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120分,雙殺Oxford offer,申請經(jīng)驗分享!

背景介紹:
GPA: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3.7+,北大國際政治雙學位3.7+
GRE:164+170+5
TOEFL:120的作廢了…再考就只有118了…
交換:University of Edinburgh
Offer:Oxford MSc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accepted), Oxford Said MF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申請前期
其實大三之前都沒想好以后到底是要就業(yè)還是繼續(xù)讀書,所以進行了出國與申請實習的兩手準備。大三上學期和大三下的暑假,分別體驗了投行和基金的實習。雖然組里的氛圍都很好、工作也比較“刺激”,我發(fā)覺自己還是更向往學術(shù),所以大四上學期就辭掉offer專注申請了。做決定的過程中,老師們和老板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起了很大的幫助:-)。
選校過程
我一直都比較感興趣經(jīng)濟史和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本科也修了一些相關(guān)的課程。但是因為大學前三年主要在實習,學術(shù)經(jīng)歷和能力都有限。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我一方面選擇了自己最想去的Oxford&Cambridge經(jīng)濟史碩士和LSE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碩士項目,另一方面也選擇了一些商學院的金融碩士項目保底。沒有選博士則是一個比較自然的事情,在我看來,我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我直接讀博士開展獨立研究,還需要經(jīng)過一個碩士項目的鍛煉。
申請過程
比較幸運的是,我11月就收到了Oxford Said MFE的免面試offer。
作為一個拖延癥患者,當時我才只申請了這個項目和Edinburgh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碩士。有了保底項目,心里就踏實多了。所以,后面的申請中我就只投了自己最想去的經(jīng)濟史與國政經(jīng)項目,沒有申請其他的金融碩士,也沒有申請稍微弱一些的經(jīng)濟史/國政經(jīng)項目。(于是,省了一些錢,也收到了好幾封拒信,哈哈哈。)
今年3月,收到了牛津Msc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的offer,于是很開心地accept offer了。申請季到此結(jié)束。
申請經(jīng)驗
一:語言考試和GRE要提前考好。我比較早就考完了,所以申請期間沒太大壓力。
二:推薦信最好要多元化一點。例如,不僅要有了解你的本校老師,也要有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外國老師,(如果是金融碩士的話,還可以拜托曾經(jīng)一起工作過的老板)。按我個人的經(jīng)歷,這樣申請,可能成功率會大一些。
三:多和一起申請的同學交流,無論你們是不是申請同一個專業(yè)。不要自己一個人“悶聲發(fā)大財”,這樣不僅可能會錯失一些你沒有關(guān)注到的機會,而且申請過程中的開心和不開心就沒辦法分享和傾訴給朋友們啦!
四:申請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程。大三上學期,我花了很多時間申請投行的暑期實習。每寫一封cover letter,就會更加明確自己為什么想要到投行參加暑期實習。大四上學期,我又花了很多時間申請碩士。每寫一篇statement?of?purpose,也會更加明確自己未來為什么想要做學術(shù),為什么想做這個領(lǐng)域的學術(shù),為什么適合做它。這樣寫出來的文書,對自己和招生官來說,或許都更加有意義。于是,隨著我的申請過程越來越接近尾聲,我也越來越堅定自己未來想要做經(jīng)濟史學術(shù)了。
五:不要懶惰。
感謝世畢盟
世畢盟對我來說最大的幫助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要感謝我在世畢盟的培訓師姐姐和mentor對我不斷的鞭策和鼓勵(真情實感.gif)。如果沒有他們時不時的催促,我可能會忘掉很多重要的事情,比如開始選校、比如盡快提交申請……而在收到offer或rejection的時候,及時和老師們分享,他們也會給出中肯、專業(yè)的下一步建議。直到今天,申請其實已經(jīng)塵埃落定許久,培訓師姐姐還在提醒我盡快把成績單發(fā)給學校、盡早辦簽證等等。
另一方面,也要感謝不厭其煩地幫助我修改文書的GGU mentor和GGU Native Expert Team。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英語寫作自負甚高。但,在我改了十版文書,看過了數(shù)篇被修訂得五彩斑斕的稿子之后,我再也不敢說I can use English as a native speaker了!
申請過程中,受到師長、前輩、親友們的提攜與幫助、支持與鼓勵太多。為免掛一漏萬,不在此列舉:-)。每次回首,常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