是安穩(wěn)的意思?心里既不亂動.自然隨處皆安.凡物都動搖他不得,所 以說靜而后能安。慮,是處事精詳.心里既是安閑,則遇事之來.便能仔 細思量.不忙不錯,所以說安而后能慮。得,是得其所止,既能處事精詳. 則事事自然停當,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當止的至善.所以說慮而后能 得。夫由知止而后至于能得,可見欲止至善者.必當先知所止也。

今評

這里強調人們在進行自身修養(yǎng)時,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指應該達到的那個“至善”的境地。然后循序漸進.定其心志,不為任何外物所干擾,安心靜靜地對自己所處的各種事物進行思考, 最后在自已內心上得到關于“明德”、“新民"的正確認識。這就是《大學》 在認識上的次序。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凡物都有根本和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結和開始,能夠知道這些先后次序,就接近于《大學》的道理了。

這一節(jié)是總結上面兩節(jié)的意思。物,指明德、新民而言;本, 是根本,末,是末梢。明德了才可新艮,便是明德為本,新民 為末,恰似樹有根梢一般。事,指知止、能得而言;終,是臨

了;始,是起頭;知止了,方才能得,便是知止為始,能得為終,如凡事都 有個頭尾一般。這本與始,是第一要緊的,該先做;末與終,是第二節(jié) 功夫,該后面做。人能曉得這先后的次序順著做去,則路分不差,自然 可以明德新民,可以知止能得,而于大學之道,為不遠矣。

這里告訴人們,在進行自身修養(yǎng)時,必須抓住根本,凡事先從根本 做起,循序而進,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絕不可本末倒置,這是《大學》之道的 又一重點。從原則而言,這個提法是對的,但把知止作為始,能得作為終,則 是屬于先驗性質的,在人們認識之先,先規(guī)定了一個固定的認識目標,然后 要人們朝這個目標走去,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則是錯誤的。因為人們的認識 產生于實踐過程之后,而且是隨著實踐過程不斷發(fā)展和前進的,不可能完全 局限在事先規(guī)定的目標界限之內。這是我們在讀《大學》時應該注意的一點。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人君要變天下人都能彰明其天性的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 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 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yǎng)好自巳本身;要修養(yǎng)好自己本身,就先要端正自 己的心志;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意念真誠,就必 須先獲得知識;要獲得知識,就在于窮究事物的根本道理。

這一節(jié)是《大學》的條目功夫,其序如此。誠,是實;致,是推極; 知,是識;格,是至;物,是事物??鬃诱f:“明德新民,固大人分 內之事,而工夫條目,則有所當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 責,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國的人,然后 由近以及遠。蓋天下之本在國,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也。然 要治一國的人,又必先整齊其家人,以為一國的觀法,蓋國之本在家,故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然要齊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為一家 之觀法,蓋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身不易修,而心乃 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 行,能當于理。所以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 發(fā)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fā)不少涉于欺妄,然后心之本體能 得其正。所以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至于心之明覺渭之知,若要誠 實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后意之所發(fā)或真或 妄,不至錯雜,所以說,欲誠其意考,先致其知。理之散見寓于物,若要推 及其知,在于窮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極的去處,然后所知無有不盡,所 以說,致知在格物?!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條目;齊 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是新民的條目;人能知所先后,而循序為功,則 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洞髮W》之道,豈有外于此哉!

這節(jié)是說欲“外王"必先“內圣"的具體途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大學》的八目。前五項是“內圣", 后三項是''外王”,只有依次完成這八項條目,才能明明德于天下,人人都 作新民,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和“王道”之世。其中心思想就是修身,通 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達到修身。儒家是大一統(tǒng)思想,以平天下為己 任,修身以后,才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張居正則明確指出,格物、致 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明德條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新民條目,只有這兩項都達到了,才止于至善的境地?!洞髮W》之道的這種思想所提供的價 值基礎是:人要做好一切事情,尤其是為政治國者,必須先提高自身的修 養(yǎng)和素質,以身作則,才能言出令行。所以《大學》的修身思想,在今天看 來,仍有積極意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窮究事物的道理之后認識就達到了明確的程度,認識達到明確程度之后意念就誠實了,意念誠實之后心志就端正了,心志端正之后身就修養(yǎng)好了 .身修之后家庭就可以整治好了,家庭整治好了之后,國家就可以 治理了,國家治理好了之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這一節(jié)是復說上文的意思。至,是盡處,人能于天下事物的 道理,一一都窮究到極處,然后心里通明洞達,無少虧蔽,而 知于是乎可至。夫物格而后知至,可見致知在于格物也。知既到了至處,然后善惡真妄,見得分明,心上發(fā)出來的念慮,都是真實, 無些虛假,而意于是乎可誠。夫知至而后意誠,可見欲誠其意者,當先 致其知也。意誠,然后能去得私欲,還得天理,而虛靈之本體,可以端 正而無偏。夫意誠而后心正,可見欲正其心者,當先誠其意也。正心, 然后能檢束其身,以就規(guī)矩,凡所舉動,皆合道理,而后身無不修。夫 心正而后身修,可見欲修其身者,當先正其心也。身修,然后能感化那 一家的人,都遵我的約束,家可得而齊矣。夫身修而后家齊,可見欲齊 其家者,當先修其身也。家齊,然后能感化那一國的人,都聽我的教 訓,國可得而治矣。夫家齊而后國治,可見欲治其國者,當先齊其家 也。國治,然后能感化那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眾,與國人一般,天下 可得而平矣。夫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當先治其 國也。物格知至,是知所止了。意誠、心正、身修,是明德得其所止的 事;家齊、國治、天下平,是新民得其所止的事;圣經反復言之,一以見 其次第不可紊亂,一以見其工夫不可缺略,此入大學者之所當知也。

