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安醫(yī)案——痰熱咳嗽


劉某,男,4歲。
【初診日期】 2003年4月9日。
【現(xiàn)病史】 患兒發(fā)熱后咳嗽,咳痰稠黏而黃,口干咽紅,舌質(zhì)紅,苔黃,指紋紫滯。
【診斷】 急性支氣管炎(中醫(yī):咳嗽)。
【辨證】 痰熱困肺。
【治法】 清熱化痰。
【方藥】?荊芥6g,紫蘇葉9g,川黃連1.5g,黃芩9g,炙麻絨12g,桔梗9g,炙旋覆花15g,橘絡(luò)15g,炙款冬花12g,炙前胡12g,炙百部12g,石膏30g,陳皮3g,姜竹茹3g,炒谷芽30g,炒麥芽30g。2劑。
二診:咳嗽痊愈。
【按語】 王靜安主任認(rèn)為,小兒咳嗽雖有外感、內(nèi)傷,寒證、熱證之分,臨床卻以外感和熱證為多,且以痰熱、濕熱證居多。本案患兒發(fā)熱病后咳嗽不止,為外感熱病后余熱未盡,肺熱化火,煉液成痰,痰濁內(nèi)阻,氣道壅遏,氣逆于上所致。處方選用炙麻絨、荊芥、紫蘇葉、旋覆花宣肺,黃連、石膏、竹茹、前胡清熱化痰,陳皮、炒二芽健脾化痰。其中,麻絨與麻黃相比,其性較為緩和,而宣肺止咳作用不減。全方有宣有降,寒溫并用,以清熱為主,佐以宣肺,對痰熱咳嗽有較好的療效。
[選自張文平,任友紅.王靜安治療小兒咳嗽經(jīng)驗.江西中醫(yī)藥,2003,34(12):5]
江育仁醫(yī)案——痰濁咳嗽
周某,男,7歲。
【主訴】 咳嗽反復(fù)發(fā)作2個月余。
,【現(xiàn)病史】 夜間為甚,咳甚則嘔吐痰涎,每因氣候驟變或飲食生冷,肥甘油膩之物而誘發(fā)或加劇。多次口服抗生素、止咳藥水,并霧化等多種治療,效果不佳。
【現(xiàn)癥】 咳嗽陣作,咳聲重濁,喉中痰鳴,咳痰不爽,偶咳出黃白黏痰,納可,大小便如常。舌質(zhì)淡紅,苔白厚膩,脈滑有力。
【檢查】 查全胸片示兩肺紋理增多、增粗。
【診斷】 急性支氣管炎(中醫(yī):咳嗽)。
【辨證】 痰濁蘊肺。
【治法】 健脾化痰止咳。
【方藥】?杏仁lOg,紫蘇子lOg,茯苓IOg,川貝母lOg,炙枇杷葉IOg,橘紅IOg,姜半夏6g,枳殼6g,桔梗6g,炙甘草4g。5劑。
二診:咳減,咳聲清爽。繼以六君子湯。
【按語】 此證乃痰濁蘊肺,肺失宣降所致,但咳嗽日久,亦現(xiàn)脾虛之象。江老先以二陳湯化痰降濁治咳嗽之標(biāo),后宗“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繼以六君子健脾化痰收功。治療由常達變,切中病機,層次井然,故每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