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上熱搜!女宰相私生活比武則天還混亂,死后連全尸都沒有


2022年4月28日,兩個乍看之下令人不解的關鍵詞沖上了熱搜:
「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

上官婉兒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時期的女官,而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
兩人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年齡只相差一歲,
但是史料中并未記載兩人之間存在任何交集。

然而,4月28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公開展示了上官婉兒墓中出土的墓志,
墓志顯示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不僅相識,還有著令人動容的情誼。
正史中的上官婉兒玩弄權術,攀附逆黨,野心極大,數(shù)易其主。
在幾代當權者的爭斗中各方游走,游刃有余,城府極深,并且私生活還非?;靵y。

與武則天的面首張昌宗調(diào)情,跟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翻云覆雨,甚至跟宰相崔湜、
及其兄弟崔液、崔蒞、崔滌玩過眾星捧月。
但上官婉兒死后,太平公主為她所作的悼詞卻描寫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上官婉兒。
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
在太平心中,婉兒,賢良出眾,才華勝人,她的離去讓天地山河都為之失色。

太平說:我仰望著墳冢邊的綠松,依稀聽見風中你的聲音,念念情深無絕期,
千言萬語無處寄,但愿一千年一萬年之后,還會有人和我一樣,永遠永遠的記著你。
上官婉兒真的如史書中所描寫的那般不堪嗎?
2013年,在西安被發(fā)現(xiàn)的上官婉兒墓也許能夠告訴我們真相。
今天就來聊聊這背后的故事。
稱量天下

公元664年,大唐麟德元年,唐高宗李治時期,
長安城內(nèi)一位頗有聲望的算命先生走進了當朝宰相上官儀的府邸。
算命先生隔著圍帳坐下,圍帳對面是上官儀的兒媳婦鄭氏。
只聽鄭氏輕聲說道:
妾身昨晚夢見有巨人從天邊趕來,手持如椽(chuán)大稱,交于我手,不知何意呀?
算命先生沉思了片刻回答說:此夢乃大吉之兆,腹中孩兒必定大福大貴,將持此稱,
量天下士。鄭氏聽后大喜,賜予重金酬謝先生。消息很快傳遍了府邸,
整個上官府一陣狂歡,所有人都認為鄭氏懷的必定是個男胎,
孩子將來會像爺爺一樣出將入相。只有算命先生走出府邸后,
一聲嘆息,喃喃自語道:只怕此孩兒才驚天下,就算上官氏有潑天的富貴也承載不下,
連這孩子自身的命恐格也要受到影響。

不久后,鄭氏臨盆,可竟然生下來一個女娃娃。
上官府上下都傻眼了,紛紛說,這算命先生就是個騙子。
一個女娃娃持什么稱,量什么天下士,量量女紅還差不多。
這個女娃娃就是上官婉兒,當時誰都沒有想到,
她會成為歷史上唯一有“巾幗宰相”之稱的女官。
關于上官婉兒出生的這段故事相當離奇,但你別以為是我在這兒跟你胡編亂造。

這段故事在正史《新唐書》中是可以找到出處的。
婉兒出生后不久,離上官府不遠的皇宮內(nèi),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則天鬧起了離婚。
這場帝后之間的家庭糾紛卻給上官氏一族引來了滔天禍事。
劫后登青云
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在唐太宗時期考中了進士,從此入朝為官。
為人清廉剛正,不受饋贈,善決疑案,在官場上一步步高升,
到了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已經(jīng)位及宰相。

而上官儀拜相時,正是武則天從幕后走到臺前的時期。
公元660年,顯慶五年十月,唐高宗李治風疾發(fā)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朝政,
于是讓皇后武則天代勞。武則天展示出了過人的治國理政之才,
從此,一步一步掌權,后來甚至尊號為天后,與李治并稱“二圣”。
武則天對權力的渴望讓唐高宗李治內(nèi)心忌憚不已。

