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杜麗娘為何必須死?
杜麗娘為何必須死?
?
讀《牡丹亭》,總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杜麗娘必須死,真愛必置人于死地嗎?不然。但湯顯祖要架構(gòu)奇妙的戲劇故事,杜麗娘就必須死,因為她要更合理地回歸,實現(xiàn)自由戀愛的理想。杜麗娘的理想是經(jīng)歷一番詩經(jīng)里描述的“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她”(杜麗娘老師陳最良語)。換句話說,她要自由地談一次戀愛,而不是被父母安排嫁給門當(dāng)戶對的人。她在夢里戀愛了,有一個俊朗的君子好好的求她了。可怎么變成現(xiàn)實呢?如果她不死,能夠達(dá)成現(xiàn)實世界的任何目標(biāo)嗎?不能。她已經(jīng)十六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jì),二十歲的柳夢梅還在苦寒交迫中尋找自己的出路,離與杜麗娘交集還有三年的艱辛距離。所謂緣分已有,時機未知。杜麗娘夢到柳夢梅之后,相思雖苦,卻夢魂無據(jù),她的父母是不會相信有個連杜麗娘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姓柳姓梅的某俊男子存在的。沒有此人,就不會給她時間等待,很快會把她嫁出去。古代女子婚姻本來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找不出任何理由不嫁,那她的愛情夢想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了,劇情會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是湯顯祖想要的故事,湯顯祖要一個純粹美麗圓滿的愛情故事,所以他啟用了神話的時空框架(原來的傳說故事已經(jīng)如此),讓杜麗娘一夢而亡,逃脫了婚嫁時限的逼迫,避免了與愛她的父母沖突。求愛路上只有祝福和成全,沒有敵人,這是《牡丹亭》最大的亮點。即便杜寶也不是敵人,他很愛閨女。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里,他卻要女兒多讀書,以便將來能夠與夫婿有共同語言,并駕齊驅(qū)。這是多么開明的一個父親。杜麗娘復(fù)活后他無法相信,是因為儒家不事鬼神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死了的人可以隨便回到現(xiàn)實世界中而不受到質(zhì)疑,反倒是很不合理的。這不是因為社會偏見阻礙真愛,是理性思維所致,只不過文學(xué)戲劇就是專為突破理性思維而生的。雖然很多人都認(rèn)為杜麗娘陷入愛情是對父母為代表的封建桎梏的反叛,我頗不以為然。湯顯祖說得很清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跟反叛無關(guān)。此其一。通過死亡,杜麗娘得以到達(dá)陰曹地府,感動判官,查到了自己與柳夢梅的既定緣分,獲得了回歸人間實現(xiàn)夢想的路引,奠定了天作之合的神性基礎(chǔ)。此其二。通過死,杜麗娘凍住了自己的年齡,用三年時間等待柳夢梅成長為優(yōu)秀的學(xué)者,進(jìn)京趕考路過南安,并拾起她留下的春容,接勵成就愛情夢想。此其三。在死而復(fù)活的過程中,前夢得以在人間逐漸證實。柳夢梅的出現(xiàn)和相認(rèn),石道姑的無私成全,母親的相認(rèn),皇帝的驗明正身,父親的接納,死去活來的真愛說服了所有人,杜麗娘的愛情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此其四。因此,杜麗娘之死是必須的,也是浪漫的。這場死去活來的至情至愛不但洗禮了杜柳當(dāng)事人,而且洗禮了每一個懷揣愛情夢想的性情中人。這些性情中人既有戲中成全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各種人,也有觀看了杜麗娘還魂過程的所有讀者和觀眾。情之美,于此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