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研—外建理論】古西亞


催眠的古西亞之旅
Ancient Near East

地理環(huán)境
?美索不達米亞
?(希臘語:?Μεσοποταμ?α,?Mésopotami?。?/span>
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
為兩河之間的土地
兩河指
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Euphrates & Tigris)

社會背景
兩河下游
公元前4000年
蘇美爾人最早在兩河下游建立起許多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19世紀初
古巴比倫王國統(tǒng)一了兩河下游
公元前16世紀初
古巴比倫王國滅亡
兩河下游先后淪為埃及和上游亞旭帝國的附庸
公元前7世紀~6世紀
迦勒底人征服亞述
建立了統(tǒng)一的新巴比倫王國
是兩河下游文化最燦爛的時期
后被波斯帝國滅亡
兩河上游
公元前8世紀
亞述王國建立起版圖包括兩河流域、敘利亞和埃及的
軍事專制亞述帝國
公園前7世紀
被新巴比倫滅亡
伊朗高原
公元前6世紀中葉
建立起波斯帝國
向西擴張,征服了整個西亞和埃及
向東擴張,到了中亞和印度河流域
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強大帝國
歷史分期
蘇美爾人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4000千年)
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9世紀初~16世紀初)
亞述帝國
(公元前8世紀~前7世紀)
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
波斯帝國
(公元前6世紀中葉)
1
蘇美爾人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4000千年)
地理?
兩河中下游是沖積平原
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
人們用粘土和蘆葦造房屋、亂石墊基礎
技術
?
公元前四千紀初
大量使用土坯砌墻
在重要建筑的土坯墻上砌凸起體,作為墻垣
同古埃及早期的陵墓墻垣很像
可能有過相互影響
公元前四千紀末
1、有了拱券技術
但因缺乏燃料,磚的產(chǎn)量不大,所以沒有發(fā)展
只用于倉庫、墳墓和水溝
宮殿、住宅和廟宇只在門洞上發(fā)券
2、發(fā)展了飾面技術—陶釘
當?shù)囟啾┯辏瑸楸Wo土坯墻免受侵蝕
在一些重要建筑的重要部位
趁土坯還是超軟的時候碶入約12cm長的陶釘
以增強砌體的強度
陶釘密密挨在一起,圖上紅、白、黑三種顏色組圖案

公元前三千紀
1、發(fā)展了飾面技術—瀝青
當?shù)厥a(chǎn)石油,多用瀝青保護墻面
比陶釘便于施工,更能防潮,于是陶釘被淘汰了
為了防護瀝青免受太陽暴曬
又在其外面貼上各種石片和貝殼
構成斑斕的裝飾圖案
2、飾面技術—浮雕
土坯墻下部最易損壞,用磚或石板貼面做墻裙
在墻裙上作橫幅的浮雕
是這一地區(qū)古代建筑的特色
3、發(fā)明了飾面技術—琉璃磚
防水性能好、色澤美麗,無需完全依靠自然
因而成了當?shù)刈钪匾娘椕娌牧?/span>
并傳到了上游的伊朗高原
ps:這種裝飾手法體現(xiàn)了兩河下游居民在
植被稀少、一片灰黃的自然環(huán)境中對色彩的熱烈愛好
這個傳統(tǒng)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
社會
皇帝們雖然也被神化
但宗教基本上是原始拜物教?
這里沒有發(fā)展古埃及那種神秘、威壓人的建筑形制和藝術風格
當?shù)鼐用癯绨萏祗w
東部山區(qū)的居民崇拜山岳
建筑發(fā)展
?
?山岳臺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和對集中式高聳構圖的紀念性認識的加深
最終形成了“山岳臺”的宗教建筑
1、兩河下游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
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中
高聳的塔格外使人感到莊嚴和神圣
2、同時也能成為聚落的標志,引導荒漠中的旅人
3、人們在高臺上最接近日月星辰
可以祈禱和天體溝通
公元前三千紀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或幾個山岳臺、天體臺

??烏爾月神臺
一、作用
觀測星象的廟塔
階梯形金字塔式宗教建筑
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或許有淵源
二、設計手法
1、生土夯筑,外面貼一層磚
砌著薄薄的突出體
2、有三條大坡道登上第一層
一條垂直于正面,兩條貼著正面
3、色彩鮮艷
第一層—黑色—象征冥界
第二層—紅色—象征人間
第三層—青色—象征天空
第四層—白色—象征明月,為月神廟
4、尺度
第一層的基地面積65m×45m,高9.75m
第二層的基地面積37m×23m,高2.5m
以上殘毀,據(jù)后算約21m
住宅
1、兩河中下游是沖積平原
人們用粘土和蘆葦造房屋
有些用亂石墊基礎
2、住宅是內(nèi)院式的
房間從四面以長邊對著院子
主要臥室朝北
因為當?shù)叵募究釤岫緶睾?/span>
有一間或幾間浴室
用磚鋪地,設下水道

宮殿
1、公元前三千紀的
基什的宮殿(Kish)&瑪爾的宮殿(Mar)
已經(jīng)是相當復雜的建筑群
直到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城的宮殿和廟宇也是這樣
2、宮殿通常有串聯(lián)的或并聯(lián)的三個院子
一是行政部分
二是居住部分
三是服役部分
有些宮殿還有一個神堂的院子
平面布局沒有完整的構思
但是漸漸追求對稱和整齊
并突出大殿和圣堂
3、大門的形制
公元前三千紀起,宮殿大門的形制是:
一對上面有雉堞的方形碉樓夾著拱門
拱門門道兩側有埋伏士兵的龕

