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遺詔一式四份,有著三種文字,為何證明不了雍正沒有篡位?

說起歷史上的皇子奪嫡事件,清朝的九子奪嫡和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前者九子奪嫡代表了奪嫡至暗的一面,雖然明面上沒有發(fā)生兄弟之間自相殘殺,沒有發(fā)生流血事件,但是結局極其慘烈,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先是康熙年間大阿哥被永遠幽禁,太子二次被廢,被禁錮于咸安宮至死。
到了雍正年間,則是奪嫡余波未平,甚至是愈演愈烈,除卻勝利者雍正帝胤禛和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以外,其他奪嫡皇子或是被打壓幽禁或是被折磨至死,可謂是結局相當慘烈。
后者玄武門之變,則是赤裸裸的將奪嫡的殘酷性放到了明面上,唐太宗李世民是直接弒兄太子李建成,殺弟齊王李元吉,進而逼宮父親唐高祖李淵,事后為了斬草除根,更是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子嗣都殺死,是相當殘忍的。
可以說九子奪嫡就是奪嫡暗的一面,殘酷性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展開;而玄武門之變,則是赤裸裸的一面,直接將“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殘酷一面表現(xiàn)出來,給世人詮釋了在權力面前,親情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當然九子奪嫡的暗還遠遠不止如此,因為奪嫡勝利者老四胤禛,還有著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這無疑是使這場奪嫡結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也為其披上一層陰謀詭異的色彩,那么雍正帝胤禛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貧道來具體說說。
關于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其實現(xiàn)在已經陷入一種比較復雜的局面,那便是很多人以電視劇中的不切實際劇情來進行辟謠,來以此認為雍正帝肯定沒有篡位,是正常繼承的皇位。
關于這種不切實際的謠言,在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刻畫的比較好,在劇中雍正帝審問曾靜時,配合的謠言畫面,展現(xiàn)的是雍正帝在康熙帝病重之時,先是喂其毒酒,然后再召來在外等候的隆科多,將“傳位十四阿哥”中的“十”改為“于”,以此來篡位成功。
對此很多人開始搖身一變,成為史學家一本正經的考證,說道在清代“于”字是寫為“於”的,是繁體字,根本無法篡改。
至于其他修改謠言,更是不攻自破,因為不論改什么,康熙遺詔是一式四份,有著漢、滿、蒙三種文字,是根本不可能被修改的,所以雍正帝肯定沒有篡位。

但在歷史上,一式四份,有著三種文字的康熙遺詔,卻是證明不了雍正帝的“清白”。
因為根據《上閣內諭》和《清世宗實錄》來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之時,并沒有留下遺詔,而是先由隆科多口頭宣讀遺命,等到三天以后的十六日,康熙遺詔才被寫出來并且頒布天下,也就是說康熙遺詔并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根據隆科多口頭宣讀的內容潤色而成的。
所以康熙遺詔是證明不了雍正帝清白的,遺詔的確不能修改,但是三天時間,足以寫出無數份當權者喜歡的內容了。
真正使雍正帝有著是否篡位爭議的謎團,則是另有原因。
這個可以參考雍正帝時期修的《清圣祖實錄》,在實錄中是這樣交代康熙臨終畫面的:“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親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實錄來看,即使康熙遺詔并非康熙帝親筆所寫,但是召見了諸位皇子和大臣隆科多,這么多人見證,肯定沒問題的。

但仔細看看那段歷史,并非這么簡單,關于這個記載,很有可能就是雍正帝授意之下刻意捏造記載的。
因為關于這個記載有著一個不斷補充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中雍正帝的說法自相矛盾。
在雍正元年八月,關于繼位過程,雍正是對大臣這樣說的:“命朕纘繼統(tǒng)緒,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說明康熙帝臨終傳位給雍正帝,并非是諸位皇子和大臣見證的,所以說倉猝之間一言定大計。
到了雍正二年,雍正帝又說道:“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士假e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到了雍正四年,八爺黨被清除以后,雍正帝的說法馬上改變了,說道:“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tǒng)付朕”。
到了雍正七年,則是更加具體指出了在場聆聽康熙帝遺命的七位皇子名字,以佐證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最后這個完善說法,成為《清圣祖實錄》中的具體記載。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看看雍正這個不斷完善說法的時間段,剛開始登基,統(tǒng)治不穩(wěn)的時候,說到繼位過程,并沒有七位皇子在場的說法,按理說當時是最應該說出去的,以此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但雍正帝偏偏沒有說。
等到雍正四年開始,清除了反對派以后,則是出現(xiàn)七位皇子在場的說法,到了雍正七年,統(tǒng)治更加穩(wěn)固以后,更是有了七位皇子的具體名字。
那么為什么不在繼位之初,直接說出七位皇子在場,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呢?
畢竟當時謠言四起,認為雍正帝就是篡位,但雍正帝并沒有說。直到統(tǒng)治穩(wěn)固以后才說出,而在那個時候,諸位皇子被打壓的打壓,被收拾的收拾,被拉攏的拉攏,可以說雍正帝說什么就是什么,他們根本不敢對這個說法有什么異議,這點就值得令人深思。
到了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帝在位的乾隆六十年,在說道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時,乾隆帝并沒有引用父親雍正帝修的《清圣祖實錄》中關于七位皇子在場的記載,而是說道:“圣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
那么乾隆帝為什么沒有引用這個可以一錘定音的記載呢?

很大可能在于這個記載漏洞太大,難以自圓其說,所以乾隆帝干脆避而不談。而當時在現(xiàn)場的,應該根本沒有這七位見證者,而是只有隆科多一個人。
正因為以上雍正帝的矛盾做法,再參考康熙帝在晚年雖然對老四胤禛重用,但更是重用于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使當時人們大多生出“圣意欲傳大位于胤禵”的猜測,康熙帝不可能不知道這一輿論,如果他真的想立老四胤禛為繼承人,應該明確給老四留下親筆遺詔或者召集王公大臣當面宣布的,而不是表現(xiàn)出讓人不解的做法,使得大眾心生懷疑,使人對雍正帝的繼位合法性產生質疑,給新君雍正留下一個不利于他的局面,于是便有了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這就的確有些耐人尋味了。
當然這些疑點雖然不利于雍正帝繼位的合法性,但是也不足以證明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的,因此史學界只是有著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并非認為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了。
不過以歷史結果來看,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實施新政,在康雍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還是很不錯的。
所以即使雍正帝的繼位過程有著不少疑點,但在位期間將國家治理的蒸蒸日上,就足以了,至于是不是篡位,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
關于這點,近代清史學家孟森先生在《清史講義》中是這般評價的:“要之圣祖諸子,皆無豫教,惟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厚,好名圖治,于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yè)適落此人手,雖于繼統(tǒng)事有可疑,亦不失為唐宗之逆取順守也”??梢哉f評價很到位的,大致意思是認為康熙諸子中,也就是老四胤禛的治國能力強,對國家有大功,所以即使胤禛繼位過程有疑點,就如同唐太宗那般,雖是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奪取天下的,但遵循常理治理國家,將國家治理的是蒸蒸日上,也是不錯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