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考據(jù)】雷電將軍角色演示中的姿態(tài)考究

視頻下熱評言:“雷電將軍的坐法是半跏趺坐,俗稱單盤?!?后續(xù)內(nèi)容顯然是復制了百度詞條【半跏趺坐】

但熱評之言顯然與事實相差甚多,自以為略懂坐禪,前來發(fā)考據(jù)文以正視聽。
一、跏趺
趺,音:fū?!白恪敝改_,“夫”意為“外側(cè)”、“外表”?!白恪迸c“夫”聯(lián)合起來表示“足背”
跏趺:指足背置于大腿上,
結(jié)跏趺坐釋義:佛教徒坐禪法(見文末擴展閱讀),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與吉祥坐兩種: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諸禪宗多傳此坐;后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傳即如來成正覺時坐法。
吉祥坐與降魔坐:
吉祥坐分單盤與雙盤,單盤(半趺)坐,將右腳放在左腿上;雙盤(全趺、雙趺)坐,最后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先將左腳放在右腿上);結(jié)手印以右手掌置左手上。
降魔坐亦分為單盤、雙盤,腿腳放置方位相反(最后將左腳放在右腿上);結(jié)手印以左手掌置右手上。吉祥坐與降魔坐,皆有傳承;
古印度保存下來的佛像坐姿(五世紀),這二種坐姿都有,以吉祥坐為主。
二、圖示說明
全跏趺坐,亦如來坐,雙盤。瑜伽稱蓮花坐

半跏趺(單盤)右足在下為如意坐(降魔坐),反之為金剛坐(吉祥坐)

顯然,雷電將軍的坐法并不屬于“半跏趺坐”
四、與雷電將軍接近的坐姿與手印
先說結(jié)論,該坐姿是融會多種文化的產(chǎn)物,并不是現(xiàn)實中某種教派的坐姿,
與一切真實人物、事件、團體、組織均無關聯(lián)。

吐槽:如常人按此右足置于左膝下的坐法,會嚴重影響血液循環(huán)。但雷電將軍既然是懸浮空中,估計無此顧慮。
坐姿
半跏趺倚坐
左小腿放下,右小腿半跏趺坐。左腳下垂于地,右腳橫疊于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

▲半跏趺倚坐敦煌帛畫,大英博物館藏

天龍山石窟17號窟西壁五尊造像。中間主佛結(jié)跏趺坐于高蓮座上,施無畏印。兩側(cè)各有一菩薩,恭敬地站著。再往外各有一菩薩,半跏趺倚坐于高基座上。
半跏思惟倚坐
僅有一足上盤,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頰、低首側(cè)身的冥想沉思狀。
半跏思惟坐不見于印度,而流行于中國南北朝時期,其意義一是佛為菩薩時思惟眾生苦的造像:一是彌勒菩薩的思惟像。


善跏趺坐
即身體端坐于座上,兩腳自然下垂。又稱倚坐。唐以后的佛像特別是大佛像多采用這種坐式,這種佛像又稱為倚坐佛。據(jù)傳,這也是釋迦牟尼慣用的一種坐姿。

游戲坐
一腿曲盤,另一腿下垂座前,呈半跏坐。
該坐法不要求自然下垂,常見足側(cè)踏座下或蓮花臺



手印
視頻中雷電將軍的手印為雙手拇指食指相捻,均置于膝上。

說法印
也叫法輪印或釋法印,是雙手相結(jié)的手?。p手?。K男螒B(tài)是左手橫放,右手向上。用拇指捻中指或食指、無名指作環(huán)狀,并使其它手指自然舒張
源自佛陀釋迦摩尼在瓦拉納希附近斯里納塔鹿野苑初次闡述“四圣諦”。這個歷史事件也被稱作為“初轉(zhuǎn)法輪”。

施依印
在藏族藝術中,護法印也被普遍稱作(均屬于)施依印,左右兩手均可結(jié)此手?。▎问钟。?。度母的八大化身或觀音菩薩常結(jié)此手印,她們使人免遭“八難”。掌心向上朝外可以結(jié)出此手印。有時,在降伏令人恐懼之物時要掌心向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和拇指相觸形成一個圓圈也可結(jié)出施依印,此時其他三指向上直伸。
圓圈象征著施依是方法和智慧的結(jié)合,三個直伸的手指代表佛、法、僧“三寶”是所依之物。度母的各種化身都用她們的“智慧”左手結(jié)此手印,同時手握著一朵潔白蓮花的蓮莖,指尖相觸形成圓圈內(nèi)。

智慧手印
為瑜伽手印,手掌向上,大拇指與食指相加,其他三指自然伸展

瑜伽冥想時雙手常結(jié)智慧手印

蓮花坐并結(jié)智慧手印
加注:耶穌手印
引自:https://dailycold.tw/16846/耶穌的手勢/
東正教跟天主教在分離之前本是一家,東正教自然也有手勢的傳統(tǒng)。在東正教中,耶穌跟圣人是用右手來祝福,圣人的手勢其實代表的是希臘文的耶穌(Ιησο??)跟基督( Χριστ??)。所以手勢由外而內(nèi),是耶穌基督的縮寫Ι?Χ?。 根據(jù)《腓立比書》2:10「叫一切在天上的、 地上的、 和地底下的、 因耶穌的名、 無不屈膝」,所以圣人是根據(jù)耶穌的名給予祝福。

