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維基百科】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系。“本我”(完全潛意識,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xiàn)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1]。

本我
本我(拉丁語:id[2],德語:Es[3])是在無意識形態(tài)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它的能量是來自“最大的儲水池”(the great reservoir)。只有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人格[4]。它是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如饑餓、生氣、性欲(英語:libido)[5]等;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fā)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6]而不關心社會的規(guī)則,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欲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或不愉快[7]。它不能忍受任何挫折,就像一個被溺愛的小孩子,想要甚么就要甚么[8]:88。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xiàn)最突出的時候。本我沒有對錯判斷力[9],也有想自我破壞的欲望[10]。
意涵:僅注意人類生物需要的滿足,透過社會化的過程,把人類的“本我”加以限制馴服。
自我
心理學上的自我(拉丁語:Ego,[11]?德語:Ich[12])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自我用現(xiàn)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13]。由此,個體學會區(qū)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huán)境中進行調節(jié),如延遲享樂[14]。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zhí)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復雜,并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上學。
意涵:個人的生物欲望和社會規(guī)范之間相互協(xié)調折衷,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
超我
超我(英語:super-ego[15],德語:über-Ich[16])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想要完美[17],屬于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guī)范的符號同化,由于對客體的沖突,超我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18],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19],維持個體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而令自我左右為難。超我的形成發(fā)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20],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于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意涵:因應社會文化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期待,形成“超我”的動力。
本我、自我、超我的關系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xié)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jié)[21]。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御機制,并稱為心理防衛(wèi)機制或自我防衛(wèi)機制。防御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
生理學研究
本我對應了人腦中央部位,自我對應了前額葉皮質, 超我對應了眶額葉皮層[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