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生活智慧》:壹、學(xué)天篇:02、孝弟為行仁之本 | 曾仕強(qiáng)
學(xué)天第一
孝弟為仁之本
?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hào)犯上③者,鮮④(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⑤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⑧?”
主旨
人與人間相處的道理,叫做仁。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礎(chǔ)。
注釋
①“有子”名若,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②“孝”指善事父母,“弟”,同悌(tì),指尊敬兄長。
③“犯上”意即冒犯長輩或上位的人。
④“鮮”是少的意思。
⑤“作亂”即不守規(guī)矩,做出沒有道理的事情。
⑥“務(wù)本”就是“專心致力于根本”。
⑦“道”指的是“仁道”,也就是人與人相處的道理。
⑧“與”同“歟”,是語尾助詞。
今譯
有子說:“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會去冒犯長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會去冒犯長上,竟然喜好作亂,那更是不會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產(chǎn)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實(shí)在十分明顯。”
引述
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在一個“孝”字。我們不習(xí)慣使用單名詞,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個字,變成復(fù)名詞。因此出現(xiàn)孝心、孝道、孝經(jīng)等名詞。有人加上“順”字,成為“孝順”,引起很多爭論。到底要不要順?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順,顯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順,同樣是不孝。只有順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當(dāng)?shù)男㈨槨?/p>
一個人能夠合理地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大概就不會對不起上司。歷來主張“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便是由此推論出來的道理。
對得起上司的部屬,有資格稱為君子。根本的修養(yǎng),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礎(chǔ)。這樣看起來,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
但是,真正的道,必須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過與不及,都屬于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順從和過分地敬重,務(wù)求以合理為度。
自我要求
(一)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現(xiàn),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長上,那是常見的現(xiàn)象。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現(xiàn)代仍然如此。
(二)合理順從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夠頂撞,更不應(yīng)該反過來教訓(xùn)父母,也不可以盲目順從。
(三)對兄長要尊敬,同樣以合理為度。過與不及,都不是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兄長對弟妹,也要有合理的愛護(hù)。
建議
在家中,從自己做起,把孝道發(fā)揚(yáng)光大。以孝道傳家,對人類的貢獻(xiàn)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