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崩潰后,中世紀歐洲攻城戰(zhàn)真是技術洼地、菜雞互啄嗎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微漫煙葉
字數:6291,閱讀時間:約16分鐘
編者按:說起中世紀歐洲,人們第一印象無疑就是騎士與城堡,第二映像就是衰落與后退,這種印象確實有一些根據。在中世紀之前,有希臘羅馬這樣建立世界帝國的輝煌成就,在中世紀之后有近代歐洲立于世界之巔。如此一番對比下來顯然歐洲中世紀沒啥太大成就,所謂的衰落黑暗就變成了必然標簽,但是實際情況真是這樣么?筆者就從攻城這一方面來談談所謂的“黑暗中世紀”
①中世紀早期攻城
中世紀早期的攻城技術與希臘羅馬鼎盛時期對比,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精密程度上確實遠遠不如。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希臘羅馬攻城技術突飛猛進,離不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正所謂“富不一定強,但是強一定富一樣”。任何軍事技術的發(fā)展都離不開金錢的供給,不然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里就以羅馬帝國為例,據斯特拉波(Strabo 公元前58-公元21 )記載,在托勒密王朝末,“每年不到20艘船只敢于穿越阿拉伯海(紅海)到(曼德)海峽以遠海域”但在奧古斯都(公元前31-公元14)建立起羅馬世界的和平后,“每年至少有120艘船從米烏斯.赫爾穆斯(MyusHormus)出曼德海峽到達印度”。
根據出土的一份莎草紙文獻計算一艘名叫“赫馬波隆號”航行在從埃及到印度船,其貨物總值是900萬賽斯退斯,依次來進行計算的話羅馬每年從印度獲得貿易可達10億賽斯退斯其中2.5億用來上繳國庫①并且要明白這并不是羅馬商業(yè)貿易的全部,顯然發(fā)達的經濟導致羅馬帝國空前的強大,如此經濟實力之下推動著軍事器械的高速發(fā)展。

但是自進入帝國晚期之后帝國貿易開始衰落,其靠經濟推動的軍械也跟著一起衰落。據羅馬晚期史家馬賽里奴斯記載:公元四世紀中期羅馬使用的弩炮威力仍然巨大,但是以不如以往復雜精良。比如發(fā)射扳機的結構就比以往簡單,有些似乎沒有扳機。百年之后,另一位羅馬史家普羅比阿記載:拜占庭使用的弩炮不過早期的弩炮,采用簡單的張力蓄能。
總之中世紀攻城器械衰退并不是中世紀的人錯誤,而是羅馬帝國衰落導致的,并且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被羅馬稱為“蠻子”的民族,反倒是比羅馬正統繼承者拜占庭,繼承了自希臘時期一直流傳下來的扭力弩炮。
這里就以著名巴黎圍攻之戰(zhàn)為例,AD885年丹麥人(維京人)在占領蓬圖瓦茲之后出現在巴黎城下,早在維京人到來之前,巴黎人就在賽納河與城市修建了防御工事。對此維京人一開始并不打算通過武力奪取巴黎,他們派出使者向巴黎人提出條件,只要他們同意讓維京人安全的通過橋梁,他們會保證巴黎的安全。
但是對于這等只為保全一方而至其同胞與不顧的條約,巴黎人明確拒絕。維京人只能通過攻克守衛(wèi)在通往巴黎橋梁上的橋頭堡來打通通往巴黎的道路。有利于維京人的是北橋的橋頭堡并沒有完成,對此維京人對北橋頭堡展開猛攻,根據法國史料記載進攻的維京人有四萬,法國守橋頭堡的只有200人。
維京兵力顯然夸大其詞了,但是維京人確實以多打少。不過面對維京人第一天猛烈進攻,橋頭堡并沒有丟失??墒蔷S京人的猛烈進攻迫使巴黎人感到恐懼,他們連夜將橋頭堡加固到原來的計劃,頗有西方一夜城的樣子。
維京人面對巴黎人一夜之間將橋頭堡加固頗有恐懼,對此他們放棄之前攻城方式,開始使用羅馬人的攻城方式。首先用弩炮進行火力壓制,之后用攻城錐開始破壞城墻。但是防御者用“熱油”與“瀝青”傾瀉于維京人頭上,同時用威力更大的弩炮進行反擊。
其中一根弩炮像穿“羊肉串”一樣連穿七人。巴黎守軍甚至開玩笑道應該把他們放進廚房。不過實際上巴黎局勢仍然非常危險,維京人在第一次進攻失敗之后,立刻在城下方挖一條地道。
之后將其填滿易燃物隨后點燃,引起大火待到地道垮塌后,橋頭堡地基出現一個缺口。維京人乘機發(fā)動進攻,但是被對方強大火力打退。之后維京人又期望通過燒毀城門來加大進攻面積。但是產生的煙火卻被一陣大風吹回來,城門依然挺立不倒。
