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體格鍛煉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結合日常生活進行鍛煉
(1)穿著。在日常生活中衣著要適宜,宜穿著棉質布料服裝,以保證皮膚的正常排泄;款式應稍寬大、輕便,同時避免件數過多,使衣服里外空氣流通,皮膚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而得到鍛煉。
(2)睡眠。提倡開窗睡眠。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使小兒得到充足的氧氣,能促使其盡快人睡,并且睡眠深沉;睡眠時,小兒因呼吸到寒冷而新鮮的空氣,使呼吸道得到刺激,增強了呼吸道的抵抗力;同時,空氣的流通減少了室內空氣的污染,從而降低了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率。
(3)沐浴。洗澡時,除了水溫和體溫之間的差異,還有水流對機體的刺激,以及對皮膚的撫觸和按摩,都能使小兒得到鍛煉,不僅能促進小兒體格生長,還可使其心情愉悅。保持生長發(fā)育良好,增強機體抵抗力。夏季時每天洗澡1~2次,冬春季至少2~3天一次。
(4)活動
1)戶外活動。戶外的新鮮空氣可使小兒精神舒暢,呼吸變慢變深,呼吸功能增強。同時,戶外運動可以增強小兒食欲,促進其體格生長。戶外活動時接受日光照射,還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及增強骨骼的鈣化
2)體操。嬰兒保健操可以促進小兒基本動作的發(fā)展,分為嬰兒被動操(2~6月)和嬰兒主被動操(7~12月);幼兒體操可以促進小兒動作的靈敏性、協調性,分為竹竿操(1~2歲)和幼兒模仿操(1.5~2.5歲)
2.利用自然條件進行鍛煉
(1)日光。曬太陽時要注意使皮膚直接接觸陽光,如果沒有條件去戶外,在室內打開窗戶也可以。曬太陽的時間每天大約1~2h,夏季在上午9時之前,下午4時以后為宜,以散射光、反射光為好,避免直射。因此,應盡量選擇在樹陰下進行,避免太陽直射頭部,并注意保護眼睛。冬季選擇在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為宜。
(2)空氣。空氣鍛煉主要是利用冷空氣與皮膚表面、呼吸道黏膜之間的溫度差,使呼吸道得到刺激,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采取室內外活動交替,冬春季也要保證一定的戶外活動,以得到新鮮、含氧充分的空氣,并接受冷空氣的刺激。戶外活動時間應逐漸加長,大約每天2h,分上、下午兩次。夏季盡量安排在陰涼地方,如樹陰下進行,冬天天氣過于寒冷時可在室內開窗進行。
(3)水。水的鍛煉主要是利用水溫和皮膚表面的溫度差進行,以增強對外界冷、熱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皮膚的抵抗能力。
1)可采用冷水洗臉、洗手的方法,一般先從夏季開始,逐漸到春秋季堅持下去,并養(yǎng)成習慣。冬季天氣過于寒冷時,可用溫水,洗后立即用毛巾擦干。
2)冷水摩擦是利用水進行鍛煉中刺激最溫和的一種。經過1~2周的干擦期,逐漸過渡到濕擦期,每次摩擦時間為1min左右,濕擦后用干毛巾擦干皮膚。濕擦適用于1歲以上的小兒,水溫由開始的 35℃左右逐漸降低,保持在 25℃上下。
3)嬉水、游泳是利用水進行鍛煉的好方法,除了水溫、水壓的刺激,孩子全身的肌肉、骨骼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可促進體格的生長。生后幾天的孩子就可以進行游泳鍛煉了,水溫掌握在35℃左右,時間由1~2min逐漸延長到30min左右。涉水嬉水時,水深在20~25 cm,而嬉水游泳時,水深以平小兒腰部為宜。
想要了解更多知識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