公元664年末,武則天在宮中請術士做法,李治對這種事很反感,
于是便跟身邊的宰相上官儀發(fā)牢騷說,皇后最近真是越來越強勢了。
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老臣上官儀竟然直接跟唐高宗李治說:“皇后專橫,不如廢之?!?/p>
唐高宗一氣之下,采納了上官的建議,并且命上官儀起草廢后的詔書。
可這邊廢后詔書的墨跡還沒干,那邊武則天的眼線就飛奔到了后宮,
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武則天。

武則天怒氣沖沖地沖上大殿,怕老婆的李治手足無措,
慌里慌張地憋出來了一句話:“我沒打算廢后的,都是上官儀教我的?!?/p>
上官儀就這樣背了黑鍋。麟德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665年1月,
上官儀和兒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斬首。上官庭芝正是上官婉兒的父親。
鄭氏和尚在襁褓當中的婉兒作為罪臣的妻女被充入掖庭為奴。

所幸婉兒的母親鄭氏出身大戶人家,學識見識都非同一般。
即便是身處逆境,依然沒有放棄對婉兒的培養(yǎng)。
再加上唐朝發(fā)達的宮廷教育制度,婉兒從小就熟讀詩書,而且工于文詞,
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華。根據(jù)《唐六典. 掖庭局》的記載,
唐朝宮廷內(nèi)設有宮教博士,官從九品下,隸屬于內(nèi)侍省,由有才能的宦官擔任,
負責教所有宮人奴婢經(jīng)書、史書、老莊之學、禮樂書畫等等。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不到14歲的婉兒已經(jīng)出落的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
這一年,武則天聽聞婉兒的才學,便召見了她,想要當場出題考考她。
誰知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丫頭不僅對答如流,且文章須臾而成,辭藻華麗非常。
根據(jù)《新唐書》記載,上官婉兒,隨手寫下的句子,看起來就像是構思了一個晚上的佳作。
武則天讀罷大為驚嘆,當場免去了上官婉兒的官婢的身份,
把她留在身邊負責起草文書詔命。
此后,武則天所下制誥,大多數(shù)都出自于上官婉兒的手筆。
說到這兒,可能很多人會感到疑惑了。
武則天賜死了婉兒的父親和祖父,按理說,婉兒應該和武則天有不共戴天只抽,
怎么會效忠于她呢?這背后的原因其實也簡單。
上官儀和上官庭芝被斬首時,婉兒還是個嬰兒,對家族的衰落并沒有太多的記憶。
婉兒和母親鄭氏在掖庭宮生活了十多年,如果沒有武后的召見,婉兒的一生都將默默無聞。
從這種角度來說,武后無疑是婉兒的貴人,是她讓上官婉兒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而對于武后而言,把仇人的后代放在自己的身邊,還委以重任,可以證明自己的氣魄。
最重要的是,武則天是真的稀罕婉兒的才華。
后來的事實證明,婉兒也確實沒有讓她失望。
受到提拔以后,婉兒經(jīng)過武則天、唐中宗兩朝,一步步邁向了人生的巔峰。
根據(jù)唐代文學家李肇zhào所著的《翰林志》,到了唐中宗時期,婉兒的職責是“獨掌制誥”。
她有昭容的身份,可以隨時入“禁中”,也就是皇帝的寢宮,為皇帝起草制書。
這一職責與北門學士、翰林學士等執(zhí)掌機密者無異,也是皇帝分割宰相權力的一種方式。

《景龍文館記》中還記載,從武則天通天年間,到唐中宗景龍年間,
軍國謀略,生殺大權,都由上官婉兒所決定,可見其權力之大。
上官婉兒當政期間,最大貢獻要數(shù)擴大文學機構修文館的規(guī)模了。
她廣召當朝詞學之臣,大力開展文化活動,還增設了大學士一職,
由三品以上朝廷重臣擔任。多次舉辦詩文競賽。