維京人幾輪攻擊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在巴黎城上配備的強大火力,面對這一點維京人決定暫緩攻擊。
維京人一方面收集周邊的大量糧食與畜生準備打持久戰(zhàn)。另一方面又開始建造更強攻城器械,維京人“建造了三座巨型攻城錘,每具攻城錘都擁有實木建造的頂棚,多達16個輪子,其頂棚可以容納60人來操作攻城錘??墒钱斁S京人推著攻城錘逐漸接近城墻時,卻被守軍發(fā)射的箭雨所壓倒,據說設計這些攻城錘的兩位工程師都被由巨弩射出的同一支標槍射殺。由于主力工程師陣亡,維京人將攻城錘拖到城下的時間也被耽擱了很多天”
時間來到了886年1月,此時圍攻已經進行了兩個月,雖然維京人歷經艱辛但是仍然沒有消磨掉維京人的斗志。他們又建造了大量攻城掩體,這種掩體每個都能保護4~6個人。同時派出兩支突擊小隊計劃乘陸軍攻城之時,乘船從背后攻破堡壘。
在做好準備之后攻城者為了將攻城器械推到城墻下面,首先將堡壘周圍的壕溝填平。但是守方使用了強大的火力進行回應,維京人在付出慘重代價之下,還是將壕溝填滿。隨后維京人開始推攻城器械,但是在守軍強大的火力之下各種攻城器械被砸爛。
不過就在守軍注意力被其吸引之時,維京人又將修好的攻城錘推到城下,開始不斷攻擊堡壘以此破壞城基。對此守軍使用了羅馬的一種被稱為抓鉤的技術,用他們來抓住攻城錘的前方使用無法使用。

在維京人正面進攻的同時,水上突擊隊也以失敗告終。一連串的失敗對維京人打擊很大,但是長久圍城使守方待在狹窄的地區(qū)。使得瘟疫橫行。維京人得知這一點之后,士氣大漲決定繼續(xù)進攻下去。
在一場大雨幫助之下維京人攻克了橋頭堡,另一方面雖然因為瘟疫導致守軍實力大減,但是他們希望寄托在當時的西法蘭克國王“胖子”查理身上??僧斁S京人長久的被拖延在巴黎的時候,“胖子”查理雖然集結了一支大軍,可惜缺少與維京人決戰(zhàn)的勇氣。
希望通過與維京人議和來結束戰(zhàn)爭,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西法蘭克給維京人賠償一筆700磅白銀的巨款,同時維京人可以自由的遷往勃良第。
這份協議簽署之后讓巴黎人憤怒異常,拒絕維京人從塞納河通過巴黎,維京人也很識相只能把船拉上陸地。這場圍攻戰(zhàn)雖然以不是很光榮的方式收場,但是巴黎人的勇氣將會永存,并且通過這次圍攻戰(zhàn)守軍統治帥奧多聲望大漲,最后成為西法克國王。
②中世紀中期攻城戰(zhàn)
如前面所說,進入中世紀中期,歐洲在攻城技術上依然沒有超過羅馬,這主要是還因為經濟問題導致的,根據出土錢幣就可以看出。目前,全世界現存數百萬枚(500萬~1000萬?)的希臘錢幣和數千萬枚的羅馬錢幣。
這些數字與墨洛溫王朝的約1萬枚和加洛林王朝的約3萬枚相比顯得無比巨大,更不用說東哥特人(theOstrogoths)的幾千枚和倫巴第人(theLombarols)的寥寥數百枚了。
在公元800-1130年,最大的錢幣存量發(fā)現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約70萬枚),其中僅哥特蘭島(Gotland)就有約16.6萬枚。
這些錢幣很大一部分是在美索不達米亞或更遠的東部地區(qū)鑄造的,然后因貿易從穆斯林的阿巴斯(Abbasid)帝國經歐洲北部的河流傳到哥特蘭島。由國經歐洲北部的河流傳到哥特蘭島。由于現在已知的西歐發(fā)行的錢幣大多數來自斯堪的納維亞,我們可以估計西歐中世紀存世的錢幣數量不足100萬枚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中世紀比起羅馬時期晚期仍然是有進步的。
在裝備上:晚期帝國士兵缺少盔甲,眾所周知鼎盛時期的羅馬能夠橫掃周圍國家民族,與其全軍身穿精良的鎧甲分不開關系。但是到四世紀時,根據當時歷史學家韋格勞斯記載:盡管騎兵的裝備由于仿照哥特人以及阿蘭騎兵和匈人騎兵的模式有所改進,但步兵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他們的防護裝備已全都沒有了(因為士兵懶惰導致的)。
同時留存下來的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而中世紀時期軍隊盔甲使用量有質的提升,中世紀史家阿爾伯特筆下的十字軍戰(zhàn)士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多次記載全軍都身披盔甲。
