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江紅來談我的歷史觀
唐朝中期開始,地方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已經(jīng)威脅到中央集權統(tǒng)治了。到后來五代時期的地方勢力郭威直接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后來趙匡胤也學了他的老板郭威,也直接黃袍加身成了北宋的開國皇帝,說白了他不就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嗎?北宋老趙家對武將那是發(fā)自內心的不信任,所以,重文抑武就成了北宋的基本國策,只要地方勢力一強大,就必然威脅到皇權。 有人說岳飛在政治上的幼稚,看不懂上意。從大頭兵做到擁有全國3/4兵力的軍事統(tǒng)帥,他可能幼稚嗎?所以岳飛的死就是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軍閥削藩的政治結構安排,秦檜僅僅是個劊子手,皇權才是幕后真兇,這是宋朝黃袍加身開國的一個政治死結。 岳飛的盡忠報國刺字是源于宋代實行募兵制,這和漢唐明清實行的征兵制不同,其實就是雇傭軍。為了加強對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為兵”,并非岳母所刺。 歷史哪有真相,歷史學家也不是找出真相,還原真相是偵探的事,歷史學者只是對歷史事件按照當時的環(huán)境給出最合理的解釋而已。 對岳飛的民族英雄爭議,所謂中華民族一詞是在晚清立憲派代表梁啟超們首先提出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fā)展,在現(xiàn)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整體代稱。不管是抗金和反抗蒙古侵略的岳飛、文天祥,還是后來抗擊日寇的張自忠,他們都是民族英雄。 岳飛所代表的“盡忠報國”的家國情懷,早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魂魄,也是當代中國人民所追求的精神圖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權社會,我們最多就是臣民,連做公民的資格都沒有。什么大帝,千古一帝, 這歸根結底是一種對強權的迷戀。 翻開中國通史,歷史的黑暗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輕描淡寫的一筆,可能就是古人波瀾壯闊的一生。人中龍鳳且舉步維艱,我等魚目豈又能一路順遂。這是關于中國通史很火的一段話。 中國歷史書,上面所記載的基本上也是帝王將相高官顯爵的事跡,至少在官修史料中很少看到百姓的事情。 切斷任何歷史的橫斷面,都是默默活著默默死去的普通人,他們像暗能量一樣,雖然看不見他們的容貌,也聽不見他們的聲音,卻充滿了人類整個歷史時空,但沒有在乎他們生命中的迷惑與苦難。但帝王將相則不同,既是千百年之后他們仍然活在書本里影視里,人們會為他們的功成名就興高采烈,也會為他們的壯志未酬而扼腕嘆息。 在帝王時代,民是什么?民就是帝王的財產(chǎn)工具人,既是愛民如子的帝王,這種愛其實和牧民愛牛羊并沒有本質不同,他們之所以愛民,是因為民可以耕作生產(chǎn)為其供養(yǎng),可以上戰(zhàn)殺伐為其開疆擴土實現(xiàn)他們征服的野心??鬃铀f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這個道理。民在法理上就君主的財產(chǎn)。而作為工具人的老百姓,他們的命運由不得他們自己做主,而只能為君王的意志所裹挾。古代君主所進行的征戰(zhàn)殺伐開疆擴土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除了徒增苦難并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xiàn)代的普通人降生到現(xiàn)代社會是極其幸運的,因為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運行規(guī)則在短短的一兩百年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在現(xiàn)代意義的國家是人民主權,傳統(tǒng)的帝王將相已經(jīng)被消滅,現(xiàn)代國家的管理者法理上是職業(yè)經(jīng)理人,而股東是全體公民。所以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所應該崇拜和贊美的是那些把人類從野蠻時代拯救出來的人,是那些為人類社會文明進程做出重大貢獻與犧牲的人,而不是什么君王大帝。 文明進程不可阻擋,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這是一個公民的時代,其實歷史上那些皇權專制思想都是被現(xiàn)代文明掃近垃圾堆的東西,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賦予了人們不再向任何人下跪的權利。 就那“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廣為流傳,為帝王歌功頌德,你死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