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重組
????從反切上看,《王三》的BC類是分明的。在幾乎所有情況下,B類上字出現(xiàn)時,被切字亦爲B(tài)類。而C類上字出現(xiàn)時,被切字則可能是包括B類在內(nèi)的多種韻類。這說明當時B類相對C類是有標的。將BC兩類的介音都擬爲/?/(B類接前主元音,C類接非前主元音)可能是一種合理的音位分析,但在偏向音值的構(gòu)擬中將兩類介音分開可能更加合適。
????然而我們知道,這裏所說的B類中包含幾批上古無r字(即【支】【侵】【宵】的所謂C類),同時C類中也包含上古有r字(如上古*Kra,*Kro(?/k),*Kru(?/k)等)。假設上古末期/中古前期的某時刻B類全部是有r來源的,C類全部是無r來源的,則可以說此時刻到《切韻》成書時刻之間發(fā)生了BC類的重組。即,部分早期B類進入《切韻》C類,部分早期C類進入《切韻》B類。
????個人傾向於認爲,在鈍音聲母無r條件下,主動部位爲舌面的非前高元音近音無法自然變成主動部位爲舌尖的近音。因此由於《切韻》B類中的無r來源的存在,將《切韻》B類介音擬爲舌尖近音(如常見的舌尖齒齦近音、舌尖齦後近音、捲舌近音)可能並不合適。B類介音的主動部位應爲舌面/舌面前,不能再前了。
????而由於反切中知組、來母下字可在上字爲C類的情況下切出B類字,可知B類字具有類似知組、來母字的特徵。知組聲母和來母是主動部位爲舌尖,被動部位爲齒齦/齦後(應該還不到硬齶)的塞音、邊音。上文說到B類介音的主動部位不能是舌尖,那麼B類介音和知組、來母的共同特徵只能是“被動部位爲齒齦/齦後”。因此可得,B類介音是主動部位爲舌面/舌面前,被動部位爲齒齦/齦後的近音。通俗來說,聽感可能類似於一個“不擡起舌尖而發(fā)出的舌尖元音”。
????可惜的是,這個近音我暫時不知道如何用IPA恰當?shù)乇硎?。但因爲被動部位對聽感的影響較大,可將之記爲/?/,這樣便與unt的記法相同。

? ? 早期C類變B類的原理可能爲:在前高、半高主元音的影響下,/?/介音發(fā)音時舌面、舌面前距離上顎相應部位(齒齦/齦後)較近,因此產(chǎn)生/? > ?/的音變。而早期B類的介音爲/i?/,在某時刻亦轉(zhuǎn)變爲/?/。
????早期B類變C類的原理可能爲:三等的r介音能夠使得一些上古的非前主元音前化,但對於上古末期的?/o(?/k)(魚、虞、鍾的前身)和u(?/k)(尤、東三的前身)來說則力量過小,完全拉不動(這裏先忽略Crauk)。因此這些韻的主元音沒有前化,而產(chǎn)生後三等介音/?/,加上R性則爲/??/。之後發(fā)生了/?? > ?/的音變,於是B變了C。
? ? 前元音B類的/i??> ?/與非前元音B的/?? > ?/可能同時,可總結(jié)爲同一個音變。

? ??【支C化B】:Kai >?K?ai >?K?e >?K?e;
????【侵C化B】:K?m >?K?m > K?im > K?im(其中K?m > K?im的原因不明);
????【宵C化B】:Kau > K?au > K?eu > K?eu(其中K?au?>?K?eu的原因不明)
????【魚B化C】:K?a > K??a >K??? > K??
????虞、鍾、尤、東三等的B化C原理與魚B化C相同,都是發(fā)生了/?? > ?/的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