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十
運勁之妙
運勁之妙,在於剛柔並用,武家不知「運勁 」縱鍊一生,也是糊塗。剛、柔勁不同,但貴在能兼用、轉換,而得相濟之妙。
剛勁是外擴的張力,故外觀上,沉墜而穩(wěn);剛強、凝重、而沉著,是為「血融」所致。柔勁是極靈而敏捷的纏繞,是筋勁。故宜中正、柔和,有揚鞭策馬之飄逸,瀟灑的神態(tài)。
在運勁上,剛勁用「放」字訣,使轉如折,而以「抖」發(fā)出;柔勁用「抽」字訣,使轉用鬆,而以剛出之。
所以,用剛勁時,必須翻轉,不翻轉則滯而不活;運柔勁時,必須擰絞,不擰絞則萎而不暢。
要達到這些要求,在質上,剛勁中要含三分潛柔,因為,剛而無柔則無豪放氣勢,易流於暴躁。反之,柔勁中也應有三分純剛,柔而無剛,必然缺乏雄壯之神態(tài)。
因此,能互用剛柔,其展現(xiàn)出來,將有如饑鷹盤空、餓虎踞路,大有擇人而噬、人無所逃的主動掌控意味了。
震動
震動,即純剛之寸勁,受之者內臟如受雷電震擊,謂之「五臟開花」。
人體除表皮一層,下為肌肉內有氣血,打之即傷;內臟雖前在胸肋骨,後有脊背骨,但不甚堅固,以震勁擊之,內腑皆受而震動。
拳術所需之勁,即為震動。運行為柔,落點時,徑寸之間,剎那發(fā)勁,隨之又柔,斯謂震勁。
震動若以纏絲勁發(fā)出,則更為深入而厲害;以震勁截脈,可以打斷氣血,破壤血路,使人殘廢。
固發(fā)震勁動時,僅落點一剎那為純剛,其他過程則陰陽相濟,剛柔皆有,且此一過程須有彈性。
震勁之發(fā),如同火燒皮膚,突然等等情況下,人體之本能反應;但武家以拳術加以鍛鍊並能掌控使用,甚且,將此本能提高其純度,而善用其利害處。
例如:五十公斤之石頭打人,人即無法承受;人體多不只五十公斤,再以三角形之尖端擊人,則其破壞力使人瞬息間致命並非難事。故此驚彈勁,有如千軍萬馬擊打一點的震勁,乃武家之瑰寶,不可不知,不可不煉。
惟發(fā)震動時,若自覺有力,則承受者常覺無力;若已覺順暢,並不自認有力,則承受者即難以承受。因此,己身勁路順達而不滯留於關節(jié)肌肉處,實為必要打之發(fā)震勁之要件。
所以,練拳時不斷地柔運,柔久了,也剛發(fā)一下才好。
發(fā)震勁時,意要在敵手身上,最好能予以貫穿,如此,發(fā)出才能深入;有如射箭、眼瞄、意貫,而箭勁才能銳入靶心。
因此,震勁一發(fā),意氣入敵身之五內,而己身如驚,如戰(zhàn),形如本能之反射,如電如閃,如此,則得之矣。
骨節(jié)與發(fā)勁
氣收斂入骨,用時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自外向內節(jié)節(jié)壓進,直到集中於中宮後,再向外發(fā)去,這種發(fā)法慢一拍。
另一是,由中宮以丹田勁,直接向外發(fā)出去,這種發(fā)法快一拍,內家武學多半強調這個由內而外的發(fā)法。
但無論是那一種發(fā)法,骨節(jié)貫串之必要是一樣的,須貫串如九節(jié)鋼鞭,節(jié)節(jié)合一,有一處不合,此處即容易折毀。剛勁如此,柔運時也須貫串,否則骨節(jié)容易萎弱以致垮掉。
在未發(fā)時·脊柱為自然之弧形,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的狀態(tài),發(fā)勁之際,即挺直,發(fā)後又恢復弧形。
若勁「連發(fā)」如連珠炮般,則脊柱即是一弧一直,又再一弧一直之連射狀,這種「連打」功夫,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深入、摧打敵手,輕易可致人死命,非有深仇大恨·武家都不輕易發(fā)出,但若非有真功夫,也發(fā)不出「連打」的一波波的勁道來。
