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門有希手中的《精神現(xiàn)象學》(1)
初一學生,水平有限,希望各位包涵。(因為長門有希手里的書是精神現(xiàn)象學,所以我在標簽里引流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吧?) 當我們直接的把某個知識當作我們的對象時,我們的認識活動只能是領會式把握。因此這整個對象就會全部展現(xiàn)出來。但是感性確定性是蛇皮,是腦殘,他看見一個個別的對象時只能知道這個東西存在著,而存在者就成為這個個別事物的真理而被認識。意識是我,對象是存在者,這里的關系是先有了確定性才有了認識活動,意識要先知道自己是這一個存在者,才有認識可言。 ???但是黑格爾指明,一個現(xiàn)實的感性確定性是這個純粹存在的例子。一塊鹽和一塊糖,鹽是咸的,糖是白的,而這兩個現(xiàn)實的個別事物的共相是純粹存在,換言之鹽和糖都是純粹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為什么一塊糖是作為糖而不是作為別的什么東西呢?我憑什么作為這一個我,對象作為這一個對象?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共相,是什么讓我們之間產(chǎn)生差異?我們不能直接的說,因為糖是糖,因為后一個符號是不帶有意義的,我們同樣可以說鹽是糖。如果我們反思這個現(xiàn)象,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對象需要中介來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殊。一個對象之所以是糖,是因為意識認識到,他是糖。意識認識這一個對象,而后才能獲得自己的確定性,即這一個我是正在認識這個對象的我,而對象也是如此,這一個對象是作為被這一個我認識的對象。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關系實際上是被顛倒了,原先是先有確定性才有認識活動,而在現(xiàn)實的感性是先有認識活動才有的確定性。 ??黑格爾說,現(xiàn)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本質和例子之間存在差別,即事物的共相與現(xiàn)實的事物的差別,直接性與中介活動之間存在差別,即本質的與非本質的差別,然而感性確定性卻可以容忍二者共存。在感性確定性中,一方被設定為本質的另一方被設定為非本質的。本質的即純粹存在,非本質的即現(xiàn)實的感性存在?,F(xiàn)實的感性存在歸根到底是純粹存在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是意識關于這個純粹存在的知識。 ??因此我們應該去觀察,這個純粹存在是否就是現(xiàn)實的感性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因為現(xiàn)實的感性歸根到底是關于他的知識。 ??因此我們應該對感性確定性本身提問:“這一個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意義是考察現(xiàn)實的感性的確定性的來源,然而這個確定性會失效,會變質,這一個的確定性被毀滅了,也就是不再作為“被‘這一個’意識認識的‘這一個’對象”。 ??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毀滅了,有些東西保留了。使對象作為這一個對象的確定性被毀滅了,當一個事物的確定性被保留后,確定性恰恰被毀滅了,換言之任何現(xiàn)實的事物都是否定的東西,他會否定自己,排除自己,從而確定自己。因此保留下來的東西不是一個直接的東西,而是一個經(jīng)過中介活動的東西。他之所以保留下來,是因為他和這些確定性沒有關系,他是這個現(xiàn)實事物去掉確定性之后剩下來的單純的A,而不是作為被設定的A。這些被設定的A是這個單純的A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所以他既可以是這個,也可以是那個,就此而言這個單純的A就是現(xiàn)實的感性的本質,先剛稱其為普遍者,賀麟稱其為共相,這個東西是一個現(xiàn)實事物去掉特殊性后剩下的普遍性,但是他卻與純粹存在不同,因為純粹存在是通過直接的領會把握超認識地確定,而普遍者則是現(xiàn)實的中介的確定。 ???純粹存在原本是一個事關本質的東西,然而在現(xiàn)實的感性中, 純粹存在被當作了普遍者實現(xiàn)的材料。而真理恰恰存在于關于純粹存在的知識之內。感性確定性依賴的對象是我的對象,也就是作為被這一個我認識的對象。感性確定性有著實在性,因為他的真理存在于現(xiàn)實的感性。 ???如果我們將一個個別對象言說出來,實際上我們在說一個共相。比如說,這個是香蕉,這個是蘋果,實際上是這一個=蘋果,這一個=香蕉,在這種過程中凸顯出來的是作為本質的“這一個”,而不是這個本質附帶的東西。 ??如果我堅持我心中所想的“這一個”,這一個就會保存下來。這時我與對象的確定性就會確定下來,我是認識蘋果的我,蘋果是被我認識的蘋果。但當這個放置著蘋果的空間變成了放置著香蕉的空間后,空間沒有變化,空間附帶的東西變成的香蕉。蘋果和香蕉,都是我的認識把握所把握到的,但是一個對象不能既是蘋果也是香蕉,因為在這里的推演中,他們的本質是不同的。于是,必然會有一個認識被揚棄。在源源不斷的對象之流中,這個空間所附帶的東西被揚棄了無數(shù)次,不管是蘋果還是香蕉,他們的命運都是被后來者揚棄。