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尼赫喀拉之人:阿卜杜勒·本·拉希德

阿卜杜勒·本·拉希德(Abdul ben Raschid)
????????在這可怕的沙漠之中,在那蒼白明月的注視之下,死者復歸。他們經(jīng)常出沒于那無風、窒息長夜的流動沙丘之上,揮舞的青銅武器無形挑戰(zhàn)著,對不再擁有的生命充滿怨恨。有時,他們會用如同被太陽曬干蘆葦般沙沙嘶啞而可怕的聲音,低聲說著自己記憶中的一個詞。那個將自己變成詛咒般存在的名字,比死亡更長,比生命更短,他們低聲輕吟著那個名字,納迦什......
????????———— 《死亡之書》,阿卜杜勒·本·拉希德著,曼弗雷德·馮·卡斯坦因譯

????????阿卜杜勒·本·拉希德是卡·薩拜蘇丹國(Ka-Sabar Sultanate)的阿拉比親王,有時也會以本·穆薩德(ben Moussad,意為穆薩德之子)和本·奧斯曼(ben Osman,意為奧斯曼之子)稱呼。
????????在亡靈巫師間,一直流傳著一位名叫阿卜杜勒·本·拉希德阿拉比親王的傳說,他是失落之城貝爾·阿利亞德(Bel Aliad)的大謝赫(Great Sheikh),流沙之子(Son of the Shifting Sands)與馬拉魯克沙漠之主(Lord of the Malaluk Desert),他獨自一人看到了數(shù)千年前凡人們未能觸及的東西,甚至遠早于人神西格瑪?shù)尼绕?。在由殘酷激情的好奇與無情驅(qū)動的命運下,拉希德親王在古尼赫喀拉的大地上漫游了8年之久,所見所聞都被記載在他的個人著作中,雖然他自己未曾命名,但后世將這部書稱之為《死亡之書(Book of the Dead)》。
????????《死亡之書》記錄了拉希德親王在尼赫喀拉的經(jīng)歷,在這段旅途中他的精神崩潰陷入瘋狂,因而這部無韻詩著作也是著名的瀆神之物。書中談及了阿拉比以東廣闊的沙漠,那里的沙海中升起一座座大墓地,那是由不寧死者居住的古墓都市。在那里矗立著建立不知道多少歲月的金字塔,受詛咒的貴族們端坐在其中熠熠生輝的王座上,身側(cè)只有傾頹與無數(shù)的尸者。這些貴族們夢想著過去的輝煌,做著漫長而黑暗的夢,偶爾會激動起來向腐朽的朝臣們發(fā)號施令。這些死者大軍將會向其他古墓都市進軍,或是攻擊鄰近的阿拉比或其他有眼無珠的人。

????????無論《死亡之書》的內(nèi)容如何褻瀆,但這本書卻是為數(shù)不多記載了古尼赫喀拉模糊知識的著作,舊世界的學者們從抄本中得以一窺這個古老國度的樣貌,但遺憾的是拉希德親王沒能親眼看到自己的著作所激發(fā)的恐慌。無論是因為試圖效仿旅行中看到的危險藝術(shù),還是因為目睹之物帶來的詛咒,親王在一間完全從內(nèi)部封閉的密室中神秘去世,仆人破門而入時只發(fā)現(xiàn)了因窒息而滿臉發(fā)紫的尸體。更詭異的是,雖然親王的尸體摸起來冷冰冰的,但那些直接觸碰尸體的人卻會被燒傷。
????????在聽到親王凄慘的死狀后,卡·薩拜的哈里發(fā)(Caliph)被嚇壞了,全然不顧拉希德著作無窮的價值,下令將其所有著作全數(shù)燒毀。幸運的是,那些渴求歷史與智慧的人并未讓哈里發(fā)的命令得以踐行,親王著作的副本成為貴族們私人藏品中的一員,只是這些人太過無知,無法理解自己所擁有之物真正的價值。
????????隨著時間推移,由西格瑪?shù)蹏?、巴托尼亞和提利爾狂熱騎士們組成的十字軍遠征阿拉比,他們愚昧無知的將《死者之書》抄本連同其他戰(zhàn)利品一同運回到舊世界,在未來他們將會為自己的行為懊悔不已。舊世界的人們從這些抄本中,知曉了阿拉比東方沙漠中浮起的墓地,其實是人類最古老文明分崩離析的殘響,許多人留下屬于自己的抄本,在原有基礎(chǔ)之上添加了自己的“真實”,在那些二流歷史學家和詩人的筆下將崇高修辭予以替換。(什么偽書作者?)