這種「連發(fā)」功夫,全賴由氣而發(fā),氣蓄得足,一發(fā)用而未盡,再續(xù)發(fā)而摧之·陽後再陽,陰後再陰,但若非五內意氣充沛,也無此「一氣連發(fā)」之能耐。腔子裡空洞無物,如槍桿子無火藥,無物可發(fā),發(fā)也無用。
力從脊發(fā)
發(fā)勁,講究「力從脊發(fā)」,這個脊,不是整個脊骨。
發(fā)勁之脊,乃胸椎自上下數第五、六、七節(jié),即武家常講「虎背」之中心,「通背」之會合處,琵琶骨之中間,前對心、肺。此處骨質最為堅強,承受力大,足以護衛(wèi)內臟;反之,腰骨則頗為脆弱。
脊發(fā)之勁,根源於腰腿足而來。足心微蹬,勁即上升,腿如彈簧,腰如轉盤,一轉軸,氣即由脊發(fā)出。所以,腿、腰二者,宜柔、虛、圓、而有彈性,發(fā)勁在於夾脊。
武術之哼、哈二勁固然由脊發(fā),暗勁之一按一攻,也是如此。
此外,在氣勁之意義上,腰轉非僅指腰椎,實為整個帶脈轉動,這一點,在腰腹相合及丹田氣發(fā)上,有深層的意涵。
起落處輕重有別
運勁為拳勢之發(fā)起及過程,落點則實發(fā)出,外形可見之發(fā)落暫可不論,一般練所謂內家拳術者,往往由起而落,皆重度、力道一般無二,無所差別,而自詡為不發(fā),此亦大有疑問。
即使是暗勁·在落點時,也應表現(xiàn)出氣血匯聚的特徵出來,大有別於起勢和運使的過程。
勁之起、運,宜柔、宜輕、宜圓、宜慢;而落點恰好相反,宜剛、宜重、宜方、宜快。
拳勢在定點時,要有剎那間凝、按之勢。此乃丹田匯聚之氣血,發(fā)而注於拳腳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必然態(tài)勢。
常見一般市井之間練太極拳者,勁路一味緩慢到底,無淵停嶽峙之落點神勢,柔弱有餘,剛健不足,是不明勁路之行勢須輕,落點須重的道理,雖自認為內家,總不免有內無外、輕重不分之譏。
總之,落點乃觀身血脈集聚一點之意,落點之筋,堅硬無比,此為寸勁,也是整勁,無論手上、身上、足上,在落點時,皆應表現(xiàn)出此一勢之精神和特點出來,練拳,最緊要是練這個。
極小亦全身為之
打拳講究「週身一家」,縱使是極小的動作,也是全身的集中表現(xiàn)。
例如纏絲,一動全身皆纏,大纏固然外形上明顯可見,小纏外觀雖或不可見,但內中自己要明白是全身皆有纏意的結果。即使是一個小纏,或劃個圓弧,也是全身皆動的顯現(xiàn),換言之,一手一足之動,是全身皆動的結果,不可只一手一足在動,而其他部位懶散。
因此·週身一家的要求,是全身練成彈簧勁,而且,是合一的一條,不是多條。
所以說,因為發(fā)出之一手或一足,是全身精神之所聚,所以即使只是一指一掌的進退顧盼,全身其他部份也須隨之融成一片,古語所謂「搏獅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指的正同一個意思。
煉剛
煉剛,是內外合一的意義,指的是氣血和筋骨皮肉合而為一。
生理上,皮保護肉,肉保護筋,筋保護骨,但皆在氣血包籠之內,好比是沙袋,由氣填充而飽滿,氣不足,沙袋即掉了。
所以,煉剛目的是使氣血和筋骨皮肉凝結、融合而為一,因此,剛勁必須血融,否則,在擊人時,那裡氣不足,那裡就容易受傷。
在程式上,要求由內到外練之,使充到皮肉乃至毛髮,這可用單式反覆練習、體驗以達成。
其次,再由外而內練之,使筋骨皮肉堅壯,這可用套路、輔助器材之操練,來達到效果。
由內而外,由外而內,是促使內外合一的煉剛的過程,兩者皆不可偏廢,目的是要使內壯外也壯,氣血筋骨皮肉混融為一,如此,才能傷人而己不傷,運用便利。
內勁
練拳第一要義:心氣相交如混沌太極,形成內勁,乃有本可用。
勁之蓄發(fā),意氣為先。意存而氣聚,氣聚而後內勁凝而不散,所以,意氣勁三者相合于丹田,而為一身之源泉。
勁之發(fā)·內動而外隨。外形上,由而腿而腰而拳指;內部則丹田發(fā)起。內外相合,以腰為主宰,運上下橫直諸勁,腰臍之間,是為丹田。
