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yīng)明代封建專制統(tǒng)治需要-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主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父親任職至南京兵部尚書。他自己也通過科舉進入官場。雖然中間一度受過當權(quán)宦官劉瑾的霉斥,但不久復(fù)官。他直接鎮(zhèn)壓過江西南部的農(nóng)民起義;又平定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寧王宸濠的對抗;后來又鎮(zhèn)壓了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反明武裝。因而受到明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從王守仁一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他死心維護明朝專制統(tǒng)治的反動立場。 ????王守仁生當明朝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斷深化、封建統(tǒng)治岌岌可危的時候,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心學(xué),就是要把封建倫理道德-程、朱所說的“理”說成是人心所固有的東西,借以從人心深處壓制人們的所謂“邪念”,使之純化,以鞏固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洽。由于王守仁的心學(xué),基本上是發(fā)揮陸九淵的觀點,故義合稱為陸、王學(xué)派。他的著作,后人編輯為(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傳習(xí)錄》和《大學(xué)問》是反映他哲學(xué)思想的主要村料。 ????王守仁的世界觀。他確認人心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他說:“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王文成公全書·答季明德書》)又說:“心之本體無所不賅?!?《傳習(xí)錄下》》即是認為心這個本體是無所不包的,整個宇宙萬物在人的心中。他并進一步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與王純甫書二》》把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及其準則以至各種道德規(guī)范,都說成是心所派生,這是最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 ?????王守仁講“心外無物”,這種論調(diào)原是違反常識的,故當時就有人懷疑和反對。有一次他游南鎮(zhèn),同行有個朋友指著山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這段話問得好。如果說世界上沒有心外之物,那么,深山中的花樹,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關(guān)系呢?王守仁卻強辭答復(fù)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薄秱髁?xí)錄下》)這是說,人沒有來看花時,花便不存在,看到了花,花的顏色在自己的心里顯現(xiàn)出來,所以,就知道此花不在人心之外。本來人看到了花,花的顏色反映到人的感官中,這是唯物論的反映論;可是王守仁卻把花說成是人心的體現(xiàn),沒有我的心的體現(xiàn),花就不存在,這就變成十足唯心主義的詭辯了。 ????王守仁為要替他的“心外無物”謬論作辯解,還提出人的靈明主宰說。他認為人心是一個靈明,是充塞天地,無所不在的。因此他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zāi)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蓖跏厝蔬@段話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天高地深,沒有人的靈明也是一樣存在的。所以他的學(xué)生也提出疑問:“天地鬼神萬物,千古見在,何沒有我的靈明,便俱無了?”他只好說:“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游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傳習(xí)錄下》)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王守仁的答復(fù)是強辭奪理的,甚至是答非所問。因為人家問的是:天地萬物從來就是客觀存在的,為什么沒有我的靈明便不存在了呢?王守仁的答復(fù)卻說:‘’死了的人,精神散了,他的天地萬物怎么還在呢?‘’我們知道,人死了,只是這個人對天地萬物沒有感覺,并不因此天地萬物就不存在,這完全是兩碼事。如果按照王守仁的解釋,一個人死了,客觀世界就沒有了,這是詭辯! ????王守仁既堅持說:“心外無物”,那么,“心”怎樣派生出“物”來?“物”又是什么東西呢?他提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辈⑶疫€舉例說:“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保ā秱髁?xí)錄上》)這樣說來,人心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意志就是物。 這種觀點當然也是錯的。因為一個人的事親事君以至視聽言動,都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念構(gòu)成的,事親要有個親在,事君要有個君在,視、聽也要有對象,這些都是獨立存在的客體。比如事君,沒有封建社會的君主,就不會有事君的意念??梢娡跏厝侍岢觥耙庵诒闶俏铩?,是有意識地顛倒存在和思維的關(guān)系。 