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懷古郡,河朔名邦,商隱故里,樂圣之鄉(xiāng)”——沁陽的千年行
沁陽——因故城位于沁水之北而得名的一座千年古郡,在歷史的長河里,輝煌過,衰敗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在古老的沁陽城內(nèi)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如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所建的天寧寺三圣塔,元至正年間的北大寺、明鄭藩王府等。(九十年代) 沁陽名人輩出,太行沃土的滋養(yǎng),沁水丹漿的哺育,炎黃先祖的圣德,使這里英賢輩出,俊杰代出。列入國家史籍典冊的就有50多位,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歷史人物,如于姓始祖邘叔、周室,王太師皇父;東漢清正尚書樂松、漢孝子丁蘭;三國時一代儒宗王象、晉孝女楊香、北齊科學家張子信;唐“北門學士”范履冰、玄宗時的內(nèi)宰相王琚、人稱“小司馬”的史學家司馬貞、才子詩人元稹、邊塞詩人張謂、晚唐大詩人李商隱;五代山水畫家荊浩、宋代翰林學士盧多遜、著名女書畫家向皇后、浪子宰相李邦彥、被范仲淹、歐陽修稱奇的“謀略干臣”張旨;金代佛學家行秀、元代儒學家、天文學家許衡、蒙古漢軍都元帥、淮陽王張弘范;明代儒學家何瑭、科學家、樂律學家朱載堉;清代畫家白云上、臺灣分府知府張璽、寶島禹王曹謹;現(xiàn)代革命先驅(qū)楊介人、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特級戰(zhàn)斗英雄馬紹孔、武術大師傅振嵩等。他們都對中國歷史的文明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天寧寺) 不僅僅歷史人才多出,沁陽的文化遺產(chǎn)同樣豐富,可謂:非遺多,分布廣;嗩吶吹,懷邦唱;火轎抬,獅龍舞;懷藥正,驢肉香;歷史久,傳至今;人人夸,名遠揚。 如今的沁陽,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享受著新時代的政策福利,正在積極的打造著一座現(xiàn)代化城市,為人民謀幸福,為子孫謀發(fā)展。(現(xiàn)在的沁陽) 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我們欣喜的看到:今天的沁陽,仍然傳承著先賢們變革圖強,多元開放,不甘人后的人文精神。我們深信,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沁陽一定能繪制出超越歷史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