注:從表面上看,阿卜杜勒·本·拉希德其實就是直接影射克蘇魯神話中,撰寫《死靈之書》的阿卜杜勒·“阿拉伯狂人”阿爾哈茲萊德(Abdul Alhazred,Mad Arab),傳說他是7世紀伍麥葉王朝時期的阿拉伯學者,崇拜猶格·索托斯和克蘇魯,在大馬士革被無形之物于大庭廣眾之下吞食之前,撰寫出了《死靈之書》的原典《基塔布?阿爾?阿吉夫(Kitab al-Azif)》。

而《死亡之書》這個名稱,則是取自埃及同名的喪葬文書,根據(jù)埃及象形文字直譯的意思為“通往光明之書”。雖然名為書,但大多數(shù)時候《死亡之書》并不是寫在莎草紙上的,而是作為死者的“金字塔文本(撰寫于金字塔石壁)”和“棺材文本(撰寫于棺槨內(nèi)外壁)”的雕刻,引導死者前往冥界的旅途。從另一種角度看,《死亡之書》更像是中魔法文本,完整的一套書有多大189章,內(nèi)容即使在向眾神們祈禱,也是教授死者如何用魔法操控眾神。

最后是拉希德這個姓氏,表面上看并不怎么起眼,但其實很值得說道。大家應該知道,現(xiàn)代阿拉伯的稱呼是沙特阿拉伯王國,阿拉伯是地理稱呼,而沙特是統(tǒng)治家族的名稱,但在沙特之前統(tǒng)治阿拉伯的則是拉希德家族。
19世紀中期,沙特家族統(tǒng)治的內(nèi)志酋長國發(fā)生內(nèi)亂,阿卜杜勒·本·阿里·拉希德(Abdullah bin Ali Al Rashid)憑借與沙特家族伊瑪目的友好關(guān)系,和埃及部隊介入的時機,建立杰拜勒舍邁爾酋長國(Emirate of Jabal Shammar)定都哈伊勒(?a?il),開始在內(nèi)志酋長國和伊拉克奧斯曼勢力間周旋。而他本人憑借出身舍邁爾部族的高貴血統(tǒng)和優(yōu)秀的軍事能力,被人尊稱為謝赫。

1891年姆拉亞達戰(zhàn)役(Battle of Mulayda)后,拉希德家族將慘敗的沙特家族趕出利雅得并流放到沙漠,沙特家族沿著巴林、卡特爾最后抵達科威特,并開始和奧斯曼帝國交好。但隨著奧斯曼對中東控制力的大幅削弱,拉希德家族的統(tǒng)治也陷入困境,1902年沙特家族卷土重來奪回利雅得,在幾次全面戰(zhàn)爭中令拉希德家族慘敗,連第六任埃米爾都在戰(zhàn)爭中陣亡。

一戰(zhàn)開始后,沙特家族與英國結(jié)盟予以拉希德家族最后一擊,最終在1921年首都哈伊勒淪陷,沙特家族建立了全新的內(nèi)志蘇丹國(Sultanate of Nejd)。后來因為巴勒斯坦問題,阿拉伯勢力與英國決裂,唯三之一拒絕批準《凡爾賽合約》(另外2個是美國和厄瓜多爾,北洋是直接沒簽)的哈希姆漢志王國連同其他阿拉伯自治領(lǐng),與內(nèi)志蘇丹國合并建成現(xiàn)代阿拉伯。至于戰(zhàn)敗的拉希德家族,大多數(shù)流亡到伊拉克、巴基斯坦、阿曼、科威特和阿聯(lián)酋,到990年的時候,大多數(shù)拉希德家族成員已經(jīng)回歸到沙特阿拉伯。
有意思的是,刺殺沙特阿拉伯第3任國王的刺客,同時也是國王的侄兒費薩爾·本·穆薩義德·阿勒-沙特(Faisal bin Musaid Al Saud),其母親是拉希德家族末代埃米爾的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