儒家思想是以人為本,主張推己以及人,由近至遠。這一段文字是進 一步闡述八目的方法,如何能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人必須從自己做起,把 身修好了,就可以感化一家人,把一家人整治好了,就可以感化一國之人,把一 國之人治理好了,就可以感化全天下的人。告訴人們必須一步一步地做,前 后次序不可錯亂,每一段功夫都不可缺略。尤重祝認識上的正本清源,關鍵 是知至,即要先了解天下事物的根本道理,就能對善惡真妄見得分明,由此而發(fā) 的意念就會真誠,意念真誠了,心也就正了,這就給修身打下了良好基礎,等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今譯

從天子到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養(yǎng)自身作為根本。

壹是解做一切??鬃诱f:“大學的條目雖有八件,其實上自天 子,下至庶人,盡天下的人,一切都要把修身做個根本。”蓋格 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工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從修身上推去。所以人之尊卑,雖有不同,都該以修身為本也。

? ?儒家是主張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地位是嚴格的,但 不論君也好,臣也好,從天子一直到庶民百姓,都要以修身為本,這就是 說,他主張用道德和模范行為去感化人,而不是用權力和地位去強迫人。 人人在道德面前是平等的,無德的君主,要受到人們的譴責,有德的平民, 同樣會受到社會的贊揚。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今譯

根本亂了而枝節(jié)能夠治好,是不可能的。應該重視的反而輕視,應該輕視的反而重視,是從

來沒有的。

本,指身說;末,指家國天下說;否,是不然;身既為家國天下的 根本,必修了身,才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若不能修身,是根 本先亂了,卻要使家齊、國治、天下平,就如那樹根既枯了,卻要他枝葉茂盛,必無此理,所以說,否矣。厚,指家人說;簿,指國與天下之 人說;家國天下之人,雖都是當愛的,然家親而國與天下疏,親的在所厚, 疏的在所薄,必厚其所厚,而后能及其所薄也。若不能齊家,是所厚的且 先薄了,卻要治國、平天下,將那所薄的,反得加厚,必無此理,所以說,未 之有也。前一節(jié),是就八條目中指出修身最為緊要;這一節(jié),是明修身之 所以為要,而因言齊家又為治國、平天下之要,皆所以結上文兩節(jié)之意也。

右經一章

右,是指以前說。經字,解做常字。一 章,是一篇。這以前說的自大學之道至 未之有也一篇,是孔子所作的,備言修己治人的道理,乃萬世不可易者,所以謂之經文。

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中,有親有疏,有近有遠,這是很自然的,處理 這種關系,也應順乎自然,以自身與天下國家而言,自身是本是親,家、國、 天下相對為末,就比較蒲遠了。只有親其所親,才能推己以及人,厚及天 下。不先重視自己修身齊家,卻要妄談把國家天下治好,這就是“所厚的 且完薄了 ",根本是辦不到的。用親疏厚薄的關系,比喻應先修身齊家而 ,后治國平天下,很切中時理。


《康誥》曰:“克明德?!薄短住吩?“顧是天之明命?!啊兜鄣洹吩?“克明峻德?!苯宰悦饕?。

《康誥》上說:“要彰羽本有的德性。''《太甲》上說:“(成湯)重視英明的天命。"《堯典》上說:“要發(fā)揚崇高的德性。"這都是說要由自己弘揚原 有的德性。

這一章是曾子解釋經文,'明明德"的說話。《康誥》是《周書》篇 名???是能;德,是人生所得之理。武王作書告康叔說:“人皆 有德,但為氣稟物欲所蔽,以致昏昧不明,惟文王能明之,無一毫之昏昧,所以為周之圣君。"《太甲》是《商書》篇名,顧,是常常地看著。

