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評點《武經(jīng)七書》:兵法智慧與當下社會的深刻共通
王陽明評點《武經(jīng)七書》
在王陽明十四歲時,開始學習弓馬之術(shù),研讀《三略》、《六韜》等兵法書籍。弘治十年五月,韃靼達延汗進攻京師,邊報緊急,京師舉朝倉皇,推擇將才,竟一時沒有敢于應征的人。王陽明聽說后感嘆道:“武舉之設(shè)得騎射擊刺之士,而不收韜略統(tǒng)馭之才。平時不講將略,想倉促之間獲得將才,太難了!”
王陽明年二十六歲這年,回到了京師。開始用心鉆研兵法,四處尋覓兵書,無一不精心研讀。他認真研讀和批注過《武經(jīng)七書》,比較看重的是《司馬法》,對于《孫子兵法》的批注最為精細。
盤子說:兵法,是將領(lǐng)接受天道的指引而統(tǒng)領(lǐng)三才、四時、萬物來統(tǒng)攝六合、八荒的規(guī)矩,但情況瞬息萬變。勝敗的技巧,人心憂愁但是天道明顯。天道有規(guī)律而人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有規(guī)律的可以常勝但是沒有規(guī)律的常?。惶斓罌]有情感但是人有情感,無情會失敗有情。三才聚合變化,四時交匯流轉(zhuǎn),“萬物皆備于我”,將領(lǐng)只是利用而已,或者說分離間之、包圍堵之、疲勞之、擾亂之、打擊摧毀等等,都是如此!六合,是將領(lǐng)的心所在;八荒,是戰(zhàn)斗的隊列所歸。或者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命多有情感而無常,將不受的原因,是心思專一!瞬息萬變的原因,是以不變應萬變。或者說“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靜是道、地、法;動是天、人、技術(shù)。動靜游離變化,就是趨勢!所以瞬息而萬變,是趨勢!
以有規(guī)律應對沒有規(guī)律,是反身誠實的意思;以無情駕馭有情,是強求自己而行的意思。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是誠實于道。
一、《孫子兵法》
始計第一
談兵都說:“兵,詭詐之道,完全依靠陰謀取勝?!辈恢陉帥]有被敵人能識破我的陰謀詭計,人眼睛不能看到我謀劃的秘密,因為有掌握計算在沒有開戰(zhàn)之前。孫子開口便說“以計為首而尋求他們的實際情況”,這中較量與權(quán)謀策略計算,有多少神明巧妙在,所謂“根據(jù)有利的情況制定權(quán)宜之計”,“不可先傳”的。
作戰(zhàn)第二
兵貴“拙速”,要非臨戰(zhàn)而能速勝也,須知有個先著在,“以計為首而尋求他們的實際情況”是也??傊挥脩?zhàn)于外以疲民耗國,古代善于用兵的將領(lǐng)類這樣。
攻謀第三
兵兇戰(zhàn)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原因啊。
故孫子制作了《兵法》,首先說“未戰(zhàn)”,其次說“拙速”,又說“不戰(zhàn),屈人兵”。只想用“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叭钡囊粋€字,爭勝于天下?!吧媳ブ\”,只是較量計謀而制勝罷了?!拜o周則國必強”大概就在這里吧!
軍始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以五個方面為準則。其勝利也,“無智名,無勇功”,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啊。這真是能先做到“不可勝”,以“立于不敗之地”的人,只是形藏而不露罷了。
兵勢第五 沒有比天地、江海、日月、四時更正的了,但也沒有比天地、江海、日月、四時更奇的了,為什么呢?只有無窮,只有不竭,只有“終而復始”,只有“死而復生”啊。從這看來,不變不化,就是不奇,“奇正相生,如環(huán)無端”〔二〕,就是兵勢啊。任勢就是不用作戰(zhàn)就已經(jīng)壓倒敵人了,所以說以“正合”、“奇勝”。
虛實第六 蘇老泉說:“有形勢,就有虛實?!蹦茏龅捷^量與權(quán)謀策略計算,就能知道虛實;知道虛實,就能避開實而攻擊虛,根據(jù)敵情取得勝利?!靶伪畼O,至于無形”,微妙神奇,這乃是用兵能“調(diào)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diào)動”的原因吧!
軍爭第七 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作戰(zhàn),所以在軍爭中,寓含著不爭的妙理?!耙杂貫橹?,以患為利”,“分合為變”,“懸權(quán)而動”;必然要講到避銳擊惰;“以治”,“以靜”,“無要”,“無擊”,“勿向”,“勿逆”等話,所謂“較量計謀而制勝”的,就是說要詳細審察啊。
不要只是能以不爭勝爭,而且也能不立即危險, 所以沒有失利。
第九變 從古以來有治人無治法。國家真得到“九變”的將領(lǐng),那就對于“五利”、“五?!钡拿珙^,什么不能明察計算,又有什么覆軍殺將的值得憂慮呢?“明智的人考慮,雜于利害”,這正通到“九變”處,常常見到我們這里有可以依靠,而可以壓倒諸侯了。
行軍第九 “處軍相敵”,是行軍時事?!靶辛罱堂瘛保俏葱熊姇r事。然而先處軍而后相敵,既然相敵而又無武進,所謂“立于不敗之地”,而兵出萬全者也。
第十地形 現(xiàn)在用兵的人,只為求名避罪一個念頭先橫胸臆,所以地形在目也不知道趨避,敵情我獻也不知道覺察,如果真能“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單留一片報國丹心,將茍利國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阨遠近”,而“料敵制勝”呢?
