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鶴子x北大宿舍聊天】心理角度解析蘊含的心理學知識 集體無意識 代際傳遞

大家好,我是草莓醬,看完北大宿舍聊天x上野千鶴子想隨便聊幾句,用心理學角度去解析這場對話中包含的點。這中間可能會存在個人看法,有不妥的大家可在留言區(qū)交流。
?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從談話第一個問題,北大宿舍up主提出“不結婚緣起是因為被男性傷害過,還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這是個非常帶刻板印象的問題,隨后也提問了是否符合厭女所有論述,才是合格的愛人;上野老師是否是戀愛腦等等問題。一系列的問題是具體化,且大部分都是非黑即白的立場,上野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回應。
這里要提到我們之前講劇曾提到的概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北大宿舍女生所提到的是否結婚、是否生子,什么是女性主義,是在滿足對家庭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而上野老師顯然在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階段。
從年齡、閱歷、國籍等差距上,這兩方所思考的維度其實差距是非常大的,很明顯這是一個低緯與高緯之間的談話。
?


術與道區(qū)別
這很像術與道之間的區(qū)別,術是方法、策略、謀略,在探討生存的辦法,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如何處理親密關系,而道則是自然規(guī)律,是思想,理念。
所以從這個維度,兩者的對話其實一直都是上野老師在往下做兼容。
?

第二,到底什么才是女性主義?
北大宿舍三位up主所提問女性主義者不能夠戀愛,不能夠結婚,不生孩子就是瑕疵品,有瑕疵的女性主義,這是個非常奇怪的立場和角度。似乎標簽了女性主義者就需要活成一個斗士,拋棄世俗的欲望。這個女性主義的定義充斥著教條主義,很像一種偏見。
投射與投射性認同
當然這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北大up主將網(wǎng)友的攻擊和世俗的偏見所感受到的委屈的情緒,使用了大量的投射,放到了上野老師身上,渴望得到了一個投射性認同。
投射: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了解“說者的內(nèi)心世界”。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nèi)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wèi)方式。所謂“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態(tài)度、動機或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有一首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及莊子與惠施《臨淵羨魚》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投射性認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萊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體關系理論里,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它源于一個人的內(nèi)部關系模式(即當事人早年與重要撫養(yǎng)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內(nèi)化成為自體的一部分),并將之置于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的領域中。

集體無意識
圍繞這個話題北大宿舍up主們提了很多問題,有非常多刻板印象與非常具體的問題,這恰好也反映了整個中國社會在面臨這些問題的焦慮。
這些焦慮其實在這十多年是在不停地復制到整個社會,一代與一代人之間。需要在合適的年齡結婚生子,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拼命地卷才能夠得到機會,整個社會都在傳遞在我們與社會母親的二元關系中極致的焦慮。而在我看來,很多人在這個強大的“母親”和社會現(xiàn)實動蕩下,被磨滅了原本的斗志,這可以看成是一種變相的閹割焦慮。在疫情暴發(fā)后,被迫躺平也就成為了一種順勢而為的行為,包括無欲無求、不生育不戀愛保平安。
關于結婚生子的主題探討,也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這是銘記在中華民族血統(tǒng)流傳下的傳宗接代的觀念。原型呢,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總匯,女性生來是需要結婚生子,維系家族延續(xù)的血脈。
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中積淀著的原始意象是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一個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體無意識”領域中找到,它使人們看到或聽到人類原始意識的原始意象或遙遠回聲,并形成頓悟,產(chǎn)生美感。
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shù)同類經(jīng)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
代際傳遞
另外上野老師也提到了“虐待會代際傳遞,但毒父母的孩子不一定會變成毒父母”。
代際傳遞經(jīng)常會在家庭治療中提起,放在國內(nèi),這跟過往老一代的創(chuàng)傷也是有關。老一代經(jīng)歷的極大的生存與死亡焦慮,這種情緒傳遞給下一代,通過家族一代代傳遞,不同程度的情緒會持續(xù)地傳遞和蔓延在整個家族系統(tǒng)里面。那從北大宿舍三位女性來看,全嘻嘻提到相親、無法跟老家的人交代,這也是家族傳遞的焦慮,她內(nèi)化了家庭和社會傳遞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一定的年齡必須結婚才是一個符合別人期待的人。
?

日本女性社會問題
那我們再來看日本的女性社會問題,顯然是比我們更嚴重的。之前我有解讀《日本之恥》,但因為審查版權問題沒有上,里面是有非常具體的女性問題。日本大街小巷色情事業(yè)泛濫、女性對性侵界限不清的一個社會背景。女性自身對自己保護不足,此外日本文化本身很隱忍,“不”就是“是”,女性被從小教育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要具備忍耐的品質(zhì)。同時,在在上野老師的東京大學入學式,她也提到,“女性只要可愛就行,這暗含了絕對不會威脅到對方地位的順從意味”。她一直研究女性主義是自己的好奇心和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上野老師也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句,對女性而言,有選項很重要。
?


三、如何處理和母親的關系
這里涉及到我們之前提到過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講了很多次就不詳細講了,主要意思就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將脫離家庭,走向自己的人生。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zhì)整合為統(tǒng)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tài)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標和信仰。
上野老師和母親關系,有很明顯的二元關系和共生關系。
舉個例子,父母關系緊張,母親就會利用兒子作為工具,將孩子牢牢綁在自己身上,當孩子需要上高中大學時,這個二元關系就會經(jīng)歷極大的考驗。就像上野老師所說,她需要和母親進行一場強硬的對峙。
?

三,“你喜歡的是婚姻,而不是男人吧”
羅伯特·斯騰伯格的激情,親密,承諾的愛情三角,上野老師回應全嘻嘻四年后準備生子的那段話,就是在有激情之下,同時也要發(fā)展出親密和承諾?!敖^對不能糊弄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這讓我想起我很早時期看過的我還挺喜歡的一個作家,阿蘭德波頓《愛情筆記》中的一段文字,“人們總是先有愛的需要,然后再去愛一個特定的人”
?

最后分享一段上野老師在東京大學開學儀式上的分享。
男女同權追求的是,弱者能夠以弱者的姿態(tài)受到尊重。
在這世上,有即便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人,也有即便想努力也無法努力的人,更有因為過于努力而令身心俱損的人。
所以,請你們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個人的勝利,你們被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所塑造出來的能力,不是為了凌駕于沒有享受過同等資源的人們之上,而應該把這些能力用來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