當然,王守仁所以這樣說,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他把“君”和“親”說成是人心中固有的意念,是誰也不能違反的,這樣一來,人人都有事親事君之心,自不會“犯上作亂”了。 總之,按照王守仁的觀點,人的主觀感覺、主觀意念就是物,離開人的主觀感覺,物質(zhì)世界就不存在。象列寧批判主觀唯心論者貝克萊和馬赫時所說:“那末由此必然會得出一個結(jié)論:整個世界只不過是我的表象而已。從這個前提出發(fā),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認別人的存在,這是最純粹的唯我論?!?《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36頁)王守仁的哲學(xué)就是這種貨色。 王守仁既否認物質(zhì)世界的獨立存在,那么,作為客觀事物的“理”,自然也否認在心外。本來陸九淵早就有過“心即理”的命題,王守仁則據(jù)此加以發(fā)揮說:“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视行⒂H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于吾心耶?”(《傳習(xí)錄中·答顧東橋書》)我們知道,理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人只能通過外在事物來認識其規(guī)律。把“理”看成是客觀存在(包括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這才是唯物論的反映論;而心(即我們現(xiàn)在講的大腦)思維器官,故不能說“心”就是“理”,更不能說有此心則有此理,無此心則無此理。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有此事物則有此理,無此事物則無此理”。比如孝親,有了封建社會的家庭才有孝道。王守仁時代的忠孝之理自是當時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并不決定于一個人有無忠君、孝親之心;反過來,即使一個人沒有忠君,孝親之心,但由于封建社會的存在,忠孝之理也會有所反映,這是非常明顯的。當然,王守仁這樣說也不奇怪,因為他把物質(zhì)世都說成是個人主觀意識的產(chǎn)物,作為事物之理自亦是由人的主觀觀念所規(guī)定。 ????由于王守仁在哲學(xué)根本問題上,認為人的主觀意識——心是第一性,而物質(zhì)世界是第二性;并認為物理也不在人心之外。這就決定他的認識論不是向外間來認識事物,相反,而是內(nèi)求于心。為要說明這個問題,下面先談他的“良知”說。 ????王守仁的“良知”說是出于孟子。他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悌),見孺子(小孩)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xí)錄上》)我們知道,孟子在認識論上是個先驗論者,認為人心本來固有各種道德知識,也具有判斷一切是非的能力,所以說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是謂之良知良能。王守仁就是發(fā)揮孟子的先驗論觀點,并對格物致知這一認識論命題,作出主觀唯心主義的解釋。 ????王守仁講格物致知和朱熹不同。他批評朱熹講“即物窮理”是“析心與理而為二”。上面我們講過,朱熹即物窮理也不是根據(jù)事物本身來考察它的道理,他是窮一理之分殊,認為萬事萬物之理都是太極這一理的分別體現(xiàn),所以他的即物窮理并不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但由于朱烹是客觀唯心論者,太極是客體精神,還是承認“理”在外,因此,王守仁對他把心與理分為二表示反對。 ????那么,王守仁又怎樣看法呢?他說:“若即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答顧東橋書》)“格物致知”這個命題,按照唯物論的觀點,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知識。而王守仁卻認為,把自己心中的“良知”注入到事物當中,事物就會有它的道理。在他看來,人心的良知就是天理。事事物物之所以有理,是由人心所固有的“良知”賦予的;所以“理”并不存在于客觀事物當中,而存在于人的心中,這就是他所謂“合心與理而為一”列寧曾經(jīng)提出:“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認為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哲學(xué)上兩條基本路線的區(qū)別”(《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義》,《列寧選集》第2卷,36頁)。而王守仁談對事物的認識,不是通過感覺、思維和實踐活動,把物理反映到心中;相反,認為物理是人心的體現(xiàn)。 可見他的認識論與他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人心的產(chǎn)物—是完全一致的。 ????王守仁所講的良知,是人類知識的源泉,也是衡量是非著惡的唯一標準。他說:“良知之外,別無知矣。”(《答歐陽崇一書》)“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安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答顧東橋書》)這是說,世界除了良知,再無別的知識;分辨善惡真假,除了良知,亦無別的東四可以衡。那么,人除了向內(nèi)心求良知外,就無須向外界做學(xué)問了。所以他說,“心即理也,學(xué)者學(xué)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薄肮示又畬W(xué),椎求得其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xué)?!保ā蹲详枙杭颉罚┲v來講去,學(xué)是學(xué)自己的心,求也是求自己的心。一句話,只憑內(nèi)心修養(yǎng),心之外再沒有學(xué)問。這是道道地地的唯心論的先驗論。 ????上面講王守仁的認識論,他認為人無需倚靠感覺、思維和實我話動去獲得知識,只憑內(nèi)心自足的良知就夠了。但主守仁也講“行”,還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題,這是否有矛盾呢?我們認為不矛盾。因為他說的知、行和普通人理解的知、行不同。他曾拳過怎樣理解“知”和“行”這兩者意思的例子,“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傳習(xí)錄上》)這是說,人在見到聞到事物時,立即就有好、惡的反映。如見到美色就歡喜,聞到臭味就厭惡。他認為見到美色就是知,感到歡喜就是行;闖到臭味就是知,感到厭惡就是行。所以說知和行是不可分的。他這里所說的“行”,很明顯只是人心頭的意念,并沒有實踐活動。正如他另處所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習(xí)錄下》)即人心里的念頭想到什么就算是“行”,這和唯物論者所講的知行關(guān)系是根本不同的。 ????因此,王守仁所謂“知行合一”,就是把知和行統(tǒng)一于內(nèi)心的活動,所以他說:“外心以求理,此知行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保ā洞痤櫀|橋書》)可見他提倡的“知行合一,是在自己的心中去求理,這是內(nèi)心直覺的合一,并不是把感覺和思維統(tǒng)一于實踐的活動中,這與鮮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tǒng)一觀沒有任何共同之點,他的“知行合一”說仍然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 ????上面講過,王守仁對格物致知和心與理的關(guān)系等一些問題上,和朱熹是有些分歧,但這只是唯心主義的內(nèi)部爭論,在為封建政權(quán)根本利益服務(wù)這一點來說是完全一致的。如對存天理去人欲這個問題,他表示全同于朱熹。他說:“本注(指朱熹注大學(xué)章句》所謂'盡乎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薄秱髁?xí)錄上》后來黃宗義在這句的夾注中說:“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處?!?《明儒學(xué)案·姚江學(xué)案》)即朱熹和王守仁對這個問題的意見完全一致。 ????不過,王守仁雖也主張去人欲存天理,但講法和朱熹稍有不同,朱熹把天理說成是客體精神,故要人將心中欲念除掉,以保存所#賦的天理。 王守仁則認為天理就是人心的良知,“只為私欲障礙”,要將私欲“一齊去盡”,恢復(fù)良知本體,則人心就是天理,不用外求。這種說法比朱熹更為直接。到明代中葉,由于階級斗爭更加尖鎖,王守仁把三綱五常這些封建倫理道德——即所謂天理,說成是人心所固有的東西,不是統(tǒng)治者外加于人的,那么人人要遵守三綱五常就更加自然了。 ????由此可見,王守仁的整個哲學(xué)體系是完全反動的,他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死心塌地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wù)。他提倡的良知說,就是要人人自覺地去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他認為人如把握了良知,遇父就能孝,遇君就能忠。這說明他所謂良知,并不是所謂超階級的普遍人類的良心,而是明顯地打上地主階級的思想烙印。他還說:“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zhèn)€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保ā秱髁?xí)錄下》)他想把“良知”作為銷毀人民“邪思枉念”的熔爐,并作為引導(dǎo)人民借以改“邪”歸“正”的靈丹圣藥,其用心是何等險毒! ????至于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說的用意,他也說得很清楚:“今人學(xué)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卻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薄丁秱髁?xí)錄下》)。這真是不打自招!原來他提倡“知行合一”,用意是防止人民心中有不善的念頭發(fā)生,即企圖從動機上克制人民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其反動性是非常明顯的。 ????上面我們講過,王守仁是個鎮(zhèn)壓農(nóng)民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的劊子手。但是他除軍事上鎮(zhèn)壓人民外,還要從思想上加以鉗制。用他自己的話說,即除要“破山中賊”外,還要“破心中賊”,就是要對起義農(nóng)民作“攻心戰(zhàn)”。如他在江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后,認為“民雖格面,未知格心”(《年譜》)。 即是說,人民受到軍事鎮(zhèn)壓后,表面好象不同,但內(nèi)心并未順服。因此他寫了一些所謂“告諭”,一面大罵起義農(nóng)民是“逆天叛倫,自求誅戮”,一面又要父老約束其子弟,要“德義相勸,過失相規(guī),敦禮讓之風,成淳厚之俗。”“各家務(wù)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小心以奉官法,勤謹以辦國課”(《十家牌法告愉各府父老弟》)??傊獎趧尤嗣穹袷厝V五常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不要造地主階級的反,這說明王守仁的“格心”之學(xué),無非是配合他在軍事政治方面鎮(zhèn)壓人民時,要在人民心中加上一條精神鎖鏈! ???王守仁的“心學(xué)”,后來同樣受到反動統(tǒng)治者的賞識,并得到了獨夫民賊蔣介石的贊揚,自非偶然的了。 ——轉(zhuǎn)自楊榮國的《簡明中國哲學(xu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