比賽中,上官婉兒不僅常常代替中宗李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作詩,詞藻優(yōu)美,
當時被廣為傳誦,中宗李顯還命上官婉兒對大臣所作之詩詞進行評定,
位列第一者,常常獲得重金賞賜。一時之間,朝廷內(nèi)外,吟詩作賦,靡然成風。
這也應了婉兒降生時,算命先生的那句「量天下士」的預言。
《景龍文館記》中評價那一時期是,朝中無不學之臣,
每個人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華與能力,這些都是上官婉兒的功勞。
然而,與此同時,婉兒也親眼目睹了朝堂上的各種爾虞我詐,
武則天如何運用權謀打壓政敵,又恩威并施,統(tǒng)御群臣。
出于對婉兒的信任 ,武則天連在后宮的放浪形骸都毫不避諱婉兒。
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婉兒。
瀆亂宮闈

史料中對于上官婉兒淫亂私生活的描述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首先是和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曖昧不清。
《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婉兒因為忤逆了武則天遭受墨刑的記錄。
兩部史書中都說,婉兒「忤旨當誅」,武后很生氣,但因為惜才,
并沒有真的殺了上官婉兒,而是用利器將其額頭刺破,也就是古代在臉上刺字刻紋的墨刑。
不過正史中對于婉兒犯了什么錯「忤旨當誅」,卻語焉不詳,似乎有難言之隱。
而根據(jù)野史,這其中的原有難登大雅之堂。
《控鶴監(jiān)秘記》中記載,武則天將上官婉兒視為心腹,
與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行床榻之歡也不避忌婉兒。
婉兒正值豆蔻年華,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

后來有一天,婉兒與張昌宗互相調(diào)情,正好被武則天撞到了。
武則天一氣之下,拔取金刀,插到了婉兒的額頭上,怒斥道:敢動我的人,罪當處死。
后來婉兒為了為了掩蓋疤痕,在額頭上紋了一朵紅色的梅花,誰知道卻顯得愈加嬌媚,

還無意中在宮中引領了一波「紅梅妝」的風潮。
不過,關于「紅梅妝」的由來,也有不同的記載。
《北戶錄》中說,一天,唐高宗和武則天在與大臣們議事時,命上官婉兒在一旁做記錄。
但上官婉兒卻被一位風華正茂、英軍瀟灑的宰相所吸引,忍不住抬頭多看了幾眼。
退朝后,武則天盛怒,拿起一把修指甲的小刀就扎在了婉兒臉上。
上官婉兒萬分惶恐不安,急中生智,作出了一首《乞拔刀子詩》,
武則天見她才華過人,這才放過她一命。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太子李顯繼位,史稱唐中宗。
神龍政變后不到一年,武則天悲憤離世,此后上官婉兒被唐中宗李顯封為婕妤,官秩三品。
不久后又升至二品昭容,真正進入后宮主人的行列。
也就是說上官婉兒一生中,名義上的丈夫是唐中宗李顯。
但大部分史學家都認為,她與李顯之間并沒有夫妻之實。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婉兒已經(jīng)41歲了。
這在古代都是當奶奶的級別了,所以推測李顯納她入后宮也只是想讓他幫忙分擔政務。
這點從李顯允許上官婉兒在宮外設私宅中也可以看出。
也有史學家認為,上官婉兒可能是武則天指婚給李顯的,
為的是把自己的政治理念傳遞下去。
說到這日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想讓婉兒幫忙分擔政務,為什么不讓她直接當女官,
而是封她為妃子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賣個關子,稍后解密。

《舊唐書》中記載,婉兒在成為李顯的妃子后,又與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成為了情人,
還因此經(jīng)常幫襯武氏家族,排抑皇家。導致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
公元707年,李重俊發(fā)動宮廷政變,殺死了武三思,又追殺上官婉兒。

婉兒找到了唐中宗和韋皇后,以柔弱又大義凜然的姿態(tài)說到:我看太子這副模樣,
分明是想先殺了我上官婉兒,而后便要弒殺陛下和皇后了。
韋皇后并非李重俊生母,而唐中宗又太過軟弱無能,就這樣,李重俊成了刀下亡魂。
除此之外,為了在皇庭中站穩(wěn)腳跟,武三思被殺之前,
上官婉兒曾經(jīng)將情人武三思轉手介紹給了韋皇后。