同時中世紀在某些方面也比羅馬強,首先就是馬鐙與騎槍的普及,使中世紀騎兵比羅馬鼎盛時期更強,并且在手弩上中世紀研究出“千磅弩”這樣的兵器,這是羅馬所不及的。并且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十字軍將手弩,帶到羅馬繼承人拜占庭的時候,拜占庭人竟然以為這種武器是西歐所創(chuàng)造。

無獨有偶的是中國古代螺鈿也失傳,但是被日本保留下來,導致宋朝重新傳回中國時,以為是日本創(chuàng)造的。出自《中日關系考》
顯然這些羅馬繼承者比起中世紀其他國家,其衰落程度明顯更強,反倒這是“蠻族”后裔保留了羅馬人的遺產,并且終究會在最后超過羅馬。這里就以著名的耶路撒冷之戰(zhàn)來看中世紀中期如何攻城,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就是,第一次十字軍之所以能攻下耶路撒冷。
與穆斯林內斗有很大關系,根據伊本·阿西爾記載,穆斯林在圍攻安條克時,因為懷疑基督徒所以將基督徒趕出城去,同時在十字軍進攻耶路撒冷之前,埃及人并沒有幫助其防御,反而乘機奪取了耶路撒冷。
AD1099年6月十字軍到達耶路撒冷城下,與希臘羅馬不同的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并沒有創(chuàng)立良好的后勤補給系統。所以十字軍東征只能依賴于就地補給,但是僅憑一地的補給是難以滿足10萬軍隊后勤。
所以到達耶路撒冷之后,10萬大軍僅剩4萬,其中只有2萬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并且此時正值盛夏,巴基斯坦地處干燥缺水的位置,再加上十字軍只能通過就地補給,到達耶路撒冷物資早就消耗殆盡。幸虧此時在雅法有六艘熱那亞船外加四艘英國船帶來大量補給,同時十字軍也通過對當地與附近的搶劫獲得大批物資。
就這樣十字軍暫時解決補給問題,開始建造攻城器械,7月中時十字軍共建造四十多架投石機(按照史料記載中世紀人將弩炮也叫做投石機),外加三座攻城塔,與大量攻城武器。但是十字軍獲得一個悲觀的消息,埃及人正組成的大軍要來解救耶路撒冷。

面對這一點十字軍決定速戰(zhàn)速決,而此時的耶路撒冷防御方只有1000守軍,但是耶路撒冷擁有兩道城墻,外加大量穆斯林參與防御。所以要想攻克絕非易事,同時以十字軍與羅馬鼎盛時期的弩炮相比還是相形見絀,要知道羅馬鼎盛時期每軍團都配備60座弩炮.
十字軍要想速度攻克連羅馬人都吃了苦頭才能攻克的堅城,必須要出奇制勝才行。對此十字軍一分為二,一部分由戈弗雷公爵和坦克雷公爵占據城北高地,一部分由圖盧茲的雷蒙占據西南方的錫安山上。
在城北方向,十字軍布置了三座攻城塔,促使守城方以為十字軍攻擊重點在這里,所以加強了這個地方的防護。但是戈弗雷公爵的“攻城塔實際上采用了一種秘密的改良技術:它能夠被分解為一系列可移動的部件,隨后再迅速地予以重裝。在7月13日至14日的晚間,公爵趁著夜色將這個巨型建筑向東移動了超過半英里以上,越過了大馬士革門,從而對全新的一段城墻造成了威脅”

第二天早晨當守軍發(fā)現時大吃一驚,另一方面戈弗雷公爵在完成欺敵之后,并沒有直接推進攻城塔進行攻城。而是先用投石機對城墻進行砸擊,防御方也不甘示弱“就取來了成袋的麥秸和谷殼,還有大船的繩索,將它們緊緊地捆了起來,固定在城墻和防御墻上。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輕易地緩和投石車的進攻和轟擊,完全傷害不到城墻和防御墻”
對此十字軍用火箭在微風的幫助之下,很快就這些防御措施燒毀。同時為了加快攻城速度,十字軍開始將攻城車推進到城墻下面進行破壞城墻,片刻之內就讓城墻開了一個缺口。
防御者為了阻止城墻缺口繼續(xù)擴大,開始不斷用硫磺瀝青之類的東西焚燒攻城車。一開始十字軍本來積極救火,但是忽然發(fā)現攻城車阻礙了進攻道路,雙方局勢就開始轉變,防御方開始不斷滅火,十字軍開始燒毀。
當這一切在進行之時,投石機仍然在摧毀城墻,另一方面防御者也用各種方法阻止他們破壞城墻。這時十軍終于出動了攻城塔,同時攻城車也被十字軍燒毀,將道路打開。最終城北部外城被十字軍攻克,但是城西南方情況確恰恰相反,面對對方強大的弓箭與弩炮投石車組成的火力,十字軍無法把攻城塔推到城下,最終只能在夜色下恥辱撤退。
