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再叫我“老外”!79歲加拿大女作家,為何堅守中國31年?
她將半生奉獻給了中國,成為外國人在中國的一個傳奇。
她出生在加拿大,48歲來到中國。
從踏上這片土地開始,她便深深地迷戀上了這里。
她走遍大江南北,用畫筆、文字和鏡頭記錄所見所聞,把中國介紹給全世界,在中外報紙雜志發(fā)表數(shù)千篇關(guān)于中國的文章。
她說:“我已游歷完了中國大陸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1997年,我曾經(jīng)翹望香港回歸;1999年,我又去了澳門。而現(xiàn)在,我就等著臺灣和大陸統(tǒng)一后去臺灣了?!?/p>
她的書中沒有豪言壯語,但反映的是中國的民生百態(tài),以局外人的獨特視角,描繪了一幅當代中國的“清明上河圖”。

●?李莎·卡爾杜齊
她叫李莎·卡爾杜齊。
教書30余載,著書90余部,發(fā)表文章4千余篇,辦個人畫展20余場,僅文學作品就獲得過70多個國際獎項。
獻血百余次,若不是血站發(fā)現(xiàn)她早已超過規(guī)定年齡加以拒絕,她還會繼續(xù)。
資助14名貧困學童和6名藏族女孩上了大學,與她們結(jié)成母女或祖孫關(guān)系。
她的人生,充滿著令人動容的傳奇色彩。

李莎·卡爾杜齊(Lisa Carducci),1943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爾市。
自幼聰明機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蒙特利爾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精通法語、意大利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畢業(yè)后成為一名法語教授。
工作之余,她喜愛旅行,畫畫,寫作。
有一次,她創(chuàng)作了一部小說《戀愛季節(jié)》,書中描寫了4次生命輪回,其中一次發(fā)生在中國。
她想,為什么不趁著這個機會,到真正的中國看一看呢?
說走就走,她收拾行囊,立刻起程。

正值80年代,中國剛剛打開國門,中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接觸并碰撞:
中國人含蓄委婉,西方人直截了當;
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西方人更愿追求自由和個性;
中國人熱情好客,勸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則順遂個人意愿,不督促不強求……
種種“文化震撼”,讓李莎對中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在中國住了3個月,之后返回加拿大,但她的心,似乎已留在了那個遙遠的東方國度。
“燦爛的中國文化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認識和了解中國是我的一大心愿?!?/p>
她開始嘗試將自己的求職簡歷發(fā)送給中國的用人單位,希望能得到一個在中國工作的機會。
但因距離太過遙遠,加之不太懂中文,那些信箋往往石沉大海。
一次次的失敗,讓李莎在微末的希望中,越來越心灰意冷。
可她從未放棄,一邊工作,一邊努力學習中文。
終于,兩年后,1991年6月,她收到了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任教邀請函。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懷著滿心的激動,李莎奔赴心心念念的中國,來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了一名法語和意大利語教師。
可能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這次到來,竟與中國結(jié)下了一段長達30多年的深厚情緣。

為了學好中文,李莎在各種場合練習中國話,堅持用中文與人交流。
她認為,只有用中文溝通,才能加深對中國的認知和情感。
一開始,她常常因說錯話而鬧出誤會。
那天,她去糧店買大米,對糧店的店員說:“我要買米飯!”掏出飯票給店員看。
店員帶著她走到門外,指著馬路對面的飯館跟她說:“米飯在那兒!”
她連忙解釋:“不不,是沒做熟的……”
店員忍不住笑了,她自己也笑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說錯話很尷尬,但我不會,別人笑,我就跟著他們一起笑?!?/p>

直爽開朗的性格,讓李莎快速適應著中國的生活,交到了許多中國朋友,與同事的相處也十分融洽。
生日的時候,李莎特意邀請了幾位熟悉的學生和同事,到家中小聚。
打開門,卻嚇了她一大跳:她看到十幾個人在門外等候,齊刷刷地祝她生日快樂,還有人擔心家里沒地方坐,自己帶了凳子。
李莎打心底里高興,同時也很不理解。
“我當時真的不明白,我明明沒有邀請他們,他們?yōu)槭裁匆獊砟??而且,他們還全都來早了,我甚至沒有換好衣服……”