就在韋皇后與武三思打得火熱之時,為排解閨中寂寞,
上官婉兒又瞄準了下一個目標:御史中丞崔湜。
《新唐書》說上官婉兒是“邪人穢夫”,她常常與崔湜出外游玩約會。
崔湜為了討好情人,更是將自己的弟弟崔蒞、崔液和崔滌,依次地獻給了上官婉兒。
作為回報,上官婉兒扶持崔湜登上了宰相之位。
但凡提及上官婉兒的史料,都離不開「淫亂弄權」四個字,但這真的是上官婉兒的全貌嗎?
上官婉兒墓

2013年8月,西安咸陽機場擴建。根據(jù)中國《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
在工程施工前要對建設用地進行考古勘探。西安號稱「千年古都」,
隨便一鋤頭下去就是文物。每次搞基建,最忙的就是考古局,這次也不例外。
西安咸陽機場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座帶有斜坡墓道、五個天井的唐代古墓。

對于唐墓來說,天井的數(shù)量代表著墓主人生前身份地位的高低。
五個天井至少是三品以上官員的墓葬,而且大概率是由朝廷出資建造的,
所以初步判斷這座古墓是一座高等級的唐代墓葬。
然而,陜西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們在墓葬中,只清理出了100多件陶俑和陶動物。

體型都不大,種類也不多,基本沒有彩繪。隨葬品的“寒酸”似乎與墓葬規(guī)格有些格格不入。
最重要的是墓葬的北半部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第四、第五個天井采用大開挖的方式,
直接挖到底進入墓室。墓室呈正方形,邊長4.5米,頂部全部塌陷,地磚全被揭起,
墓室內(nèi)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棺槨,也沒有文物出土。
古代盜墓賊為避免塌方,所挖的盜洞直徑一般只有五六十厘米。
這樣明目張膽地對墓穴的破壞,不可能是盜墓賊所為,專家推測應該是“官方毀墓”所致。

在唐代,官方毀墓算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
最著名的例子是武則天因徐敬業(yè)反叛而毀其祖父李勣jì墓,這在正史上是有明確記載的。
但咸陽機場發(fā)現(xiàn)的這座墓葬既然是朝廷出資建造,為什么又會被官方所毀呢?
令人欣慰的是,甬道內(nèi)放置的青石墓志保存完好。

墓志蓋上刻著九個篆zhuàn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這9個字清楚的道明了墓主人身份。
大唐數(shù)百年,被冊封為昭容,又姓上官的,只有上官婉兒一人。
墓志中之所以沒寫婉兒的名諱,也許因為“婉兒”只是上官昭容的乳名,她襁褓喪父,
隨后十幾年與母親沒入掖庭為奴??赡苓B正式的名字都沒有。

墓志蓋下面是982個字的墓志正文,措辭工穩(wěn),文采華麗,記載了上官婉兒的籍貫、
世系、生平簡要、死因等信息。關于婉兒的死因,墓志中說:
在殘酷的宮廷斗爭里,徒遭不幸而殞命,時年47年。
這與《資治通鑒》,新、舊唐書等正史的記載
是相一致的。
上官婉兒之死

神龍政變后,天下雖然又回到了李唐的手中,但唐中宗李顯懦弱無能,
導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逐漸掌權。
景龍四年六月,公元710年,僅僅做了五年皇帝的唐中宗李顯突然駕崩,年僅五十五歲。
《舊唐書·唐中宗傳》記載,野心勃勃的安樂公主一直向中宗索要“皇太女” 的頭銜。
所謂皇太女,就相當于皇太子,也就是說安樂公主想要做儲君,
進而效仿祖母武則天成為一代女帝。但中宗李顯遲遲沒有答應。
于是安樂公主便與老媽韋皇后合謀用毒酒毒死了唐中宗。
不過中宗死后,安樂公主的女帝夢也沒能實現(xiàn)。
因為她的老媽韋皇后同樣對權力充滿了欲望。
韋皇后立年僅16歲的李重茂為皇帝,改年號為「唐隆」,自己則以皇太后的身份攝政,
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上官婉兒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韋后一黨,她們沆瀣一氣把持朝政。
《舊唐書》中說,婉兒曾經(jīng)勸韋后效仿武則天。