所以·用時,氣血和筋骨皮肉合為一體,有如鋼條一般;不用時,氣血活潑,如河川渠道,週而復始。若是捨氣血而偏練筋骨皮肉,容易僵滯不化。內勁,自丹田發(fā)到四肢,則意動、氣發(fā)而勁至,其快捷有如影響;若是必待收回四肢再外發(fā)·則不能意動勁生技藝即落於下乘。欲丹田內勁不散,必使氣聚;氣可聚可散,虛實剛柔才有所本。
纏 勁
拳法中,不論是太極之圈,八卦之擰,皆為筋之纏絲。
練拳雖以意念為先,但全身骨節(jié)甚多,使之約束的是筋。所以手足身軀各部,筋舒開,則骨、肉、皮十分輕鬆,意氣即容易充滿。所以,全身之筋應以纏絲法練之而成一貫之筋,也是因此而全身形成一個勁,一個整勁。
筋也有維持並領導骨節(jié)方向的作用,意由此先走,筋也才不會萎縮,大抵是,向上時大指領,常撩時中指領,上穿中指領,向裡小指領,常向下小指領。
拳術常須意守丹田,再自丹田而走兩大背筋,由此而運動手足四肢,這是常理,八卦拳之擰,主要在兩大背筋。人能運使兩大背筋,則內勁漸近通明,陰陽兩儀之理就可以有把握了。
綿裡針
以陰手柔運,著人即為硬掌(拳),這是綿裡藏針之意。在著人之際打冷戰(zhàn),若是在叫人一聲後再接著擊之,則創(chuàng)傷更重。
發(fā)勁如打冷戰(zhàn)則銳利,而擊入無不深入如寸,震之威勁。寸勁,指的是打人方寸之地·時間之寸速、速度之寸快。速度愈快,鑽入敵身愈深,勁力愈透入;慢則不入,敵手之自衛(wèi)本能將而自保。
綿中藏針的寸勁,由整個腔子,自丹田起催發(fā)出來,陰柔而運行,著人針刺,毒如蜂蜇,疾如蛇奔。這種顫勁,發(fā)勁時用不著找敵手之中心線,因為,擊在何處即摧毀何處,而且,非穴道已受不了,何況落在穴道要害?上述直入之勁,向行反方向帶時,發(fā)才勁如千斤墜,則用勁雖相同,但打擊之部位不同。若後帶之寸勁為直下時,則打擊在敵手之腦部;若斜下而發(fā)時,打擊之部份在敵手之脊骨。
因此,在技巧上,敵手若以平手、上手攻來,往往須先圈纏之再帶之向直下、或斜下,才好發(fā)勁傷之。
綜合向前、向後之綿裡藏針之發(fā)勁,則敵手無論從上運之、從下而來,皆可順逆擊之。換言之,上起下插,下坐上托,是在我如何操作而已。拳法到了後來皆是陰拳,陰最陰,發(fā)生一點屬陽,學暗、才知針勁。
勁有類別
勁之形成,因其施用之需要而大不相同,有如劍刀槍棍,各有所長,在使用者因地制宜。
略舉例說明:
一、穿勁,如刀子。
二、迴旋勁,如鉤子。
三、爆炸勁,如炸彈之八極拳中之震動即是。
四、螺旋勁,如鑽子;太極、八卦中常有。
五、彎曲勁,如梢子棍。
其他類似者尚多,但不管何種型態(tài),掌落處須有沉勁才是,不然無功。
功夫之真假,在手上之沉勁可據此而判別之。民初以來,有功夫者木之類·是平放地上,人立磚前,手距磚上數寸之距,一聲哼哈沉掌之下,磚木即碎·足功亦如是,立磚地上,以足切之,切多少是多少,餘磚立地上並不傾倒。
今人展現(xiàn)功夫並不如是。冰塊、木片架空,高高揮掌,甚至加身軀之力而擊之,往往是因上一塊冰壓下一塊,如此功夫,皆甚容易,不值一顧。
在發(fā)如刀、槍、棍中,若能以暗勁發(fā)之,或趁虛有再發(fā)出第二下,則更為屬害。
高手在沾上敵手後,順中因逆,鑽暗深入,在連黏法中施為,週身是手,寸腕之勁,中含剛,有如綿裡藏針之意。
勁力分合圖說
勁之收發(fā),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可以圖文而明之。
由意念,腰用而勁生,四肢尤勁整為有如方正之形,三尖求巧如三角形,發(fā)勁沉著鬆淨專主一方如線型,著人處為方寸之地如一點。
著人後,成敗自知,故有覺而起變、化,再運由腰間,重又再起。
如此,一發(fā)一收,合為一個循環(huán)而生生不息、圓方之用,知覺之變,乃可順展無窮,不為人所設限。
「連發(fā)」之義
連發(fā)力一氣之三催,在勁道上,連發(fā)三道勁,這必須氣合得足,才能一發(fā)不盡其氣,又再發(fā)、三發(fā)而摧毀之;但一般再發(fā)第二道已甚為困難,何況第三道?
