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fā)力必須“以退為進”
??????

??????? 很多人都說過,乒乓球最難的是步伐。這里說的的步伐,當然不只是步伐的移動,這牽扯到預判,選位,技戰(zhàn)術,反應速度,敏捷性等等。我們談論步伐的時候,當然不只是談論“步伐”。為什么傳統上來講歐洲球員小球會吃虧,其實根子還是在步伐。歐洲球員一般比較高大,一米八的很多,薩姆索諾夫是一米九,比較高大的身形肯定步伐就慢。而擺短劈長能不能處理得好,關鍵還是看步伐到不到位,所以身形高大的歐洲球員小球肯定就會吃虧一些。有個省隊教練說的現在的塑料球最好是1.75米左右的身形最好,或者再往上一點,但不能超過1.8米。太瘦弱了打不動,塑料球很吃身體,太高了敏捷性肯定就不太好。值得一提的是,馬龍就是1.75米,樊振東是1.7米,當然了,樊振東體型健壯,在乒乓球運動員里面基本上是獨一檔的身體素質了。
??????? 關于步伐有太多可聊的了,這里主要聊發(fā)力和步伐的關系。有一些球友可能也是一知半解,他們說塑料球時代就得不退臺,這個當然是不對的。雖然過早過多的退臺在這個時代都是消極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死不退臺,關鍵還是看你的打法。同樣是主打中近臺的,林昀儒就比張本智和站位要遠一點。因為林昀儒是左手,他其實正手使用率蠻高的,正手要發(fā)力,就不可能“騎著”球臺發(fā)力,就必須拉開空間。正手引拍幅度本來就比反手要大得多,要引拍就需要時間和空間,適當退臺才能發(fā)力。
?????? 我們先分析張本智和為什么不退臺,然后再來聊你該不該退臺。張本智和的打法可以說是“絕對”的反手利,他幾乎不會側身,反手全臺擰,撕和彈,所以張本智和肯定是不愿意退臺的。他的優(yōu)勢就是反手的速度,是全臺擰起之后的銜接,反手快撕和快彈全臺壓制對手,他打的就是速度。既然是打速度,他肯定就不愿意退臺了;就算張本智和退臺,那也是被動的退臺,反手壓不住對方旋轉了,必須形成正手對拉,他才會退臺;張本智和的退臺和許昕是不同的,許昕是要加旋轉要發(fā)力,許昕是主動退臺,而張本智和是被動退臺。
?????? 業(yè)余普遍有一個大問題,不該退臺的時候退了,該退臺的時候又不退,這其實就是對退臺的理解不夠造成的。張本智和和許昕的打法算是兩種極端,張本智和是主打速度的不退臺打法,許昕是主打旋轉的退臺打法。業(yè)余可以去學習和理解他們的打法,然后是改進自己的站位。
??????? 貼擋的時候不要退臺,尤其是高調弧圈。因為高調弧圈通?;【€都很拱,落點比較淺,你一旦退臺了,沒找到那個上升點去擊球,球就會蹦比較高,你就很難再找點了。反手為主的打法不要退臺,反手的引拍和發(fā)力肯定不如正手,一旦退臺威力就直線下降。搓攻打法的不要退臺,力爭搓球去控制對手,一旦退臺,對方擺短之后你再去搓勢必冒高??偠灾?,中近臺為主的打法,借力為主的打法,弧圈球功底不深的球友,盡量不要退臺,多盯落點,多搶上升期。
??????? 如果你弧圈球能力強,你的優(yōu)勢是旋轉,那么就必須退臺了。有些球友不太懂這些,一味地迷信“不退臺”。發(fā)力的前提是引拍幅度大,引拍幅度大了,揮拍時間肯定就長,你不退臺,肯定被球頂死了。所以為什么有些球友無謂失誤特別高,根源就是站位。自己是主打發(fā)力的,是主打旋轉的,但站位卻老是貼著球臺,球過來很頂的時候,你根本就來不及引拍,瞬間就被球頂得很難受了。
??????? “以退為進”,這個在弧圈球打法里面是最核心的東西,你不可能貼著球臺去拉弧圈球,那基本上都是拍半高球或者高球。當然了,退臺也是技術活,什么時候退,退多遠都是技術,都是預判,這個需要慢慢去積累。簡單來說,下旋起板之后,轉成上旋對抗之后,你就該稍微退一點,如果形成了連續(xù)的多板相持,你又得退一點。退臺得有序的退,得根據來球的速度和旋轉去退。有的球友一上來就退兩三米,別人直接給你吸一板,你就傻了。退臺不能退得太快,也不能退得太慢,所以乒乓球真的很復雜,你得去學習專業(yè)知識,而且還得去練,練了之后還得根據對手的打法和發(fā)力不同去調整。完全不退和一退就到底,這都是不靠譜的,必須因時而動,必須動腦筋去學習技術,去積累經驗。面對“坊間謠言”需要有一雙慧眼,多學技術,不能只打球不學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