可李重茂登基不足一個月,屁股在龍椅上還沒坐熱,公元710年7月21日,
臨淄王李隆基便和姑姑太平公主發(fā)動了「唐隆政變」,將李重茂趕下了臺,
擁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上位,史稱唐睿宗。隨后,李隆基因為立下了大功被立為太子。
唐隆政變中,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全部被殺。
《資治通鑒》中記載,當晚李隆基指揮的大軍殺入皇宮時,上官婉兒異常鎮(zhèn)定,
她甚至率領宮女們高舉火燭,迎接李隆基的人馬。
這是因為上官婉兒手中有一份詔書的底稿,她認為這是可以救她于水火的救命稻草。
原來,中宗李顯死后,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了一份中宗遺詔,
遺詔內(nèi)容是立中宗的兒子李重茂為皇太子,相王李旦輔政,韋皇后作為太后攝政。
李旦是李隆基的父親,這份遺詔無疑平衡了各方勢力,同時削弱了韋皇后的影響力。
只可以遺詔后來被韋皇后篡改,沒能得以實施。但聰明的婉兒留下了原始遺詔的底稿。
政變當晚,她出示這份遺詔的目的很明顯,以詔書作為投名狀,向李隆基邀功,
表明自己與李唐家族是同一立場的??蓻]想到,李隆基不為所動,當場將上官婉兒斬殺,
還是在眾人面前砍頭祭旗。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殞。

李隆基斬殺上官婉兒是因為不相信她所說的話,懷疑詔書底稿的真實性嗎?
陜西出土的上官婉兒墓墓志告訴我們,李隆基可能并非不信上官婉兒,
而是婉兒在李隆基這兒有不得不死的理由。
從墓志的字面意思看,下詔安葬上官婉兒是唐睿宗李旦。
但墓志中還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
「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詞旨綢繆。(chóumóu)」
意思是婉兒的去世讓太平公主悲痛萬分,贈予五百匹絹作為葬儀,
派遣使者憑吊祭祀,祭詞情真意切。按照唐代墓志的撰寫慣例,
撰文者大多會在序文末尾對出資制作墓志的請托人點名奉承一番。

由此推斷,上官婉兒的禮葬,完全是出于太平公主游說唐睿宗的結果,
而葬禮的實際資助者也正是這位當時說一不二的大唐公主。
無論是主導禮葬婉兒的人究竟是唐睿宗,還是太平公主,
有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唐中宗后期,
上官婉兒與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屬于同一陣營,而非韋后一黨。

洞察全局的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那他為什么還要斬殺自己人呢?
婉兒又是如何跟太平公主結下不解情誼的呢?她的墓又是誰毀掉的呢?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藏在墓志當中。專家分析墓志后發(fā)現(xiàn),
這里面竟然隱藏著一段可能被篡改了的歷史。
一場權力的角逐

唐中宗時期,朝堂上有兩股政治勢力。一股以相王李旦、也就是后來的唐睿宗,太平公主,
以及李旦的兒子李隆基為首。另一股以韋皇后、安樂公主為首。
上官婉兒一開始選擇站隊韋皇后,但政治嗅覺敏銳的她,很快意識到了韋皇后一方的頹勢。
中宗末期,上官婉兒轉而依附太平公主。
這點從婉兒的墓志中可以看出,婉兒死后,墓志由太平公主請托制作,
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婉兒與韋皇后之間的矛盾。
婉兒強烈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四次拼死勸諫唐中宗。
第一次,檢舉揭發(fā)韋皇后母女的惡行,可唐中宗不信。
第二次,請求辭位,但唐中宗不許。
第三次,請求削發(fā)為尼,唐中宗命人奪走她手中的刀。
第四次,甚至飲鴆以死相諫,但也沒有成功。
最后,再三請求降位,唐中宗才答應將婉兒從昭容降為了婕妤。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年齡相仿,都在宮中長大。太平公主是武則天最寵愛的小女兒,
長相、性格、才干都像極了武則天。武則天在位時就經(jīng)常與太平私下里商議政事。
唐中宗李顯復位后,太平公主同樣積極參與政治,很受中宗的尊重。