在手不收回的前提下·勁道、方向不變,但中間略有間隙;無間隙也發(fā)不出連擊。譬如泥水混成一團,一般說來,一擊之下,泥水分散又回攏,人體的自衛(wèi)本能也是一樣。
連發(fā)之理,即是趁其未回攏者,以第二、第三道勁深入其內,令其無能抵抗自保,而得以在連發(fā)中一舉敗敵。
連發(fā)是拳到敵手身上再起變化,一切都是在敵身上作文章,週身是手,也週身是毒,挨上那裡,那裡倒楣;是為「陰拳」之義。
在連發(fā)中,若能略略「錯位」打敵處處,則創(chuàng)敵之效果更好;事實上,練家在習插沙等輔助器材時,往往早已把連發(fā)之發(fā)法融在練習中,以求練之平素,而對敵時可發(fā)揮出來。
連發(fā)時,外形雖未回轉,但意會在擊第一下後,暗中有回中宮再擊第二下,第三下亦同,比如槍彈連發(fā),再怎麼快,也需撞針來回撞擊。尤其,連發(fā)中,須一下比一下更深入,更冷酷,才不失殘敵之旨。
五行勁
五行之勁,各具特性。
水勁柔和、金勁內收、木勁外擴、土勁沉穩(wěn)、火勁急爆;而且,和生理上相呼應,因為,五行代表心肝脾肝腎五、五指、五官、五趾等,練拳和運用上,都息息相關。
例如,敵手上沖擊我,此勁如火,彼火出,五行火,火(心)必虛,在我而言,此時若擊彼心臟部位,則可一舉奏功。
若是我發(fā)火勁擊人,我自知心火之空虛,所以,另一後手自然就會護著心的部位,以防不測。
同理,若不如水勁,擊水(腎)之部份,有致命之虞,其他亦同。這是因為五行相剋·擊之不必費太多力量,即可重創(chuàng),這叫「巧打」。
五勁之中,運用上,常是一勁為主,其他四勁為輔,五行因此循環(huán)不息,在練拳中,宜善自體會明白。
發(fā)勁原理和剛柔虛實之關係
起於腳:包括足、小腿·(拉弓、蓄勁、用也!)
發(fā)於腿:大腿也。(故八卦轉圈乃大腿領小腿,小八極亦練之,使發(fā)勁有力。)
主宰於腰:包括脊骨,脊骨如陀螺之中心,不動之木柱也。
形於手指:腰發(fā)出去,氣隨之,剛柔隨之。
大腿如彈簧,小腿及足如後應牆,承受彈簧及擊發(fā)力,而與腰合而為一。
腳腿勁,腰旋轉如軸,出而為上下橫直之勁(不發(fā)即柔虛,發(fā)即剛實),形於手指。
丹田之關鍵:外界之攻擊,腦子會意。普通拳法,先攢拳作勢由外而內再發(fā),慢半拍。由丹田受意念,由內往外發(fā),快半拍。(即意到勁到也,一用即有。)
是以八極拳空握,著人才實,即依此理。八卦掌亦同,此傷人內腑。因此「握拳雖如捲餅」,但一般握法縮回才發(fā),和直接由丹田發(fā)出,快慢有別。
招式之剛柔虛實:招式中,到定式才是剛實,因發(fā)勁也!僅一剎那,勁過又虛,此外則全是蓄、柔、化也!如摟膝拗步即為一例。
煉 勁
煉勁之功夫不可缺,大抵是由多煉散手單式或加輔助器材而來。
所以,在意念指揮下,不論長、短、點、削,總要依散勢之變化而定,臨場而善用,而且,發(fā)時要有蓄勁,才能深入而重創(chuàng)對手。
這又在乎平時之鍛鍊有成,煉法上,寸勁用肩之吞吐,長勁發(fā)于脊背、脆勁用腕子;因此,皆宜依勁路之不同,而注意于肩肘腕等處,以單式或加輔助器材而煉之。
更要注意意念為先之要求,所以,煉拳尤其是煉勁之時,最忌三心兩意,所謂力分則散,心分則亂,不能專心一意,功勁亦難以有成。
丹田二爭勁
丹田之呼吸鼓盪·如太極圖之陰陽魚的形狀,形之於外,也和手上之勁相同,而且,必須一致。
手上若發(fā)沉勁,和丹田之氣開而下之氣勁是配合一齊的,反之,上沖勁亦同。
所以,丹田氣勁先合,而後旋轉而出之,其勢甚重,而產生二爭之氣勁,形之於外,在外形上,由腳而腿而而手指,才能成為完整勁。
拳法之養(yǎng)成,有由外之筋骨肉,向內而養(yǎng)丹田內勁者,如八極拳即是;也有由丹田之內勁養(yǎng)成,再擴而充之筋骨肉者,如太極、八卦即是。
但不論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最重要的是二者合一,一想,丹氣即到筋骨皮肉,功夫臻此,才是高明。
養(yǎng)成丹田內勁與與融合外形,輔助器材之鍛鍊不可少;而其混同合一'又在有意無意之間,念茲在茲而日益成熟而已。
勁之大別
關節(jié)用時節(jié)節(jié)壓迫,不用時節(jié)節(jié)放鬆(睡著時為真正地鬆),手足鬆易,而脊椎正直即為鬆。
人之勁有二:
由外向內:自指尖握拳壓迫至肩再擊出,即節(jié)節(jié)貫串,此法慢一拍。(為販夫走卒、三流拳術之法,不足為取。)
由內向外:自丹田而出,意動即到,如八卦、八極皆是,此法快一拍。(為內家要訣,切要!)
