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敬衣,后敬人
老祖宗很講究儀表,出門要求穿戴整潔,不能邋里邋遢。他們說,走到哪里,都是先敬衣,后敬人。有些地方,是“衣冠不整,謝絕入內(nèi)”,從頭到腳,都有講究。

由于經(jīng)濟條件的不許可,有些人就不大講究穿著。王安石年輕時,有點不修邊幅,蓬頭垢面,他的朋友看不過去,把他拉到寺里,叫他洗了個澡,買了一套新衣服給他換上,而他呆頭呆腦,以為給他的仍是自己的那件破衣服,拿過來就穿,也不說聲謝謝。曾子在衛(wèi)國居住時“正冠而纓絕,斂襟而肘見”(《藝文類聚》卷引),都窮得露肉了。這種名士,那時以“布衣”代稱,其實是百衲衣。陶淵明寫詩說,有一位高士,“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币粋€月吃九餐飯,一頂帽子戴十年。說是本來性情如此吧,但王安石當(dāng)宰相后,穿著就不茍且,難道當(dāng)了高官,連性情也變了?
有人時運不濟,底氣不足,經(jīng)過努力,發(fā)了財,以前是乘11路車(步行),一番辛苦,變?yōu)閷汃R香車,西裝革履。這種變化,也是可喜可賀。
先敬衣,因為穿戴體現(xiàn)人的修養(yǎng)和氣質(zhì);后敬人,則是主要的,包括學(xué)識、文明、禮貌、風(fēng)度。
我們一般稟賦的人,倘非不學(xué)無術(shù)之流,還是多讀些書好,至于“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書是讀的,不可吃,不可穿,但除了飽食暖衣之外,還要有一些高尚的追求,張之洞主張得一本,讀一本,不要等,“若必待插架三萬,然后議讀,終身無此日也?!?張之洞《輶軒語》)主張有書趕緊讀,以自增益也。(劉克定)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