在揚棄了所有附帶的東西之后,個別對象就成為普遍者。當我們說一個普遍者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在說“所有個別對象的本質”,由此,我們從個別對象導向普遍者,又從普遍者導向個別對象。個別性經(jīng)過普遍性放射到多樣性,意識認識所有個別對象,意識自己就是認識著所有個別對象的意識,于是意識自己就變成了普遍者。 ???個別的感性對象不是真理,因為他注定被揚棄。但是這個個別的感性存在經(jīng)過運動后作為了所有的個別存在,這個所有的個別存在就會被設為真理。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對象之間的對立都會被抹掉。因為一個蘋果的這里可以讓渡到一個香蕉的這里,在之前的情況下這兩個東西都會被揚棄,但是在這里他們卻可以進行互相讓渡。因為在之前的情況下,蘋果和香蕉都是特殊性,他們之間會相互排斥,而現(xiàn)在的蘋果和香蕉是普遍者放射出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進行互相讓渡。只有感性確定性的整體才能表現(xiàn)為一種直接性,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認識到不同的感性存在之間的直接關聯(lián)。我和對象的每一個表現(xiàn)形式都不再區(qū)分哪一個表現(xiàn)形式更能作為本質,因為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他們具有的那個共相。?? ???我與對象的直接性要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才能實現(xiàn),才能達到這一個對象與這一個我。如果我在后來聽說了之前的對象、那么這個關聯(lián)與后來的我毫無關系,因為我已經(jīng)失去了與那個對象的直接性,我無法與對象建立“我是認識對象的我”這樣的關聯(lián)。指明活動就是這樣一種運動,他建立在與直觀活動的差別上。當我們要指明一個對象,我們必須先直觀到這個對象,直觀是比他更具有優(yōu)先級的東西,建筑師在建房子之前會先構筑起房子的樣子,然后才能去實現(xiàn)房子,丈夫必須要看到桌上的香蕉才能對他的妻子說“桌上有香蕉”。 ???因此,當我們指明一個對象的時候,這個對象實際上會馬上轉變成一個曾經(jīng)存在的東西,但是曾經(jīng)存在的東西不是一個真實的對象,他也就不再是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感性而存在。 ???黑格爾為我們展示了以下的運動:首先,我指明一個個別對象,然后這個個別對象的現(xiàn)實性會馬上被揚棄,因此否定了“個別對象是存在著的東西”。然后,我們指明“個別對象是曾經(jīng)存在的東西”。但是這個說法也會馬上被揚棄,因為個別對象雖然被設定為曾經(jīng)存在的東西,但是個別對象不是曾經(jīng)存在的東西。因此這第二個說法也會被揚棄。第二個說法是對第一個說法的否定,對第二個說法的否定就回到了第一個說法,即“個別對象是存在著的東西”。 ??然而,雖然這個折返的說法和第一個說法雖然都是承認了個別對象的存在,但二者又有著區(qū)分。第一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當他承認了個別對象的存在之后個別對象就會被揚棄,而第二個說法也承認個別對象,但是他卻能夠在指明活動中保持不變。于是這個運動就完成了,我們獲得了關于個別對象的真相:個別對象能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同中保持住自己,也就是說個別對象本身就包含了在不同的時空中的自己,換言之,個別對象自身包含了一種普遍意義。 ???個別對象自身就是一個普遍者。普遍者并不是所有個別對象的共相,個別對象也不是普遍者的例子,而是個別對象本身。正是如此,普遍者就是個別對象自己,每一個個別對象都是一個普遍者,而這些特殊的普遍性所包含的他們的例子就是個別對象本身,個別對象正是通過他們自身的普遍性與其他個別對象形成差異,個別對象正是因為他的普遍性才能展開他的個別性。 ???原先的情況是,個別對象的內在本質是普遍者,個別對象是普遍者的一個例子,而現(xiàn)在,個別對象本身就是普遍者,他不區(qū)分什么是共相,什么是表現(xiàn)形式,而這個普遍者包含的東西成為了個別對象本身,而這使個別對象之間區(qū)別開。 ????當我們說“這一天”的時候,這一天作為一個普遍者包含著他應該包含著的東西,這一天是痛苦的一天,這一天是自由的一天,而關于這個普遍者的一切都由個別對象自身來決定。我對于這一天的認識,也就變成了“這一天對于我是什么樣的”。我成為了體驗著這一天的我,而我在這一天的喜悅抑或悲傷,就是這一天本身。請熱忱地擁抱你的生活,如果你真的想做些什么,就請從你的現(xiàn)實生活開始實現(xiàn)自由,要創(chuàng)造人民的幸福,只能靠我們自己。 ???感性確定性就是這樣一段過程,他可以在某些時候體會到個別對象的普遍性,但愚蠢的他會一再遺忘這個過程,從而回到一開始的“純粹存在”,在這之后又不斷的重復這個過程。但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感性確定性的一切,我們沒有必要繼續(xù)停留在這個混沌的思想階段,我們要接納真理,我們要真誠的接納普遍者,我們要將自己的所有投身于真理中。當我們如此做時,我們就不再是感性確定性了。
(長門有??蓯勰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