而上官婉兒之前一直在武則天身邊做“秘書”,
雖然史料中不曾記載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之間存在任何的交集,
但兩人是具備頻繁接觸的條件的。史學家和考古專家們認為,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很可能一早就相識了。
唐中宗后期,上官婉兒為了立于不敗之地,轉而投靠太平公主是明智之舉。
但她也有一個最大的失誤,就是不了解李隆基。李隆基有一個底線,
那就是不能讓大唐再出現(xiàn)第二個武則天。
與姑姑太平公主聯(lián)手鏟除韋后一黨后,李隆基接下來的斗爭對象,
不是別人就是姑姑太平公主。而上官婉兒是太平的心腹,
在外朝內(nèi)廷都有極大的影響力,有她在,李隆基斗倒姑姑就更難了。
這就是上官婉兒不得不死的原因。

婉兒被殺當時,太平公主應該是不在現(xiàn)場的。婉兒之死也讓太平看清了侄子的野心。
太平公主禮葬上官婉兒既是出于情誼,但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
為婉兒正名可以打擊李隆基一方的勢力和聲譽。
要知道發(fā)動政變時,除了得到輿論和禁軍的支持,還需要一個熟悉宮內(nèi)環(huán)境的人作為接應。
如果沒有婉兒率宮人手持火燭,迎接李隆基大軍,他們是很難精準布局,直擊政敵要害的。
之前因為沒搞清楚宮廷內(nèi)部狀況,而政變失敗的李重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唐睿宗同意厚葬上官婉兒,并且賜謚號“惠文”,無疑是在昭告天下,
你李隆基「一時草率,殺錯了」。這讓李隆基如鯁在喉。

后來發(fā)生的事,我們我都知道了。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后,政治勢力日益增長,
同時與姑姑太平公主也越來越勢同水火。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為了大唐江山的穩(wěn)定,也為了實現(xiàn)政權的平穩(wěn)交接,
唐睿宗李旦直接在生前讓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
隨后,太平公主開始加緊謀劃,準備發(fā)動政變推翻李隆基。
但李隆基先發(fā)制人,于公元713年,先天二年七月,一舉鏟除了太平公主以及其黨羽,
太平公主因謀逆被賜死。這起重大宮廷事件史稱「先天政變」。

古代女子死后一般會與丈夫合葬,所以按理說,太平公主應該歸葬于駙馬武攸暨yōu jì之墓。
但是史料記載,為了讓太平公主死無葬身之地,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毀掉了駙馬武攸暨之墓。
有學者認為,李隆基在鏟平駙馬墓之時,也順手毀掉了上官婉兒之墓。
在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這場權力的角逐中,婉兒自始至終都是一枚棋子。
多年后,政局穩(wěn)定,唐玄宗李隆基讓宰相張說收集上官婉兒的詩文,
編成了一本《昭容文集》。李隆基還命張說作序,將上官婉兒比作班婕妤和左芬。
可見唐玄宗雖然因為權力斗爭殺了上官婉兒,但在他心中,還是很欣賞婉兒的才華的。
只可惜這本昭容文集如今已經(jīng)失傳。
除了唐隆政變的真相,上官婉兒墓志中還有一句話,尤為引人注意。
翻譯成白話文是: 十三歲時被封為才人,書法精妙,精通各家書體,能力出眾,
應變力比流星還迅速。上官婉兒13歲時是唐高宗李治李治時期。
也就是說,婉兒曾經(jīng)被兩位帝王納為妃子。
二帝之妃

