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寒則悸,肝寒則痛,腎寒則冷,一個方子四味中藥,橫掃五臟之寒

萬病從寒起,治病先驅寒!中醫(yī)把外邪分為六種,但對身體傷害最大的,無疑就是寒邪了,心寒則悸,脾寒則瀉,腎寒則冷,肺寒則咳,肝寒則痛,今天賈醫(yī)生跟大家分享的這個方子呢,可以橫掃五臟之寒,這個方子就是理中湯。

理中湯出自漢代名醫(yī)張仲景之手,方中只有簡單四味藥,分別是干姜、白術、人參以及甘草。
其中干姜和甘草這兩味藥為此方中的靈魂,干姜能走中焦,可以把脾胃里面的寒氣趕走,并且還能溫補脾陽,搭配甘草,可以使干姜的溫性愈發(fā)持久;人參補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的功能;再加一味白術來健脾燥濕,避免因脾虛氣弱而導致津液運行不暢形成濕氣。
這時可能就會有人好奇了,為什么這個理中湯里面只用到了治療脾胃的藥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脾胃位居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可以將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精微之氣輸送到全身,所以此方的治療思路呢,就是從脾論治,只有先保證了后天之本,我們的身體才有對抗寒邪的資本。
那么理中湯又是如何祛除其他四臟中的寒氣呢?
我們先來說肺,肺為嬌臟,直接連通于外界,最容易感受外來邪氣的侵襲,一旦受寒,我們就會出現(xiàn)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等癥狀,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理中湯來補脾溫陽,因為肺在五行中屬金,脾屬土,脾土可以生肺金,根據(jù)“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理中湯便能派上用場了。

接著我們來說腎,腎主一身陰陽,一旦受寒,最典型的一個癥狀就是怕冷畏寒,手腳冰涼,還會出現(xiàn)夜尿頻繁、小便清長的情況,那這時我們可以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增加一味附子,也就是附子理中湯了,附子辛熱,可以補火助陽,將腎中寒邪驅趕出去。
然后我們再來說肝,肝為剛臟,經(jīng)常說肝火旺盛,肝受寒的情況比較少見,一旦出現(xiàn),就說明情況比較嚴重了,很典型的癥狀就是會出現(xiàn)刺痛感,尤其是在脅肋兩側的位置,并且肝寒還會導致四肢伸展不利,筋脈拘急,指甲和嘴唇的眼色都會發(fā)青發(fā)紫,那這時我們同樣可以參考附子理中湯,因為肝屬木,而腎屬水,水能涵木,同樣也是借鑒了“虛則補其母”的治療原則。

最后我們來說心,心主神志,一旦受寒,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受到影響,容易感到心慌、心悸,并且由于心主血脈,而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所以心寒也同樣會導致血瘀,那這時我們可以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上一味桂枝,桂枝辛溫解表,并且能溫通經(jīng)脈,可以很好的緩解因心寒而導致胸痹、心悸等癥狀。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為什么理中湯被稱為《傷寒雜病論》中的核心方了吧?中醫(yī)講“萬病不離脾胃,方方不離理中”,便是這么個道理了。
今天的內容到這里就結束了,如果你喜歡我,請不要忘了多多點贊轉發(fā),關注賈醫(yī)生,帶你了解更多有用的中醫(y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