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帝國主義與鴉片戰(zhàn)爭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國人皆知。
這場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也很簡單。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觸怒英國利益。根本原因:英國想要殖民中國,從而獲取金錢利益。
關于一個問題,一直爭論許久。
加入沒有虎門銷煙,是不是就沒有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關于這個問題,就要探究英國帝國主義的性質。
英國帝國主義有其帝國主義的通性:牟取暴利,濫用暴力。筆者認為,至少對于英國,暴力只是暴利的手段。暴利才是根本的,暴力只是手段,或者是表象。對于英國本身,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這是最好的。
英國殖民印度,在一開始英國也想獨吞中國。但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整個國家在各個方面高度集中。英國很難分而治之。中國雖弱,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英國若想直接殖民中國,其代價巨大。所以英國后來放棄直接殖民中國。
但是前文提過,暴利才是根本的,暴力只是手段。英國“暴力”了印度,根本目的是為了“暴利”印度。既然英國無法直接殖民中國,就要想方設法間接從中國謀取暴利,這個工具,就是鴉片。
鴉片進入中國后,中國瞬間失去了貿易順差的優(yōu)勢,大量白銀外流,且沒有停止之勢。
有些人認為,英國資本擴張具有無止境的特征,所以鴉片沒辦法滿足英國的利益,英國勢必會開戰(zhàn)。
因為鴉片具有高度的成癮性。假若將當時的中國抽象成一個抽象人,更易講解一些。舉例,若這個抽象人今年需要100片鴉片,明年因為成癮,需要150片鴉片,后一年需要300片鴉片……照此趨勢,鴉片交易量是年年遞增且急劇增加的。正好可以滿足英國的無序資本擴張。
這就恰好說明了,英國為什么要走私鴉片,而不是別的商品,因為別的商品,是不能滿足英國的無序資本擴張的。
假若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中國尚若真的成了“中原幾無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的樣子,完全依賴于鴉片,完全失去了與帝國主義抵抗的實力,這不正是英國想要的中國嗎?英國就可以繼續(xù)在中國進行無序的資本擴張。
鴉片戰(zhàn)爭是英國在中國謀取暴利的手段,鴉片也是。
鴉片走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身就是英國對中國發(fā)動的間接戰(zhàn)爭。如果這場間接戰(zhàn)爭英國已經獲勝而且獲得了相應的無限的利益,那么鴉片戰(zhàn)爭已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