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疆域變遷史:大唐威武霸氣,元朝傲視全球,大清也不簡單
秦初疆域集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戰(zhàn)國開拓之大成。公元前213年,即秦統(tǒng)一后的第六年,蒙恬發(fā)兵30萬略取今河套,并連接秦、趙、燕三國長城。次年,50萬秦軍南越五嶺,統(tǒng)一了今廣東、廣西兩省。至秦崩以前,秦朝疆域東北至今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西北部,北達蒙古高原,西達甘肅東部、四川、云南一帶,南至大海,奠定了華夏最基礎(chǔ)的版圖。

漢初疆域不如秦初,至武帝繼位后開始布局。北方,漢軍擊敗匈奴,重新控制河套;西北,河西走廊第一次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南部,漢軍平閩越、南越、登海南島;西南,漢疆已達高黎貢山一帶;東北,設(shè)置樂浪四郡,疆界至今韓國首爾以北。前60年,西漢設(shè)西域都護,其西疆到達今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以及費爾干納盆地(今烏茲別克斯坦)。東漢時,疆域略有縮減。西晉時,西疆縮至敦煌一帶,其他未有太大變化。

永嘉之亂至隋朝建國以前,當時的中國正陷入群雄割據(jù)時代。此一時期,許多少數(shù)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并建立了政權(quán)。截至北魏分裂,華夏疆域大體博波動在秦時疆域。

隋初,突厥分裂東西兩部,文帝趁機開拓北疆,重新取得河套。608年,隋煬帝擊潰吐谷渾,將疆域再次推進至西域,囊括了今新疆東部和青海省大部。西南,隋疆推進至今貴州安順東部。南部,隋朝重新控制海南島。北部,契丹、奚等少數(shù)民族逐漸做大,隋朝開鑿大運河對其進行軍事威懾。簡而言之,隋朝版圖少于漢時,僅能等之西晉,雖再次控制河套以及蒙古高原東南部,但遼東、西域西部和云貴高原大部已失去。

唐朝集數(shù)百年民族融合之大成,武力臻之極盛。至唐高宗李治時期,不僅再次囊括除云貴西南部之外的秦漢舊疆,其東北亦推進至今庫頁島并囊括朝鮮半島大部;北方,其疆域推進至貝加爾湖以及葉尼塞河;西方,其疆域已推進至中亞河中地區(qū)并直達今阿富汗地區(qū)。其后唐朝陷入內(nèi)亂,至唐玄宗時再次中興,但疆域已然萎縮至漢時(白線)。安史之亂,吐蕃截斷西域,其兵鋒頻繁波及關(guān)中長安。此后直到元朝,中原王朝再未有效控制西域。

北宋時期,其疆域大約相當于秦崩之前,但卻失去了北部幽云十六州。此后,西夏崛起,北宋疆域再次萎縮。金朝崛起滅遼,北宋亦被金人攻滅。不久,趙構(gòu)建立南宋,僅能憑借淮水以及秦嶺一線與金朝僵持(圖中白線),直至滅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不僅囊括了蒙古諸部、西遼、金朝、南宋、吐蕃、大理等割據(jù)勢力,其北疆也越過貝加爾湖直達北冰洋。

明朝建立后,疆域遠不如元朝,僅能控制原南宋、大理、西夏和金朝的大部分土地,對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以及青藏高原的吐蕃諸部只能采取羈縻的控制方式。同時,今新疆西部也被察合臺汗國的后裔把持,明朝邊防僅至嘉峪關(guān)。嘉峪關(guān)之外的哈密、吐魯番等國先受明朝羈縻,后旋被放棄。北部,陰山河套也被蒙古占領(lǐng),其疆域退至陜北高原。其后,基本龜縮在東起山海關(guān),西迄嘉峪關(guān)之長城防線以內(nèi)。

清朝入關(guān)后經(jīng)過115年的開拓,其疆域至乾隆時始告定型,大體包括狩獵為主的原女真區(qū),以畜牧為主的蒙古區(qū)和以農(nóng)耕為主的明朝區(qū)。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1712年,清朝和朝鮮立碑長白山天池,1727年《布連斯奇條約》簽訂。此外,清朝有效控制了今云南、新疆、西藏和臺灣地區(qū),并與尼泊爾、不丹、錫金完成劃界。于是,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南達南沙群島均為清朝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