后來她才知道,在中國,身邊的人都會分享別人生日的喜悅,而在知道熟人尤其是老師、長輩生日后,不來祝賀是不禮貌的。
這也讓李莎明白,中國人的很多禮節(jié)在書本中是學不到的,一定要親身經(jīng)歷和體會,才能真正讀懂中國文化的有趣和精妙之處。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工作兩年后,李莎轉(zhuǎn)到中央電視臺,擔任中央電視臺改稿員、編輯員和配音員,之后,又受聘于中國外文出版局,獨自承擔《中國與非洲》和《北京周報》兩刊的法文改稿與翻譯工作。
她每個月需要改、編、翻譯十多萬字的稿子,工作繁重,但她樂此不疲。
這些對外介紹中國的欄目,讓她對中國有了更豐富和深入的了解,透過文字,她覺得自己仿佛徜徉在廣袤的中國大地,見識著形形色色的中國人、中國事,她融入其中,成了億萬中國人中的一員。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可以說,是1991年來到中國以后度過的。我熱愛中國,我永遠也不會習慣‘老外’這個稱呼?!?/p>
有一次,她冒雨鉆進一輛出租車,司機問她:“你是外國人?”
她朝司機轉(zhuǎn)過身,以中國人的方式,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我?”
司機得出結(jié)論:“啊,你是新疆人!”
那一刻,她為自己被當成中國人而高興不已,她覺得自己終于完全摒棄了“老外”的身份,全身心地融入到了中國人的點點滴滴中。

李莎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熱愛,不僅僅表現(xiàn)在主動學習和主動融入中國文化中。
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國的代言,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道窗口。
多年來,她的足跡幾乎踏遍了中國各省,采訪過成百上千的人們,在10多個國家的報紙雜志,累計發(fā)表數(shù)千篇關(guān)于中國的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這個東方古國濃厚熾烈的感情。

她的文章內(nèi)容五花八門,涉及社會道德、城市建設、子女教育、動物保護、退休勞保等諸多話題,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著中國的民生百態(tài)。
“許多國家的人對中國都缺乏了解,當我回加拿大或去別的國家時,他們會問我一些很‘天真’的問題。比如說當他們看到照片中一個中國人躺在樹下,會覺得中國人怎么都窮得無家可歸?這時我會告訴他們:在中國,午睡是人們的生活習慣,躺在樹蔭下是很自然的生活樂趣?!?/p>
曾有一些在華的外國人認為,如果他們有資格獲得在華永久居民身份,就應該給他們提供住房、醫(yī)療保險、交通等福利。
針對這種觀點,李莎的解釋顯得毫不客氣:“中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沒有人強迫誰來這里工作,如果我們來到這里,那是因為我們想來。”

●?李莎在2015年“BLCU中外漢學家翻譯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發(fā)言
她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和視角,在這類爭議性的話題上,充當了很好的義務政策講解員的角色。
雖然是外國人,李莎對中國的了解,卻似乎比很多中國人還要精透。
她走南闖北,周游全中國,還曾4次前往新疆采訪,10多次到內(nèi)蒙古了解當?shù)仫L土人情,與當?shù)厝送酝 ?/p>

●?李莎記錄在新疆的點滴生活:新疆太好了
在她看來,中國地大物博,有很多值得欣賞和深入了解的民俗風光。
然而如今,她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人放假時,會選擇到國外度假,這讓她很是惋惜。
“我覺得中國人更應該多了解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中國似乎有很多年輕人看好國外,我便寫文章,試圖讓他們明白,外國并不是天堂。在那些標榜‘重視人權(quán)’的國度,卻有無家可歸的老人和少年露宿街頭。那些夢想去國外天堂的中國人,為什么不去珍視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并繼續(xù)致力于本國的發(fā)展呢?”
言語中的懇切和真摯,皆源自那份對中國的深沉熱愛,和對中國人民的殷殷期盼。

●?李莎在蒙特利爾書展講述中國
工作之外,李莎會經(jīng)常參加公益活動。
她自發(fā)組織身邊人,為青海貧困地區(qū)捐獻食品、藥品、衣物,通過自己的力量資助青海、云南、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孩子完成中學、大學甚至研究生的學業(yè)。
2001年,國家為了表彰李莎所做的貢獻,向她頒發(f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
2005年,李莎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成為首批獲得北京市永久居留權(quán)的外籍專家。

●?李莎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2015年,李莎榮獲中國政府頒發(fā)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對此,李莎倍感欣慰:“正是由于中國政府覺得我做的工作是有必要的,是搭建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梁,所以才頒發(fā)這些獎項給我。我覺得自己曾經(jīng)做的工作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李莎始終致力于此。
美國《時代》周刊一篇題為《中國眼中的世界》的文章指出,“改變自身在其他國家眼中的形象,將是中國成為世界大國過程中需要面對的議題?!?/p>
是的,在當今這個幾乎被西方媒體控制了國際輿論導向的時代,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顯得重要且艱難。
而李莎,一直走在這一領(lǐng)域的前沿。

她將半生奉獻給了中國,成為外國人在中國的一個傳奇。
這段傳奇或許不曾轟轟烈烈,但她已竭盡所能,努力將中國故事,講到最好。
這樣的人生,足夠色彩繽紛,也足夠令人感動。
雖擁有外國人的樣貌,卻不乏一顆真摯的中國心,熱愛著這片土地,愛護著這片土地上需要幫助的人民。
她是永遠的中國同胞!文/牧龍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