四時循環(huán)、沉墜、十字、纏繞
冬藏→春發(fā),大地回春;沉墜勁→夏長,豎為木幹、橫為枝椏;十字勁、橫豎勁→秋實,如八極圖形,纏勁。
勁之類別
貫穿勁,如刀子。
迴旋勁,如鈎子。
爆炸勁,如炸彈(震勁,不穿透,八極也)。
螺旋勁,如鑽子(太極、八卦也)。
彎曲(轉折)勁,如梢子棍。到敵身被阻,轉變擊之。
蓄暗勁,如刀鑽暗給人一下,再乘虛跟上第二下(暗勁也),如伏虎之按。沾上後,順中用逆,銳暗深入,沾連黏隨中施為若週身是手,綿裡藏針之意也??齑嘀畡帕?,極柔中含極剛。
有左必有右,稱勁也、虛實也;有前必有後,任督循環(huán)也。
八極、劈掛、八卦之勁
八極:捅勁·如拿小刀子「捅」人一下,是直向前走之勁,其勁多自身軀之陰陽旋轉出之,手足不甚轉而直出,故多是側身(陽面)轉斜入侵敵也。
劈掛:抽勁,如用鞭子抽人,自上而下。
八卦:纏勁,如彈簧一般。又如擰勁(擰毛巾),手足身均擰之不已,而以腰身為先。
滾鑽掙裹、分閉沉托及太極八勁
浮:如水漂葫蘆,優(yōu)遊。
沉:如按葫蘆入水,專一厚實且可應變。
分和閉、沉和托:二者應連為一連續(xù),或一個動作。如封似閉,先分後閉也;折枝手,二手分含沉托也。
太極中,和此同理:棚後必履、擠後必按、採後必列、肘後必靠;八門勁,其實應為四門勁而已。
陰陽手:陰重陽活相濟用,陰手下沉陽手扶,陽手上升陰手助,陰陽反覆是沉托。如單換掌等。
纏 勁
纏,緊也。纏是由鬆而緊,由輕而重,使敵落入漩渦,依吾意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再發(fā)出之。
故曰:沾(接觸)、連(同步)、黏(附著)、隨(敵欲脫而不能矣)。避敵正鋒,吃敵側背也。
意在先,沾連黏隨,後來為直覺本能,煉出功夫來也。
由輕到重,由鬆到緊。大纏、小纏、裡纏、外纏、進退,即纏即引,即進即發(fā),纏引重緊,即為鑽入而發(fā)矣。故纏亦即蓄也。、
纏絲、圓、擰
纏絲勁(陳太極)、圓(楊太極)、擰(八卦)皆為筋之纏絲;纏絲筋,珠走玉盤也!
練拳意念第一,但全身骨節(jié)甚多,貫串者,筋也。故當想像自足到手到各部,全身筋為一,筋舒開,骨、肉、皮十分鬆,則意氣充滿之矣!而此一貫之筋,即以纏絲法練之也。
筋亦維持骨節(jié)之方向,領也。筋要不萎縮,意念由此先走。向上,大指領;撩,中指領;上穿,中指領;內裹,小指領;向下,小指領。
黏 勁
一手出要有餘勁,供下式之變化用,連綿不斷,有黏意,如鞭子,圈中生圈,生生不息。
八卦亦同,從頭到尾勁不斷,自始至終每一式緩和清楚,勁柔而不斷。但和太極一式接一式又不同,和其他長拳、螳螂拳之斷勁更大為不同。要作到立定一點,雙足要有力,且穩(wěn)定,可上可下,無難色。
震勁·壹
震勁者,寸勁也。受者內臟震動,謂之五臟開花!人體除表皮一層外,肌肉內部即有氣血,打之即傷,內臟前有肋骨,後有背骨,但皆不甚堅固,以震勁擊之,內腑震動。
拳術所需之勁即震勁也,運行為柔,而在徑寸之間剎那發(fā)勁,過後又柔,斯謂震勁。震勁以纏絲發(fā)之,更為深入而厲害。
以震勁截脈,可打斷氣血,破壞血路(即經絡,為氣血之路)·使人殘廢。一呼一吸推動氣血·截之使氣血阻滯不通。
發(fā)勁之內法:提肛(會陰)、咬牙、攢拳、腰轉,擊之剛猛無比。
震勁·貳
意義:
僅落點一剎那為純剛,其餘剛柔皆有,陰陽相濟也!即·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擊中純剛,再恢復剛柔合一。此一過程,須有彈性。
但化人之純剛須用純柔,然後再剛柔合一為過程反擊之,以純剛落點。換言之,除落點外,其他均需剛柔相濟、陰陽相助。
八卦即為不斷地陰陽轉換,而為剛中柔、柔中剛。太極之纏絲也,身為先,手足次之,而中為意存丹田,神氣交合,渾成太極。
應用:
僅落點為純剛,其餘過程為柔。一剛,則將分散內勁,而不得純剛矣。發(fā)震勁,若突然火燒皮膚、遭人驚嚇、突受雷擊…等之本能反應,然武術可加以修鍊而控制使用之。
故此驚彈勁,甚要!發(fā)勁若己自覺有力,受者實覺無力;已通暢,自覺無力,而受者反而承受不了。故練拳腳步、手足要靈活,笨拙就不對了。
即內(意、氣、力)外(手足、肘膝、肩胯)均集中一點成純剛也。
練拳時不斷地柔,但柔久了,要剛發(fā)一下才好。
震勁·參
發(fā)勁(寸勁)時,意在目標,並非己身(在己則滯慢),且意念貫穿目標。
手臂曲時已到敵身,一發(fā)意氣即直入敵之五內。己身有如火燒皮時之自然反射。
震勁·肆
湧泉為根(根在腳),一蹬勁即上矣(有如彈簧,壓迫則勁生,故低姿勢為貴),但不能發(fā)出;到腰,腰脊一轉(主宰於腰,在腰部虛圓為貴,所以運柔也。),勁即出矣!
