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點 | 【第六代導演】歷年考研真題、考點解析、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

歷年真題
1?
名詞解釋

2?
簡答題

3?
論述題

答案解析
一、第六代導演(名詞解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陸影壇陸續(xù)涌現(xiàn)出一批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并于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院校接受電影、戲劇教育的新生代電影導演。他們或以憤世嫉俗的邊緣話語和“獨立制片”的特異方式游離于國營電影體制之外,或在國營電影制片機構內進行不無自戀色彩的個體寫作,或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而表現(xiàn)出某種回歸主流話語和尋求觀眾認同的姿態(tài)。
二、第六代導演的創(chuàng)作特色(簡答、論述題)
1.當代城市的主題?!读羰嘏俊贰额^發(fā)亂了》《美麗新世界》等都把被黃土地遮蔽的都市景觀推到畫面中心。城市的形象、城市中的人、城市中的故事被空前地放大表述,真實反映中國城市社會的邊緣階層和人群,對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的形態(tài)變化做出及時的表述。
2.拼貼式的影像風格?;蛟S是因為置身在電影、電視、廣告新媒體混雜并重的的影像時代,第六代的作品呈現(xiàn)出復雜的視聽元素:有紀錄片式的凝視,有MTV式的快切,有變形的時空,有原生態(tài)的音響,有前衛(wèi)構圖,有常規(guī)鏡語。在復雜而難以定位的語言方式中,他們顯露著后現(xiàn)代式的雜糅傾向。
3.獨立制作的概念。第六代的半地上半地下狀態(tài)使他們在資金運作和制片掌控方面培養(yǎng)了很強的自主性,比之前輩們對電影創(chuàng)造性的追求,他們更注重電影的操作性。而他們常常脫離體制的獨立運作直接推動了中國電影工業(yè)從單一向多元的轉型。
4.個人體驗的電影方式。由于最初的邊緣位置,第六代從開始就把自己對世界和生活的體驗作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并借此和前幾代導演所擅長的宏大敘事區(qū)別開來。即使是主題接受主流的作品,也以微觀的個體生存狀態(tài)為客觀對象,而拒絕全景式的象征描述。
?三、代表人物及作品
1.賈樟柯(名詞解釋)
賈樟柯編導的《小武》《站臺》和《任逍遙》等作品,均以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山西汾陽縣城的歷史變遷為素材,傾心觀照各類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及其生存境遇,深受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影響。
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賈樟柯的敘事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傾力專注于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jié),在冷酷的現(xiàn)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他結合了經典形式和前衛(wèi)方法,在動蕩變化的現(xiàn)實中準確地描繪出人類心靈深處的核心危機,發(fā)展了德西卡、羅西里尼所開創(chuàng)的美學傳統(tǒng),在當代繼續(xù)發(fā)掘出現(xiàn)實主義電影嶄新的美感。
賈樟柯導演的作品風格(簡答題)
①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精神
賈導的電影始終保持著紀錄片般的寫實風格。他密切關注社會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和現(xiàn)狀,緊密貼合社會現(xiàn)實,敢于揭示中國社會中的黑暗面,描繪出中國社會實景。其實在任何社會都需要有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存在,也需要保持對社會底層民眾的關注,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是完整的,我們的影片才是完整的,一味地粉飾太平是不能長久的。
②紀實風格
紀實風格主要用于處理重大的歷史題材和人物傳記內容的電影藝術風格。賈樟柯導演的處女作《小武》細致地描寫了小武所遭遇的三重打擊:被朋友拋棄,愛情的落空,回到家里又被老父親趕走。為了使影片更加真實,賈導多用晃動鏡頭拍攝,將人物的不安躁動體現(xiàn)出來。小武被朋友拋棄之后,蹲在地上抽了好久的煙,這一片段導演選擇用長鏡頭拍攝,因為這樣可以更好的將觀眾帶入情境之中,體會小人物的失落憂傷。影片中導演還大量使用非職業(yè)演員,采用實景,即興的拍攝方式,巧妙使用地方方言,這些與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的紀實美學特征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貼合,同時紀實風格也是賈樟柯導演影片的一貫風格。
③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半邊天》首映見面會,談及女性角色,賈樟柯說:自己影片中越來越多的關注女性,是因為對自身作為男性的一種反思。賈樟柯力圖透過影片以紀實的電影手法來記錄當代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揭示女性的抗爭精神,呈現(xiàn)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探究女性面臨的社會困境,呼吁人們多多關注女性,關注處于社會底層的女性。賈導電影中的女性角色的主體意識是一步步被喚醒的。從淪為男性附庸,喪失女性自我意識到在沖突碰撞中尋求反擊,女性自我意識回歸。這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婁燁(名詞解釋)
婁燁,1965年3月15日出生于中國上海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制片,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婁燁的電影,向來重視表現(xiàn)人物關系的疏離感。人與人之間,內心距離忽遠忽近,每個人對他人情感投注的游移搖擺,以及導致這一切的,個體自身在公共道德與情愛欲望上的無法決斷,構成了婁燁電影的核心內容。而他在每部電影里所做的,便是將這個核心內容,根據不同的具體題材,以不同的載體,用不同的形式,再現(xiàn)出來?;蝿拥溺R頭,則是他在每部作品里延續(xù)的表達手法。