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9世紀初~16世紀初)
地理?
位于兩河下游

社會
?
古巴比倫王國統(tǒng)一兩河流域
營建起規(guī)模宏大的首都—古巴比倫城
成為這一地區(qū)的商業(yè)和文化中心
國王漢謨拉比頒布《漢謨拉比法典》
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
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3
亞述帝國
(公元前8世紀~前7世紀)
地理?
發(fā)源于兩河上游

社會?
公元前8世紀,亞述統(tǒng)一了西亞,征服了埃及
到處掠奪財富和奴隸
同時大大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
隨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
依靠宗教的力量神化皇帝
到處興建都城,打造宮室和廟宇
有的山岳臺高達60m
建筑發(fā)展?
除了當?shù)氐氖ㄖ酝?/p>
還大量汲取兩河下游和埃及的經(jīng)驗
薩艮二世王宮

??薩艮二世王宮

??人首翼牛像
一、選址
王宮在都城夏魯金的西北角的衛(wèi)城
在18m高的大半由人工砌筑的土臺上
宮殿占地17h㎡
前半部在城內(nèi)、后半部在城外
二、作用
既要防御外來敵人
也要防御城內(nèi)百姓
三、格局
1、進入宮殿
入口處步行臺階
邊上寬闊的坡道供車馬山下
2、形制與空間
非單一縱深布局
多向入口、多向軸線
空間關系復雜
3、廟宇和山岳臺
反應皇權和神權的合流
四、設計手法
1、入口
宮殿正面一對碉樓
門洞和碉樓處的石板墻裙上,一對人首翼牛像
2、城墻
城墻高而厚
碉堡和各種防御性門
3、裝飾
宮墻貼滿彩色琉璃面磚
上有雉堞,下游石板面磚
石板墻裙是重點裝飾部位,多浮雕
4、技術處理
平臺下面砌有拱券溝渠
4
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
地理?
兩河流域

社會
新巴比倫王國征服亞述帝國
是兩河下游文化最燦爛的時期
國王:尼布甲尼撒
建筑發(fā)展
新巴比倫城


??新巴比倫城
一、選址
跨幼發(fā)拉底河兩岸
二、格局
1、城市主軸
西偏北的城市主軸與幼發(fā)拉底河平行
2、路網(wǎng)
城外:護城河
城內(nèi):道路相互垂直
3、防御
筑有兩重城墻
三、主要建筑構成
1、尼布甲尼撒王宮
飾面構圖—整面墻為一幅畫

2、山岳臺
3、馬都克神廟
4、伊什達城門
飾面構圖—大墻面上均勻排列一種動物像

5、郊外園區(qū)
6、塞彌勒斯空中花園
四、技術處理
木構架+磚供上抹泥
五、藝術手法
琉璃磚的應用
巴比倫建筑的主要特色
常用于宮殿建筑
影響以后的伊斯蘭清真建筑
大面積深藍色底子,白色、金黃色浮雕
輪廓分明,裝飾性強
5
波斯帝國
(公元前6世紀中葉)
地理?
橫跨歐亞非的強大帝國
氣候炎熱
伊朗高原盛產(chǎn)彩色花崗巖

社會?
1、波斯人信奉拜火教
露天祭祀,沒有廟宇
建筑才華便集中到宮殿
2、皇帝輕宗教而重財富
波斯王大流士
強烈世俗氣息的建筑形制
宮殿非常奢侈
炫耀財富而沒有宗教氣息
3、兼收并蓄所征服地區(qū)的各種文化
形成明快、華麗、豐富、雄奇的風格
建筑發(fā)展?
帕塞波利斯宮



??帕塞玻里斯宮
一、選址
跨建筑群依山建于一大平臺上
二、布局
布局整齊但無軸線關系
1、入口
壯觀的石砌大臺階
鄰近兩側刻浮雕,前有門樓
2、中央
接待廳(朝覲殿)
百柱殿
3、南面
宮殿和內(nèi)宮,周圍是綠化和涼亭
三、材料
1、伊朗高原盛產(chǎn)硬質(zhì)彩色花崗巖
加上氣候炎熱
建筑多為石梁柱結構,外有敞廊
2、墻體為土坯疊砌
表面貼有黑白色大理石和琉璃面磚
四、裝飾
宮殿內(nèi)外裝飾極為華麗
雕刻與色彩遍布整個建筑物
古西亞建筑一般特征?
Summary
(1)主體內(nèi)容
波斯帝國之前
廟宇和世俗建筑并重
波斯帝國之后
世俗建筑(如宮殿)為主體,風格奢華
(2)建筑分區(qū)
建筑功能分區(qū)明確,重視院落
(3) 空間序列
無明顯總線軸線空間
平面布局相對自由
(4) 建筑結構
主要的建筑材料為土構
重要建筑設置石柱
(5) 高臺建筑
重要建筑(如宮殿)都設高臺
墻體厚重如城,增加防御性
(6)建筑裝飾
以土作為基本原料的裝飾手法
創(chuàng)造了用來保護和裝飾墻面的面磚和彩色琉璃磚
以瀝青、陶釘和石板面磚相結合
對后來拜占庭建筑和伊斯蘭建筑影響很大
—古西亞重點—
烏爾月神臺
薩艮二世王宮
新巴比倫城(伊什達城門)
帕塞波利斯宮
-END-
如何找到“宇宙建筑事務所”
微博、喜馬拉雅、網(wǎng)易云音樂、微信公眾號 搜索“宇宙建筑事務所”
Space Architecture Studio 文藝負心漢的宇宙廢話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