發(fā)勁全在脊背,脊,夾脊也,心口後 5、6、7節(jié)也,腰脊轉氣即發(fā)出。故小腹(丹田)不可自我壓迫,鬆而已,發(fā)之者夾脊也!
丹田氣如槍推動子彈,但一氣出、一氣下沈(後坐力也)一般,把肢體推射出去。
子彈於槍口一剎那最厲害,寸勁亦同,因只在一剎那也。
子彈從槍口放不進去,以其稍大也,故子彈經來福曲線,即纏絲也!
發(fā)勁如尖錐形,意念要有縮小,如錐之意;即落點愈尖小,收效愈大也。
寸勁:發(fā)勁如放箭(蜻蜓點水),落點一剎那也!
纏絲:過程為纏絲,用意在化敵、變化,落點亦寸勁之純剛也!即練珠走玉盤也,週身圓轉,走路之間亦為圓,故為一立體面。
震勁·伍(八極獨有)
震使敵五臟離位,比貫穿(為明勁)更厲害,到內才炸開來(暗勁)。
先輕,再重,暗震也。明勁,在無抗力時貫穿之,如子彈。暗勁,在有抗力(意)時,敵五氣合一,打之使五臟開花,創(chuàng)尤重矣!
八極多為中平勢,蓄則藏於九地之下(仁在核中),發(fā)則揚於九天之上(震發(fā)也)。意氣為主,筋骨肉煉得能承受之。
暗勁·壹
外形不可得而見,見之非暗。
外呼吸至內呼吸,極靜純後,自丹田發(fā)出為暗勁。如龍捲風,一凝即起,中靜而剛厲之至。外形欲平和,未發(fā)十分柔和乾淨,發(fā)比金石更銳利。
運時氣行走不休,週身是手也,念動即發(fā)。
暗勁·貳
剛柔無論是那一種拳,都是一樣的。
八卦、太極,走的暗勁多,但若練不出來,即軟掉矣!但如單換掌等,一上即撐,亦非常剛、硬。
八極、形意,一上即鬆,一發(fā)十分剛,走明勁多。
暗勁·參(太極練法)
續(xù)秉上意,輕之後為重,故招式在定點時要凝按(匯聚氣血之意),此凝聚由丹田為之,即暗勁也!(切要:由夾脊發(fā))。太極拳當如此練,方為真?zhèn)?
閉口勁(打沙袋、受人擊時)
打沙袋時須閉口,所以避免反震力之傷害也。故哼勁閉口,而哈勁打之,反力來哼亦閉口。受人擊時,閉口則不傷,開口則內震傷矣!
其理,如一皮袋,閉口有氣可換,可承受。開口,即扎一洞而氣洩矣!
