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你,為何因不孝而被唾棄
“孝”是一個小命題,成百上千個“孝”,構成一個完整的自己——這之中的“百”和“千”,是匯成家族血脈、匯成長江黃河的千萬要素。
在這個世上每位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依照與“投影”的互動方式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你為老人家端洗腳水不是義務,而是一種自我滿足。你的舉動影響不到對方,對方也是自作主張地用自己的思維詮釋這個“討好”行為。
我相信人自幼除了天賦之外是“無”的,在伴隨身旁醉最久的家人們懷中貪婪地拼湊著自己。這個襁褓可以是布滿荊棘的,可以是天鵝絨制的,甚至可以是空氣一般的,他們只是一種“互動形式”而已,最后在我們自由地用樂高拼出泰姬陵,成就自己。
假如一個人給一塊,我對這個碎片象征的“投影”施于“孝”,結果會是如何呢?那便是對自己的尊重、回饋和感恩。這是一種對同一行為的不同釋義,父愛、母愛、孝敬、存恩都只是一種跟投影的互動,父愛母愛對孩子的饋贈就是一種“自愛”形式的傳承,孩子盡孝尊長便是驗證這份“自愛”傳承的體現。
誰不愛自己的家人呢,大多數人在別人念叨自己家人不是的時候都會挺身而出成為“保護者”,這是因為“他們”就是你啊。
有求生欲又被賦予“極具攻擊性”的人被罵了被責怪了就會動口上手,向往死亡又被賦予“犧牲”的人自然會往死里愛一個人。你可以是一個為愛而舔的人,亦可是為愛而忽視的人,你的家人也想必是因為愛而用等價的行為呵護你的;你可以是一個為被羞辱而殺生的人,亦可是為了羞辱而殺生的人,你的家人也想必是虛榮而以“輕視生命”為信條和你相處的。
“接受”即是“孝”的開始。在你能肯定當下和過去的自己的時候,自我改變的旅程就開始了。接受自己、愛護自己,然后愛護自己的家人、身邊的人,最后,便是你的愛人。
善待自己的投影,回收回來,請不要再去斥責“他們”,去原諒自己定義下的“罪孽”,最后你便不再需要身負“不敬”的自我譴責,不需要自殘,不需要自負,不需要自卑,不需要自欺。
愿看到這篇專欄的每個擁有殘缺過去的“孩子”
最后都能在人生中途再遇自己理想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