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碩考研知識點 | 金匯兌本位制下的國際貨幣體系
金匯兌本位是一種必須有雙邊或多邊的國際安排才能成立的國際貨幣體系。
1.背景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曾短暫存在過的金匯兌本位,最初與少數(shù)國家事實還存在著本國銀行券可兌換為金塊的金塊本位制相聯(lián)系。
2.特點
(1)各國貨幣依然維持金平價(gold parity),即規(guī)定有含金量。但它只是一種不完全的金平價,本幣不能自由兌換成黃金,而是通過兌換外匯間接與黃金聯(lián)系;
(2)匯率實際上是一種釘住匯率制度,即與某一特定強國的貨幣掛鉤;
(3)一國政府當(dāng)局或中央銀行除持有黃金儲備外,還持有大量外匯——與之掛鉤的強國貨幣,以保證本幣可以通過兌換為外匯來保持穩(wěn)定。
不久,一些強國又放棄金塊本位,于是通過與強國貨幣掛鉤間接兌換為金塊也不復(fù)存在了。雖然不能間接兌換為任何形態(tài)的金,但大多數(shù)國家并不能放棄與強國貨幣掛鉤的做法;不掛鉤,對外的外匯收支則無法進行。比如1935年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改革”就是與美元、英鎊——這時的英鎊、美元都不能兌換黃金了——形成固定比價,并通過無限制買賣英鎊、美元以保持法幣的幣值穩(wěn)定。對于這一階段的貨幣制度,人們大多仍沿用金匯兌本位的叫法。
金匯兌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可以說是國際貨幣體系突破黃金約束的開端。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