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27個戰(zhàn)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地利等戰(zhàn)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由于各國都想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會議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激烈的爭吵之中。
從1月吵到4月,誰也不肯讓步。
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都以退出和會來要挾對方。
和會一直持續(xù)了5個多月。
191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國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所有權益讓于日本,日本將德國租借地及其他政治性權利交還中國,但保留經(jīng)濟性權利。
由于日本反對,最后的條約文本只寫明德國將其讓與日本,而“于交還中國一層不提一字”。
當時,中國首席代表陸徵祥就山東問題致電北京政府:“此事我國節(jié)節(jié)退讓。最初主張注入約內(nèi),不允……改附約后,又不允;改為臨時分函聲明不能因簽字而有妨將來之提請重議云云。豈知直(至)今午時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國領土完全及前途安固,關系至巨。祥等所以始終不敢放松者,固欲使此問題留一線生機,亦免使所提他項希望條件生不祥影響。不料大會專橫至此,竟不稍顧我國家纖微體面,曷勝憤慨!弱國交涉,始爭終讓,幾成慣例。此次若再隱忍簽字,我國前途將更無外交之可言?!睂τ诎屠韬蜁P于山東問題的最后決定,即使對外態(tài)度最為溫和者,也不能不認為這是中國外交交涉的失敗。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巴黎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
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現(xiàn)北京師范大學)、法政專門學校、高等工業(yè)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學生代表發(fā)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后定出四條辦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齊集天安門示威的計劃。這四條辦法是:
(一)聯(lián)合各界一致力爭;
(二)通電巴黎專使,堅持不在合約上簽字;
(三)通電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國恥紀念舉行游行示威運動;
(四)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與北京大學、中國大學等13校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開會決議下午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和游行示威。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最先到達天安門。
他們打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外爭主權,內(nèi)除國賊”等口號,并且要求懲辦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游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數(shù)理部的匡互生第一個沖進曹宅,并帶頭火燒曹宅,引發(fā)“火燒趙家樓”事件。
隨后,軍警出面控制事態(tài),并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
天安門前金水橋南邊高懸的一副對聯(lián)引人注目: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頭。
燒掉趙家樓的學生游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洋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鎮(zhèn)壓。
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
1919年5月7日,長沙各學校學生舉行“五七”國恥紀念游行,游行隊伍被張敬堯派軍警強行解散。
1919年5月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lián)合會。
1919年5月14日,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成立。
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
1919年5月中旬,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派鄧中夏到湖南聯(lián)絡,向毛澤東、何叔衡等介紹北京學生運動情況,并商討恢復和改組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問題。
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罷課,并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nóng)會、學校、報館發(fā)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后,先后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
“五四”發(fā)生以后,作為點燃五四之火的大總統(tǒng)徐世昌也與教育總長傅增湘等人在總統(tǒng)府密議,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對學生運動不應操之過急,而要采取懷柔、軟化政策。
1919年5月28日,新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成立。
1919年6月,由于學生影響不斷擴大,《五七日刊》和學生組織宣傳,學生抗議不斷遭到鎮(zhèn)壓。
1919年6月3日,北京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涌向街道,開展大規(guī)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學校附近駐扎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湖南長沙的第一師范、湘雅醫(yī)學校、商業(yè)專門學校等二十個學校學生舉行總罷課。
1919年6月4日,逮捕學生800余人,次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guī)模罷工,以響應學生。
上海日商的內(nèi)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
6月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shù)前后約有六、七萬人。
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自此,運動的主力也由北京轉向了上海。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聯(lián)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并且聯(lián)合其他地區(qū),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qū)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tǒng)徐世昌提出辭職。
次日開始,工人陸續(xù)復工,學生停止罷課。
1919年6月23日,由阮真主編的《南京學生聯(lián)合會日刊》創(chuàng)刊,發(fā)行所設在門簾橋省教育分會事務所內(nèi)。張聞天、沈澤民(茅盾之弟)為編輯科科員,是該報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該刊及時報道南京、江蘇及全國學生反帝愛國運動的情況;圍繞如何“改良社會”這一中心問題,抨擊日本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批判舊制度、舊道德、舊思想、舊習慣,宣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并介紹各種新思潮(該刊連續(xù)出版了70號,至9月11日???。阮真在該刊最后一期的《編輯科經(jīng)過報告》中這樣寫道:“……真(阮真)于發(fā)表來稿,重思想不重文字,尤以改良社會及改良教育為救國初步之方針,此本刊之微意也?!?/p>
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xié)約和參戰(zhàn)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
當天,中國代表團駐地被留學生包圍,終于發(fā)表了一項聲明:“山東問題不解決,我們決不在和約上簽字!”
最終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