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數學大獎擦肩而過,他卻從未后悔那個決定|時光信函
31歲,他提出“吳公式”,在國際數學界引發(fā)“拓撲地震”;33歲,他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榮獲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8歲,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58歲,他開始自學編程,以前瞻性的戰(zhàn)略眼光創(chuàng)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享譽國際的數學機械化方法。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
他從未獲得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菲爾茨獎,成果卻先后被5位“菲爾茨獎”獲得者引用;他提出的“吳方法”,對人工智能科學研究與發(fā)展做出了深遠的影響。

拓撲學被稱為“現(xiàn)代數學的女王”,也是著名的“難學”,而吳文俊僅學習拓撲一年,便將拓撲學大師惠特尼提出的“乘積公式”簡短地證明出來。
1950年,吳文俊將拓撲示性類概念由繁化簡,提出“吳示性類”“吳公式”,大大推動了拓撲學的發(fā)展。

來源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網站
1951年,在法留學的吳文俊謝絕法國高校、研究所的邀請,回國奔赴祖國的建設事業(yè)。后來,朋友們對他說,“你若晚走幾個月,也許1954年的菲爾茨獎就給你了”,而他只是笑道:“我并不在乎?!?/p>
1957年,因在拓撲學上的杰出成就,吳文俊獲得了我國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來源 | 共青團中央
20世紀70年代,年近60歲的吳文俊每天在機房待十幾個小時學習計算機語言。他提出“吳方法”(即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將中國古代數學與計算機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近代數學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原創(chuàng)的研究領域——數學機械化。
吳文俊對數學機械化給予厚望,他曾說:“體力勞動機械化,我們沒有份,就一落千丈了。挨打了,就與這有關系,現(xiàn)在腦力勞動機械化你不能錯過,錯過了這個機會就永世不得翻身,這是我一直堅決強調的?!?/strong>
正如吳文俊所見,后來數學機械化理論解決了眾多高技術領域的核心問題,大大推動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與發(fā)展。

來源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網站
1977年,吳文俊首次用手算成功驗證了他的機器證明幾何定理方法的可行性。不久,他發(fā)表了《初等幾何判定問題與機械化證明》一文,這是他在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開場作,并在附注中闡明其中的機械化思想起源于宋元時期中國數學家的創(chuàng)造。
1978年,吳文俊又撰寫 “開展機器證明研究為數學現(xiàn)代作貢獻”一文,闡述了數學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使命與任務。

1986年,國際人工智能領域最權威雜志《人工智能》曾刊出一本300多頁的“吳方法”論文專輯,里面全是“吳方法”在人工智能各領域的運用。
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吳文俊還不斷鼓勵和幫助后輩。
1988年,他親擬3頁紙的推薦信,向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的埃爾斯(Eells)教授推薦張景中前往訪學。在信中,吳文俊介紹了張景中幾何定理機器證明數值并行方法以及其他重要研究成果,成功將張景中在ICTP的訪學從2個月延長為11個月。

來源 |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
晚年的吳文俊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90歲高齡仍然在科研第一線,研究世界級難題“大整數分解”。

吳文俊在數學領域耕耘了一生,他曾說:“數學是適合笨人來做的,要下功夫,所以笨人下功夫,聰明的人老是靈機一動,這個是不合適的?!币苍S正是憑借著一腔熱血與專注,讓他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中國數學史三大領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吳文俊
(1919.5-2017.5)
數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