打拳氣閉,是因氣管肺部緊張、心意緊張所致,故練拳時,牙嘴須微閉,
不可太閉合,發(fā)勁時才咬牙切齒。
沉墜勁、丹田陰陽魚
手上沉勁和下沉勁配合一致,反之上衝勁亦同。故手上沉勁和丹田之二爭勁氣要配合為一。
丹田勁氣在開合,先合再旋轉而出才重也。即,由腳、腿、腰、旋,完整勁也。
養(yǎng)成:
八極,由外筋骨肉,再內養(yǎng)成丹田勁也(由外而內)。太極,由丹田勁氣之養(yǎng)成,再推及筋骨肉(由內而外)。由內(無形)、外(有形)或反之,皆要二者合一,一想氣勁即到筋骨肉,才是厲害。此乃有意無意之間養(yǎng)之而成,輔器乃助我內外合一者也。
丹田以臍帶為中心,丹田鼓盪如陰陽魚狀。掌落須帶練沉勁,不然無功,如劈即是。
勁不過頭
勁自足起,過腰,自脊背即從肩臂出去矣。勁不由脊上頸到頭,切記!若上頭則頭易受震而傷或昏眩。故如八極之跺步時,頭微低,脊弓,再發(fā)出去,避免腦子震動也。
勁不過頭,故二手須通背連貫之。
週身是手
練拳全身要輕靈敏感,以培養(yǎng)高度聽覺力,如此敵人沾何處,何處即能「聽、知」之,且立予反擊。即週身可化敵、可攻敵,手、肘、肩…皆可自保、傷人。是故,練拳全身無一不鬆,無一不靜,所以長聽覺力,使週身是手也。
收形氣到中宮,足,五趾抓地,湧泉穴即上提。手,雙手握拳,內勁回收。頭,咬牙切齒,氣即下沉,均集中於中宮。又,收時意念先到中宮,不則無主矣!可如此即放鬆,一緊一鬆,亦練法之一,平??勺约鹤觯粦]人知也。
發(fā),自中宮而肩、肘、手;或胯、膝、足,依序而外發(fā),氣隨之行。氣到何處,何處可用以攻敵,此外圓內方之理也,外柔圓而內藏尖矛,每一部分皆致敵死命。
收,收時氣內回,但回到何處,何處亦可用以應敵。
落點堅剛
落點之筋無比堅硬,此處意、氣、血之凝聚,其他筋之部分可不論,隨之可也。故坐腕、筋硬即傷人也!
如萬流歸宗,週身血脈皆集聚一點擊打之,此為寸勁,亦為整勁,練拳即練此!
故落點處,應表現(xiàn)出此一式之精神和特點來,手上、身上、足上全有精義也。
抽如藤條或細竹子,一擊是一條,過程整個柔,落點整個剛。煉柔難。煉週身如藤條、彈簧、皮球,任意可變,一放即彈出剛矣。此種勁為最厲害之勁!上善若水之意也。
力從脊發(fā)、腰如車軸、其根在足
力由脊發(fā),非整個脊骨,是指自上數下五、六、七節(jié)也;即龍形之背中心,通臂之交合處,琵琶骨之中間也。哼哈二勁即發(fā)自此,因其前對肺、心。暗勁之一按、一攻,亦由此發(fā)也!此處護衛(wèi)腑臟,承受力最堅強。反之,腰則甚脆弱。
腰如車軸,指的是整個帶脈,非僅腰椎而已。故腿為彈簧,腰為轉盤。二者貴柔、虛、圓,而有彈性,發(fā)之在夾脊也,切記!因其如軸,一轉氣即出矣(氣如車輪)!
其根在足,足心微蹬,即上勁矣!(反之,足提,即發(fā)不出上肢之勁來)要足尖隨膝走,內、外側皆如是。
化發(fā)於膝足之間
化發(fā)勁在膝腳、肘手之間,才能運用自如也。肩、肘、手;胯、膝、足上下三關,對手即搶二、三關(肘肩、膝胯),抓腕子無用也。故搭手在肘前,不可在肘後,敵進入我肘後,我即受制也。
用發(fā)在一、二關,手肘、足膝之間,故多為寸勁、震勁。敵一來,我即知角度,或走內門、或走外門,二者皆可知也。
柔中藏剛、剛中藏柔
純剛,如棍子捅;彈簧勁,一張即回,先柔、快、輕,落點一點為剛,一落即回(剛而不翻則滯)。肺如皮球,一壓一縮再一回。
發(fā)勁過程,落點為純剛,其餘為柔中藏剛,剛中帶柔,因非純剛,故中途可聽覺,可變也。落敵身內前,仍可變,為調知覺也。
故練沙包時(或其他輔助器材),先用一分剛九分柔,再逐漸增之,用純剛則必受傷。
以我之內五行合一外發(fā),擊彼之內五行,則創(chuàng)重矣!
純剛有爆炸性,敵受之必五藏開花。發(fā)者如打雷,受者如觸電,而剎那即完矣!
