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底部挖洞穴,最薄處僅12米?全球最難造水電站,中國建成了

一直以來,中國的基建工程,最擅長的就是創(chuàng)造奇跡,無論是橋梁,輸電網絡,還是高鐵,水壩,就沒有中國基建人創(chuàng)造不出來的奇跡,而除了三峽大壩這樣全球最大的水壩之外,中國基建人還在峽谷底部挖掘洞穴,建設水電站,這個洞穴內部距離江水,最薄處僅有12米,全球最難造的水電站,中國建成了。

這座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水電站名為烏東德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上游,是作為梯級開發(fā)水力資源的總體規(guī)劃當中的一部分建設的,由于河流上游落差明顯,流速較快,河面較窄,在上游開發(fā)利用水電資源的經濟效益更好,同時,建設水電站,還能起到一定的防洪防沙的作用。
得益于金沙江上游的湍急水流,烏東德水電站總投資僅僅967億元,就實現(xiàn)了102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但是,建設這一水電站時,遇到的困難就超乎想象,光是前期籌備工作,就花了三年時間,而正式施工的工期則長達八年,克服了落石,陡坡等一系列困難,在1800米深的峽谷當中建設了一座水電站。

由于大壩下方土質松軟,為防止塌陷,烏東德水電站下方澆筑了55-77米厚的覆蓋層,而混凝土防滲墻的厚度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95米,堪稱世界之最,而發(fā)電機組,泄洪洞和導流洞,都被設計在一個地下洞穴之內,這個獨一無二的洞穴,成為了烏東德水電站最大的技術亮點,洞內最薄處,距離頭頂上的江水僅有12米。
該洞穴長330米,款32.5米,高89.8米,面積相當于三個標準足球場,在開挖時遇到的困難之大,一般人難以想象,尤其是某些支撐巖柱在先期施工時不能開挖,必須待洞室開挖完成,支柱建設完畢之后再將其拆除,讓洞室連接起來,這進一步復雜化了人工洞室的空間組成,直到采用精細化定點爆破和快速支護施工的全新技術之后,工程進度才大大加快。

烏東德水電站建成之后,光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一點,就足以值回前期的全部投資,一個三峽就足夠發(fā)出小半個中國使用的電量,而烏東德水電站的發(fā)電能力,已經達到了三峽的一半,更不必說帶來的蓄洪等防災減災的潛在效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