史書上從來沒有記載過婉兒被唐高宗封為才人,這一點,墓志的出土顛覆了以往的記錄。
剛才我們提到,婉兒正是在十三四歲的時候,被武則天看中,脫了奴籍。
大部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都認為婉兒才人的身份很可能是武則天特意指定的。
這和唐中宗李顯時期昭容的身份一樣,只是給她加品的名號,并不是實質上的后宮嬪妃。
武則天是誰呀,霸道女總裁呀!以她的性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上官婉兒被武則天提拔是公元677年。從公元675年開始,唐高宗的風眩癥就愈發(fā)嚴重了,
基本已經(jīng)不能正常上朝了,武則天正式攝政也是在這一年。
所以高宗即使對婉兒有心也是無力的。
那么回到我們之前提出的一個問題:武后和唐中宗既然有心重用上官婉兒,
為什么不直接讓她當女官,而是給她一個后宮嬪妃頭銜呢?
這就得說說唐朝女官和后宮嬪妃的品階了。

唐朝時,后宮仿照前朝六部設六局,分別為: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
尚寢局和尚功局,六局首席女官合稱「六尚」。六尚的官位是正五品。
換句話說,女官做到正五品,基本上就到頭了。但才人的品階,上來就是正五品。
后宮當中,皇后是沒有品級的,因為她是皇帝的正妻,是后宮的統(tǒng)領。
皇后下面設有四妃:貴妃、淑妃、德妃、和賢妃。她們是正一品。
除此之外,公主和親王也是正一品。

四妃之下又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等等。她們屬于正二品。
上官婉兒就曾被封為唐中宗的昭容。
九嬪之下還依次有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等品階。
武則天當初就是先被唐太宗封為才人,又被唐高宗封為昭儀的。
愛才惜才的她,可能也想把婉兒放在當初自己開始的地方,看看婉兒能走多遠。
上官婉兒是曾唐高宗才人的經(jīng)歷,按理說屬于重要歷史,應該被記載于正史之中才對,
為何沒有史料提及她的這一段經(jīng)歷呢?原因可能也很簡單。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如果正史記載此事,不免讓人拿上官婉兒與武則天對比,
進而推測是李隆基忌憚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的政治勢力,而有意殺她。
這自然會影響唐玄宗的君威,雖然玄宗晚年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也不存在什么君威可言了。
那么按照這種思路,正史中對上官婉兒淫亂私生活的描述,會不會也是故意抹黑呢?
上官婉兒在宮外的私宅,常常被當做她私會情人的場所。
但她并非真正的嬪妃,并且以她自己的能力做到了二品巾幗宰相的位置,
皇帝賜給她一所外宅其實并不過分。
這座外宅不是單純享樂的地方,也有它的政治用途,比如舉辦文學活動,
結交有能之士,培植直接忠于皇上的政治勢力,對外朝宰相起制衡作用等等。

然而,李隆基對后宮干政是深惡痛絕的,后來他登基后,急于掃清朝堂上殘存的敵對勢力,
拿上官婉兒的生活作風做文章,不僅可以幫助他迅速排除異已,
也能夠營造出上官婉兒“死有余辜”的形象。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余。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p>
這是上官婉兒的鼎銘之作《彩書怨》中的前兩句。
以閨中思婦的口吻,表達了對久久未歸的丈夫的思念。
在寫這首詩時,婉兒腦海中浮現(xiàn)的那個人是誰我們不得而知。
她是否真的瀆亂宮闈、淫穢不堪,真相可能永遠要被埋葬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了。
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上官婉兒的形象是立體而飽滿的。

清代詩人袁枚稱她是“簪花人作大宗師”。唐代詩人呂溫說她是“不服丈夫勝婦人”。
上官婉兒在風暴中出生,又在風暴中死去,
她的一生是不能用「淫亂弄權」四個字來簡單概括的。
有學者將上官婉兒所生活的初唐時期稱為「紅妝時代」。
那一時代,集中涌現(xiàn)了一批高調(diào)公開地追逐自己理想和抱負的女強人。
她們都用實際行動抨擊了女性不能參政的男權思想,
曾一同見證過女性居于權力頂峰的風云歲月,
也曾一同夢想著延續(xù)這個激蕩時代,并且為之努力過爭奪過。
但最終還是在波詭云譎的權利博弈中,成為了犧牲品。上官婉兒就是她們中間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