太極,柔行氣,剛落點·柔而纏絲不斷。八卦,始終擰轉不斷,遇何處即何處發(fā),週身是手也。
勁力之基
根在腳,借地而生力,然而摧發(fā)、制敵之勁,卻自丹田生,寸勁、震勁在此出也。
二椿(足)一定·即是發(fā)勁也,落點如三角錐形。鳥在掌中,卸其地力即飛不去,無第一基力也。故拳術須有外力(地),然尤重內勁,內外合一,是為上乘。
勁之深銳
陰拳柔運,著人即為硬掌(拳),綿裡藏針之意也。故著人時如打冷,最好教人一驚一下後,再接著一擊,則無不重創(chuàng)。
寸勁者,打人方寸之地,時間之寸速,速度之寸快。故速度愈快,鑽入敵身內愈深,勁力愈透入,慢則不入,敵之自衛(wèi)力出現(xiàn)矣!此勁由整個腔子,自丹田起催出來也。
前為直入之勁,從反向後帶之寸勁(如千斤墜),用勁相同,打部位不同,直下,打腦子,斜下,打脊骨,若平上,拉帶發(fā)勁,則無功矣。故在技巧上,敵平上來,須圈纏帶之向下斜,才好用勁也。
和前者合一,則敵無論進上、退下,皆可擊之,而技巧更重矣!如敵人從上起,則下插之;從下出,則上托之,打陰陽兩不接也。
運勁·壹
運勁之妙要,在剛柔並用也!
柔,輕靈而敏,中正(凝勁),纏勁,故為筋勁也。
剛·沉重而穩(wěn),外擴(彈力),剛強,故為血融也。
柔·則用抽(揚鞭手,以鞭鞭馬也),使轉用鬆,而以剛出。剛·則用放,使轉如折(八極也),而以抖出之(彈勁也)。
柔,須擰絞,柔而不擰則萎。
剛,須翻轉,剛而不翻則滯。
蓄勢,如饑鷹盤空,餓虎踞路。
勁貴鬆,鬆者虛也,虛則端凝練整,勁蓄如持弓拉弦,引滿而後發(fā),發(fā)則必中。
運勁·貳
運勁,過程皆輕靈,僅落點一剎那為沉墜,如蜻蜓點水。
血融,一沉墜,氣血即融合為一體也。
故運勁:
剛勁,沉墜,再外擴,一往下沉,即有沉擴之意。有如不倒翁,又如生鐵鑄地,基石安椿,和大地吸合在一起。
柔勁,如揚鞭之飄逸,如抽巾,去為抖,回為抽,和天合而為一。此天地之通也。
輕 重
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發(fā)勁之過程輕,即柔也;落點重,即剛也,氣血聚凝一點。鬆慢圓柔,緊快方剛,一陰一陽也!
自覺重而有力,人受覺無力;自覺輕靈無力,人受反而有力。
眼隨手走才有勁,全神買注也·反之則勁萎。
開合
外形:
合,蓄勁也,氣聚一團,開,發(fā)勁也,氣散四週,非僅呼吸一事而已。
內含:
合,上往下·吸氣入丹田:下往上,五趾抓地,使湧泉穴提氣上到會陰,無使上下氣外洩。提肛,上下氣聚丹田·咬牙·自丹田向外發(fā)勁·即如爆炸般,威猛不可當。
開,發(fā)勁也。內涵外形,無一不開。
人體之開合,相對部位也。1.手後張,胸開·則背合,反之亦然。2襠開,足必合,反之亦同。餘此類推。
上述為動態(tài)。靜態(tài)時,開合,即一緊一鬆、一張一縮。
柔吸
柔勁,有吸、化、虛之性質,故柔纏乃活,非死纏。不拒如彈簧,一壓即縮蓄,而剛伏中。故吸力,吃盡對方之力,有隙即發(fā)。槍法即此,圈纏愈來愈小。
運勁如抽絲,是慢慢地抽,快,怕它斷了;綿綿不斷也。
聽息、五官和勁之因應
垂簾(觀鼻息不佳),耳聽,先到心即好,後再鬆沉下去,此乃調息也。到不覺有呼吸出入,靜也,十分自然,鍛煉時如此,才能如此。一開始練,哼哈導引,再進而求心神安靜,先心靜,形靜,而後神靜。
聽息·煉氣也,聽氣機流動,單式子煉之,此乃心神用耳聽之也·煉聽聽勁是如此(太極拳也),一般拳法槍刀劍棍也是如此。
勁用:聽,向內→耳朵→先用耳聽→鼻子內吸?即?蓄→鼻 (金 ) →耳(水);發(fā)→眼 (木) →口舌(火土)?
勁別:發(fā)勁,用眼睛;纏勁,用腰:聽勁,用耳朵;暗勁,背肩為主。
發(fā)勁符號
△,腿彎子要成三角形,肩、足、胯成三尖照,馬、弓、虛…等步,支撐之腳形成等邊三角形。
練拳:
初步,練□;方方正正,所謂呆架子也,如小八極。再者·練△;講究技巧、靈活。最後,練○:練柔和、渾圓。
用時:
發(fā)勁,用口,剛也。不發(fā),用○,化也、柔也。用以發(fā)出勁來之技巧,用△。
以上三者在在相互配合。
故打人用技巧△,入內用剛發(fā)口,人抗又用△,化人用〇·手上要〇,步法用△·故手、身、足皆有圓,非僅一肢一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