是字,解作此字。明命,即是明德,以其為天所賦予之理,所以又叫做明 命。伊尹作書告太甲說:“人皆有此明命,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惟成湯 能心上時時存著,恰似眼中時??粗囊话?,無一時之怠玩,所以為商之 圣君。"《帝典》是《書經》中《堯典》。峻,是大。《堯典》中說:“人皆有這大 德,被私欲狹小了,惟堯能明之,至于光四表而格上下,所以為唐之圣 君。"自是自己,曾子解說:“這三書所言,雖是不同,然曰德、曰明命、曰峻 德,即是經文所謂明德也。曰克明、曰顧是,又曰克明,即是經文所謂明 明德也。"總來,都是自明己德的意思,所以說皆自明也。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傳,是訓解其義以傳于世的意思。首章是頭一章,釋字,即是 解字。曾子將上面孔子的經文,逐漸解釋其義,分為十章,這 首章是解明明德,后九章仿此。

孔子主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效法先王為師。這里舉出《.康誥》、《太甲》、《堯典》,是為了闡明《大學》中所提出的明明德是有歷史根據 的,是古圣先賢提出來的。古圣先賢主張治理國家要祟尚道德,用自己的 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可以說是第家主張德治的歷史淵源。殷紂以暴虐 無道而失國,武王伐紂吸取了紂亡的經驗教訓,一個主要的歷史結論就是 用德治。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今譯

湯在沐浴的盤上刻著銘文說:“如果能一天自新,天天自新,就能每日不斷地自新。"

這一章,是解釋經文新民的說話。盤,是沐浴的盆;銘,是刻 在盆上以自警的言語;茍字,解做誠字。商王成湯以人心本 自清明,卻被私欲污了,必須洗去那私欲,使其從新清明,就如人身本自干凈,卻被塵垢污了,必須洗去那塵垢,使其從新干凈一般。乃刻銘于沐浴的盤上說道:為人君者,誠能一日之間,著實用力 洗去那舊染之污,而復其本然之善,這功夫卻不可間斷了,必當因其已 新者,而曰新之,又曰新之,務使私欲凈盡,心地極其清明,如沐浴的一 般,洗得身子極其干凈方可,這是自新的事,曾子引此,以明新民之本。


《唐誥》曰:“作新民?!?/h1>

《康誥》上說:“要鼓勵自新的人。"

《康誥》是《周書》篇名,武王告弟康叔的說話。作,是振作。 《康誥》中說:百姓每,舊日雖為不善,而今若能從新為善,為 人君者,就當設法去鼓舞振作他,使之歡喜踴沃,樂于為善,曾子引此,以明新民之事。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h1>

《詩經》上說:“周朝雖是舊的邦國,到文王能新其德接受了天命成為一個新的國家。"

《詩》,是《大雅·文王》篇;邦,是國都;命,是天命。詩人說: “周自后稷以來,千有余年,皆為諸侯之國,到文王能新其德, 以及于民,乃始受天命而有天下,是其邦雖舊,而其命則新也?!痹右?,以明自新新民之極。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君子對于新民明德的事,要盡心做到至善的境地。

是故,是承上文說。君子,是大人成德之名。極,即是至善。 曾子說:“由上文盤銘、《康誥》、文王之詩觀之,可見自新新 民,必要到那極處才好,所以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毙伦约业?/span>德,與新民的德,都要到那至善的去處而后已也。這一章雖是釋新民,然起頭說日新,便是明德的事,末后說無所不用其極,便是止至善的 事,而大學之道,備在是矣。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 ? 以上幾段文字,都是在說明作新民的重要性。商湯在沐浴的盤子 上刻著銘文,自警并告誡后代,要天天不斷地清除自己身上習染的私欲, 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周朝在殷商時代就是一個舊的諸侯 國,但由于文王能自新其德,所以受天之命而奄有天下。有德的君子或者 在上的統(tǒng)治者,應該把新民的事堅持不懈地做到至善的境地,所謂“無所 不用其極”也,這就是要人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去除私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涟水县| 阜城县| 紫阳县| 阜新| 延庆县| 麻栗坡县| 宝山区| 宝鸡市| 绥宁县| 淮南市| 虎林市| 岳阳县| 盐山县| 清涧县| 贺州市| 湘潭市| 军事| 刚察县| 八宿县| 青州市| 长泰县| 政和县| 镇巴县| 绥芬河市| 修武县| 交口县| 苍溪县| 兴隆县| 崇阳县| 武邑县| 怀远县| 绵竹市| 崇义县| 泰和县| 项城市| 滨海县| 察隅县| 昭通市| 内江市| 东平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