婁燁的電影特色(簡答題)
①他的影片中呈現(xiàn)出高度一致的審美傾向和藝術追求,體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個人風格。他不僅對冷門題材和另類表現(xiàn)形式進行探索,而且對于同行較少涉獵的同性戀以及非正常的情感關系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描述。
②他的電影題材往往以人物情感為主,涉及城市文化及敏感話題。而影片的主題則是探討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對自身和時代的認知等。
③婁燁的電影故事在現(xiàn)實主義的基調下富有詩意,體現(xiàn)出較強的哲學思辨和文學修養(yǎng),同時也展現(xiàn)出較為精巧的電影劇作技巧。
④他對于視聽語言的掌控同樣出眾,以手持攝影、近景別構圖、動態(tài)視覺等著稱,其對于聲畫關系和電影配樂的探索,也體現(xiàn)出了較強的藝術修養(yǎng)。
⑤作為導演,在工作中,婁燁不向商業(yè)模式妥協(xié),對影片創(chuàng)作的掌控程度較高,依賴穩(wěn)定的團隊合作和海內外資源支持,并且體現(xiàn)出他對于地下和先鋒文化的熱愛。
3.路學長(名詞解釋)
中國第六代導演,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1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專攻繪畫,198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在新生代群體里,路學長是一位比較注重體制反應和觀眾接受的導演,他的影片也在個體的表達和成長的獨語中,體現(xiàn)出沉穩(wěn)簡捷的敘事能力和頗具前景的商業(yè)潛質。作品以冷峻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見長,聚焦邊緣弱勢群體的生存困境,揭開精神之傷和人性之痛的同時,又試圖開出醫(yī)治之方。他與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遙相呼應,用影片樸實的畫面力圖表現(xiàn)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和熱愛,表達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人文的關懷。
4.姜文(名詞解釋)
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姜文的詩人氣質造就了他的詩電影,他的男性魅力造就了他的性別電影,他的幽默造就了他的黑色幽默電影。
代表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年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姜文導演生涯中,《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舉足輕重、不可忽視的影片,《時代周刊》評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首。影片里的“文化大革命”不再是一”值得反思的浩劫年代,而是一段出自編導者個人內心的、極為獨特并且陽光燦爛、令人神往的歷史記憶。這是一個少年眼中的世界,是影片主人公馬小軍以及影片編導姜文和王朔等軍隊大院子女長大成人的詩意紀錄。