第一天戰(zhàn)斗十字軍成果很大,打通了通往內城的道路。第二天十字軍沿著這條通道繼續(xù)進攻,為了能夠增強士氣,戈弗雷公爵親自在攻城塔頂層指揮,顯然這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要把攻城塔推到內城。對此防御方傾瀉了全部火力,阻止攻城塔繼續(xù)推進,據記載“一枚飛出的石頭,偶然間重重地擊中了站在公爵身邊的一名戰(zhàn)士。他的頭骨被砸碎,脖頸斷了,頃刻間就送了命,公爵勉強躲過了如此突然的一擊”。
最終十字軍還是將攻城塔推倒離城墻距離非常近的地方,此時的防御方的投石機已經沒有辦法繼續(xù)對攻城塔造成傷害。作為最后一搏,防御者將一根沾滿類似希臘火的木棍,從城墻上推下向著攻城塔滾去。
但是當地基督徒早就告訴十字軍如何撲滅這種火焰的辦法,防御方的最終手段也失敗了。面對推到城墻的攻城塔,防御方已經失去了作戰(zhàn)的勇氣,紛紛逃離城墻。而十字軍則乘機一舉攻克耶路撒冷。
面對自己辛苦攻下的“圣城”,十字軍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搶劫與屠殺,根據穆斯林史料記載共有7萬人被殺,基督教記載是一萬多人,現在學者根據同一時代希伯來語記載認為被殺者不超過3000人。不管咋說第一次東征以十字軍完勝告終。

③結論
自歐洲人進入文藝復興,對之前中世紀多有貶低,所以也就造成了所謂的黑暗中世紀的說法。但是我們要明白衰落并不是因為中世紀人治理不善導致的,恰恰相反中世紀人積極保留羅馬時期的各種軍事技術與文獻:
“羅馬后期的弗朗提努斯的《謀略》小冊子,在某種程度上被西歐的軍閥們視為軍事理念的《圣經》加以研讀,而韋格蒂烏斯的相關著作甚至更加深入人心。在9世紀,美茵茨的大主教拉班努斯·毛魯斯主持出版了帶注釋的韋格蒂烏斯著作《羅馬軍制論》,以增強法蘭克人的軍事素質。在接下來的400年時間里,歐洲人對韋格蒂烏斯作品的改編與翻譯書籍不斷出現,并得到了諸如阿方索十世(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王國國王,1252~1284年在位)、波諾·吉馬伯尼(1250年)以及讓·德·默恩(1284年)等人的支持和推動”
雖然中世紀限于財力問題所以終究不如羅馬,可是他們?yōu)楹笫罋W洲崛起建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是不容質疑的,所以中世紀并不是黑暗時代。
注釋
①這是僅僅是簡單推測,根“據水下發(fā)現的沉船殘骸來看,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適用于遠洋航行的大型貨船的平均載重量已達到130噸左右,雖然也有350-500噸的大型商船,但比較少見”《早期羅馬帝國對印度次大陸的商貿研究》如果按次來說貿易所獲得金錢要大量下滑,不過帝國鼎盛時期可能有更大的船只航行到印度。同時根據印度方面出土錢幣顯示“羅馬錢幣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從公元前1世紀末期前后開始流入印度次大陸。最初流入的錢幣似乎既有銀幣第納里又有金幣奧里斯(aureus)。所發(fā)現的奧古斯都(Augustus,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之后的羅馬錢幣數量急劇增加,因為1世紀的一些窖藏中通常可見數百枚到超過一千枚錢幣。然而,從1世紀末期開始,則只可見奧里斯,并且發(fā)現錢幣的總量明顯下降,這表明同時期流入印度次大陸的錢幣數量縮減,不過考慮到金幣和銀幣的相對價值,并不能就此斷定地中海世界與印度地區(qū)的貿易額在顯著下降。目前研究者還不完全清楚這種轉變發(fā)生的原因,但學者的討論多集中于尼祿(Nero,54年-68年在位)在64年的貨幣改革”《羅馬一拜占庭錢幣的流入與印度次大陸社會變遷》
參考資料
①《中世紀戰(zhàn)爭藝術史》
②《圖解世界戰(zhàn)爭戰(zhàn)法中世紀》
③《世界軍事后勤史》
④《十字軍東征:以耶路撒冷之名》
⑤《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zhàn)役》
⑥《戰(zhàn)爭的試煉血:十字軍東征史》
⑦《耶路撒冷史》
⑧《歷史大全》
⑨《地理學》
⑩《貨幣文化史》
?《技術史:地中海文明與中世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煙葉,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