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黃子韜怒斥惡評?貌似大快人心,實則是“狼來了”!
一整天都被黃子韜給刷屏了,原因是黃子韜在直播帶貨時遭遇了惡評,于是當場發(fā)飆怒斥惡評者。對于黃子韜的這一舉動,不少人都選擇了力挺,甚至表示大快人心。

看來一下那段視頻,黃子韜特意提到了自己為河南捐款500萬的事情,應該是想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為人。
從“戲子”到偶像
黃子韜的為人如何,暫且不做評價,個人倒是想探討一下另一件事。在舊社會,藝人被稱之為“戲子”,有沒有人想過這是為什么呢?

肯定有人會說了,這是對藝人的一種貶低。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地貶低,總是要有一個理由的,那么這個理由又是什么呢?
如果讓我來說的話,其實這個理由很簡單,而且在現(xiàn)實層面上還非常有道理。在人類的需求中,物質(zhì)需求是基礎(chǔ),說白了就是吃飽穿暖。舊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很多人常常處于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不參與生產(chǎn)吃、穿的藝人自然要低人一等了。借用趙本山在1997年春晚小品《紅高粱模特隊》中的臺詞,吃喝都沒有了,你還臭美啥?

不過時勢造英雄,隨著生產(chǎn)力的飛速提升,人們逐漸開始追求人類需求中的上層建筑——精神需求了。在不愁吃穿的前提下,便有了閑情逸致去追追劇、刷刷綜藝節(jié)目,此時藝人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了。從遭人鄙視的“戲子”一躍成為了萬人敬仰的偶像,可有一點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藝人仍舊不參與生產(chǎn)物質(zhì)生活的必需品。

話糙理不糙,老百姓常說拿多少錢干多少活兒。藝人們拿著遠超國民平均所得的報酬,不能只是演演戲、唱唱歌這么簡單,還要回饋社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繁榮盛世。沒有當下的繁榮盛世,藝人仍然是舊社會的“戲子”,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
回饋社會沒什么可夸耀的
回饋社會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發(fā)揮偶像的作用,向大眾輸出具有正能量的價值觀。其二盡己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包括捐款、捐物等等。
可現(xiàn)實往往是啪啪打臉,細數(shù)近些年娛樂圈的劣跡藝人可謂是層出不窮。不要說輸出正能量了,連遵紀守法都做不到,道德標準還不及普通人。從社會責任來說,捐款、捐物本應是藝人的分內(nèi)之事,可如今卻成了藝人賺取口碑、樹立人設(shè)的手段了。

此時再回過頭來想一想黃子韜給河南捐款500萬的事情,真的沒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因為除了捐款、捐物,黃子韜還有別的方式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嗎?如果對社會沒有貢獻,又憑什么享受著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呢?

當然了,黃子韜也可以選擇一毛不拔,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去逼捐。但既然捐了,也不要覺著自己很偉大、很了不起,捐款、捐物只是匹配了其作為藝人應有的社會責任。
狼來了
至于惡評指責黃子韜“割韭菜”,并非完全是毫無根據(jù)的無的放矢,起碼也是個“狼來了”。很多人小時候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兒,總是撒謊說“狼來了”。一開始大人們會信以為真,紛紛前來救援,被騙過幾次之后便不再來了。于是等到狼真的來了,任憑小孩兒如何哭喊,也不會有人相信他了。

客觀而言,黃子韜作為一位頂級流量,是否有拿得出手的影視作品或者音樂作品呢?顯而易見是沒有的,既然如此的話,黃子韜又是怎么成功上位的呢?

可以這么說,幾乎所有愛豆不可避免會利用粉絲的氪金、集資來提升自己的商業(yè)價值,而商業(yè)價值正是成為頂級流量的基礎(chǔ)。黃子韜自然也不例外,要知道誘導粉絲氪金、集資本身就是一種“割韭菜”的行為,將來一定會被明令禁止的?;蛟S黃子韜這次直播帶貨的確沒有“割韭菜”,但不可否認黃子韜這些年來一直在“割韭菜”,偶爾有一次不割也不會有人相信了。
結(jié)語
外界形容娛樂圈,有一句話頗為流行,那便是“貴圈太亂”。由此可見在大眾眼中,娛樂圈的形象實在是不咋地,言重一些就是藏污納垢之地。對于黃子韜來說,要想堵住悠悠眾口,只有一個辦法。站出來呼吁其粉絲不要再氪金、集資,終止與后援會等誘導粉絲氪金、集資組織的合作關(guān)系,試問黃子韜能夠做到嗎?

做不到的話,那么就要學會接受惡評。不管怎么樣,“韭菜”一直都在割,總不能許割不許說。說句大實話,各方一直在苦口婆心的呼吁不要誘導粉絲氪金、集資,可又有多少藝人聽進去了呢?只要相關(guān)的規(guī)定一天沒有出臺,就要多撈一天的錢,如此一來大眾豈能不惡評呢?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