而耶穌的手勢不僅拼出Ι?Χ?,無名指跟拇指也合在一起,代表透過耶穌把人跟神連結(jié)起來。
五、結(jié)語
雷電將軍的坐姿參考了佛教坐姿中【半跏趺倚坐】、【游戲坐】,低頭沉思略有【半跏思惟倚坐】“思惟眾生苦”的意蘊。
雷電將軍手印參考了【說法印】,雙手置于膝上的表現(xiàn)。參考了瑜伽中冥想時雙手結(jié)智慧印的姿態(tài)
均做出了變形(避嫌)處理。
原神視頻、公告中多次指明【架空世界】、【本作品純屬虛構(gòu)】,還望大家理性考據(jù),切勿對號入座。

六、延伸探討
現(xiàn)今社會信息流通迅速,世界文化也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傳播融合。互相取長補短,并不拘泥于完全規(guī)范、正統(tǒng)。
例如道教中的打坐原不要求雙盤,單盤甚至散盤即可。但現(xiàn)今道士也多用雙盤。
舊時佛與比丘眾在戶外席地而坐,有衛(wèi)生安全問題,故許比丘尼(女僧人)在禪定時半跏趺坐(見下擴展閱讀)。而現(xiàn)今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大好過從前,便不需要拘泥于此。
古印度裝束多為一塊整布覆蓋全身,偏袒右肩方便活動。釋迦牟尼諸多畫像均如此。
現(xiàn)今泰國僧人服裝仍然是近似的款式。
但在中國,諸多佛像服飾也“入鄉(xiāng)隨俗” 例如龍門石窟中,諸多佛像著交領右衽服飾、寬袍大袖、腰間束帶等中國傳統(tǒng)服飾特征,甚至有披帛、半臂等極具時代特點的裝扮。

武帝元恪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而建的功德窟。其主尊袈裟敞開衣領,衣服折皺寬大密集,袖子寬松肥大,顯得安詳、靜穆。


六、擴展閱讀
結(jié)跏趺坐,意義極多,歸納言之,大概不外“五因緣”?!惰べ煹卣摗肪砣性疲骸爸T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jié)跏趺坐,乃至廣說。何因緣故結(jié)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
一由身攝斂速發(fā)輕安。如是威側(cè)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jīng)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己,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圣同稱贊故?!?/p>
換言之,即結(jié)跏趺坐,第一攝身輕安;第二能經(jīng)久不倦;第三外道皆無;第四形相端嚴;第五為佛門正坐。
摘自黃現(xiàn)璠撰《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二十六期,1941年7月23日
總結(jié):助精神內(nèi)斂,外形端莊威儀,佛教儀式禮節(jié)
菩薩、比丘尼半跏趺由來
引用自:http://www.xindeng.org/meiwen/24806.html
《四分律藏》:時比丘尼結(jié)跏趺坐。血不凈出。污腳跟指奇間。行乞食時蟲草著腳。諸居士見皆嗤笑。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應結(jié)跏趺坐。彼疑不敢半跏趺坐。佛言聽半坐。
心燈佛教文化工作室譯文:
當時,比丘尼在例假時期,結(jié)跏趺坐,有不凈的精血流出來,污染腳及腳指間,在行乞食的時候,有草也被腳上的血所沾染,蟲也被腳上的精血所沾染,居士們見到都譏笑比丘尼。比丘們把這件事告訴了佛陀,佛陀說:比丘尼不應當結(jié)跏趺坐,比丘尼們不敢半跏趺坐,佛說可以半跏趺坐。
《十誦律》:佛在舍衛(wèi)國。爾時偷蘭難陀比丘尼,中前著衣持缽行乞食。食后以尼師檀著左肩上,入安陀林中大坐一樹下,時有蛇來入女根中。是事白佛,佛言:‘從今不聽比丘尼大坐。若大坐,突吉羅。若展一腳坐,不犯。’”
心燈佛教文化工作室譯文:佛陀在舍衛(wèi)國,當時,偷蘭難陀比丘尼,在午時前整理衣服,拿著缽盂去乞食,乞食后,用坐墊放在左肩上,進入安陀樹林中在一大樹下跏趺坐。這時,有蛇進入女根中,這個事情告訴了佛陀,佛陀說:從今以后不允許比丘尼跏趺坐,如果跏趺坐,犯突吉羅。如果伸展一腳坐(半跏趺坐-單盤),不犯。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有諸比丘尼加趺坐,月水出污腳跟,人見譏呵;又有一比丘尼加趺坐,蜣螂蟲入女根中,以此致病。白佛,佛言:‘一切比丘尼皆應累趺坐,若加趺坐應互伸一腳,犯者突吉羅!’”
心燈佛教文化譯文:有眾比丘尼,跏趺坐,例假時精血流出,污染腳跟,人們見到后都譏笑比丘尼,又有一位比丘尼跏趺坐,有蜣螂蟲進入女根之中,以此導致疾病產(chǎn)生,比丘把這件事告訴了佛陀,佛陀說:一切比丘尼都應當雙腿疊加而半跏趺坐,如果跏趺坐,應當互相伸一腳,違犯的人,犯突吉羅罪。
突吉羅是屬于罪行最輕的一類。
以上三種律藏,記載的三個故事佛陀分別說了三次,一次是因為讓周圍居士譏笑而不可以跏趺坐,但是沒有說坐了犯罪過,后面兩種不僅僅讓居士譏笑,且有蟲類鉆入,傷害比丘尼身心健康,所以佛陀再一次說比丘尼不能跏趺坐,否則違犯的話就突吉羅。
輪王坐,亦稱“自在坐”,它與全跏趺坐和半跏趺坐一起稱為諸佛三種最常見的坐姿。它的姿勢為右膝曲起,左足成半趺狀或下垂于坐前,右臂直伸置于右膝上,左手自然撫于座上。由于這種坐法自在舒坦,十分放松和愜意,所以把它稱作是“自在坐”。這種自在坐早期是出現(xiàn)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龍王像上,在宋代以后成為中國菩薩造像的流行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