姜文藝術特色(簡答題)
①?姜文是中國電影史上獨具特色的個性導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對事物和事件進行闡釋。姜文電影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展示了對人性的主題探討、多元化的敘事內容及死亡與生存的哲學意蘊。
②?大量的小景別運用:姜文電影經常大量運用近景、特寫等小景別,強調、夸張、放大地表現(xiàn)對象,來突出其戲劇化的特征。
③?象征性的色彩:在姜文的電影中,色彩除了具有刻畫人物、渲染情緒的作用外,更直接承擔了表達導演立場和構建影片整體風格的功能。破了色彩固有的表意體系,主觀色彩的運用超越了自然物質的原有形式,上升為一種有意味的造型效果。
④?極具形式感的布光:為了增強影片的歷史感、厚重感和真實性,《鬼子來了》采用黑白膠片,紀實風格的布光,其余姜文電影的布光均不同程度地夸張、浪漫,具有表現(xiàn)主義的形式感。
⑤?鏡頭運動豐富:《陽光燦爛的日子》跟隨馬小軍的少年視角,有大量跟、升、搖、移等運動鏡頭?!豆碜觼砹恕吩谑覂如R頭,特別是對話調度上大量使用了手持鏡頭。《讓子彈飛》開頭就動感十足。
5.張揚(名詞解釋)
1967年出生于北京,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中國第六代導演、編劇、制作人。張楊善于以樸實的電影語言、戲劇化的場面調度和細膩的導演控制,展現(xiàn)年輕人的情感世界及其與父輩之間的文化沖突和倫理親情。張楊的電影創(chuàng)作遠離了憤怒、傷感和迷惘,更多一種寬容理解的姿態(tài)和渴望對話的溫情。盡管偶發(fā)個人獨語,但其整體的文化立場已經從邊緣走向了中心。張楊的作品,因其獨特的介于真實與虛構間的創(chuàng)意策劃與藝術探索、拍攝的鏡像之美以及蘊含的宗教哲學內涵,引起市場的關注,其帶有紀錄片特質的劇情片類型,對中國目前商業(yè)片充斥的電影市場無疑是個有力的補充,最終票房超過一億。已經成為新生代群體中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電影導演之一。
代表作品《岡仁波齊》
影片以藏族人的朝圣為題材,講述了在藏歷馬年,普拉村十個普通藏民徒步跨越250°公里去岡仁波齊朝圣的故事。導演張揚運用真實記錄與戲劇創(chuàng)作相糅合的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了藏族人關乎信仰的生活方式,還原了普通藏民在千里公路上一路磕長頭的朝圣過程,使影片傳達出一種直擊心底的震撼力量。影片以冷峻客觀的姿態(tài),日?;匿佌?,以及靜觀式的攝影風格,將漫長的朝圣過程呈現(xiàn)出類紀錄片的質感。
6.陸川(名詞解釋)
中國第六代導演、編劇、制片人,先后畢業(yè)于南京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陸川是第六代導演中,為數(shù)不多的獲得成功的導演。但是,陸川過分堅持自己對電影的理解,以至于他常常忽略了觀眾的感受和心理期待,造成一個奇怪的局面:他的電影贏得了電影界和主流媒體的贊譽,卻常常遭到社會民眾的謾罵。在陸川為數(shù)不多的影片中,每一部的題材、類型都不一樣,卻從未失去浪漫與詩意的風格特征。其中,陸川電影的色彩運用、視角選擇最能呈現(xiàn)他所追尋的浪漫與詩意的電影風格。
7.馮小剛(名詞解釋)
馮小剛雖然是第六代時期,但不是北電畢業(yè)的,所以不能算作第六代導演。
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演員,中國內地的“賀歲片之父”。馮小剛是一位游走在商業(yè)與藝術之間的導演。他一方面堅持商業(yè)片的路線,另一方面又不愿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因而他在制作商業(yè)片的時候有著不乏現(xiàn)實關注的維度和取向。

馮小剛導演作品的藝術特色(簡答、論述題)
①?馮小剛的喜劇影片圍繞愛情或倫理沖突展開敘述。輕松喜劇片的男主人公多寄寓小人物的人格理想:世故但不油滑,自我奮斗但不投機取巧,深知金錢力量但又鄙薄富人,追求愛情但又潔身自好,詼諧幽默但又具紳士風度的平民英雄。
②?馮氏喜劇影片在戲劇化敘述結構中制造故事奇觀。導演將兒童游戲移用到成人世界,并予以反向設置,使成人游戲情景流露出孩子似的愿望、目標、恐懼等。
③?馮小剛的喜劇影片的情節(jié)、場景推進的節(jié)奏一般都比較迅速,干凈利落而不拖沓。賀歲影片的故事都有圓滿而使人愉快的結局。影調處理明亮、溫軟、流暢快捷。
④?在語言風格方面,他以自己的成長背景及社會閱歷為基礎,用中國喜劇式的溫情哲學,消解式的京劇對白喙頭;小品式的段落結構。
⑤?明星策略。輕松喜劇片的主角必用明星演員來飾演,他們是票房保證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