九地第十一 利用地形的原則來作戰(zhàn),并談到“九地”的變通。“九地”中只談“死地則戰(zhàn)”,戰(zhàn)爭豈是容易談論的嗎?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對于軍隊,要像一個人的五指一樣,做到行動一致,讓每個人都能有“投之無所往”的思想準備,則沒有不出死力的人。這樣,不作戰(zhàn)則已,一作戰(zhàn)就會勝利。
火攻第十二 火攻只是兵法中的一種手段,用兵的人不能不知道,但實際上不能輕易使用。所以說:“沒有利益就不行動,不能取得就不使用,不是危急就不要開戰(zhàn);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發(fā)動戰(zhàn)爭,將帥不可以因一時的氣憤而出陣求戰(zhàn)?!边@才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原則。
用間第十三 用間和乘間不同,乘間是從敵人那里找到空隙進攻,用間則是讓敵人為我所用。懂得這一方法,那么敵人的堅固防御陣地就無法阻擋我們了,我們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直取敵人的要害??傊瑢O子用間是結(jié)束十三篇的壓軸之作,寓意深遠。有志于在當世成就事業(yè)的人,不可不仔細研讀此書。
二、《吳子》
(自《開國》第一至《應變》第五無評)
勵士第六 吳起把握時機和揣測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確有成功的計謀和計劃,都是真正可以實行的行動,所以開始用于魯國就打敗了齊國,縱然進入到魏國而打敗了秦國。后來進入到楚國而使楚國屈服。親身實踐嘗試,頗具成效。那孫子兵法比較吳子豈不深遠,然而實際使用則難以施展了。想來孫子只是有意于寫書成名,而吳子則是就具體行事而言的,所以他的效果如此。
三、《司馬法》
(仁本第一無評)
天子之義第二
四、《李衛(wèi)公問答》 (問答上、中卷無評) 問答下卷 李靖的書,總的來說是學習孫武、吳起的,但未能完全領(lǐng)悟其中的奧妙。然而,把它當作孫武、吳起的注腳也可以。
五、《尉繚子》 (自《天官》第一至《武議》第八無評) 將理第九 將領(lǐng)作為理官,專門重視審查囚犯的情況,使與良民有關(guān)聯(lián)的囚犯也沒有覆盆之冤,可以說這是“直接繼承了《尚書·虞書·皋陶謨》中憐恤罪犯的宗旨”。(《原官》第十無評) 治本第十一 武禁和文賞,要知道文武兩個方面缺一不可。(自《戰(zhàn)術(shù)》第十二至《踵軍》第二十無評) 兵教上第二十一 學習神乎其技,熟練的人不會在熟練者的門口停留。用兵的奇妙,全部來自于平時的訓練。如果平時訓練不素,一旦有急難,驅(qū)趕他們?nèi)ジ皵?,有聽到金鼓就面變色的,看到旌旗就眼睛眩暈的,怎么能希望他們出死力而取勝呢?(自《兵教》下第二十二至《兵令》上第二十三無評) 兵令下第二十四 《尉繚》通篇只論形勢而已。
六、《三略》 (《上略》無評) 中略 皇帝王霸四條,總是論述君臣之間相互交往的道理,而《三略》的化工特別提到這一點,中間直接說出“收攬英雄之心”一句話,最后又用“收攬英雄”一句話來總結(jié),《三略》的主要思想,便能清楚地呈現(xiàn)在心中了。下略 開頭便說:“恩澤惠及于民,賢人就會歸附他。”結(jié)尾仍說:“君子迫切地推薦賢人。”確實沒有超出“收攬英雄”這句話。七、《六韜》 文韜 文師第一 看“嘿嘿昧昧”一句話,而《六韜》的主要思想,已經(jīng)能夠清楚地理解了。武韜 (自《發(fā)啟》第十三至《文伐》第十五無評) 用這十二節(jié)作為“文伐”,難道比“武伐”更加狠毒嗎?對士氣最打擊的是志向,這怎能說是“文”呢?周文王是圣人,不用多說,即使是尚父姜太公的推薦表彰,怎么就變成陰謀取勝了呢?明明就是后世奸雄附會成書,讀者能完全相信嗎?梅林說:“養(yǎng)其亂臣,回崇侯虎是這樣的人;進美女淫聲,華氏女是這樣的人;遺良犬馬,驪戎的文馬是這樣的人。即使最后這一節(jié),而太公姜子牙一身行事的,怎么能說是誣陷呢?龍韜 (自《王翼》第十八至《奇兵》第二十七無評) 五音第二十八
上古時候沒有文字,都是用五行來制伏強大?,F(xiàn)在兵家也知道五行相克的規(guī)律,用來確定方位和時間,但是通過審聽聲音了解敵情,卻沒有人聽說過。除非是聰明智慧、神勇善戰(zhàn)的人,否則誰能做到這一點呢?
兵征第二十九
“望氣”的說法,雖然是虛妄的,但最終是有道理的。強弱的征兆,精神可以先看到。
農(nóng)器第三十
古時候把兵力藏在農(nóng)民之中,就是這個意思。沒有戰(zhàn)事的時候,我們的兵力就是我們的農(nóng)民;有戰(zhàn)事的時候,我們的農(nóng)民就是我們的兵力。用閑逸來等待疲勞,用飽食來等待饑餓,不讓敵人窺探到我們的虛實,所以能百戰(zhàn)百勝。
虎韜 軍用第三十一
兵器用具的數(shù)目,正好不怕詳細,可以備查。
臨境第三十六
梅林說:從這一篇到《壘虛》共七篇,內(nèi)容相似,都是根據(jù)實際事務的法則,又有超出法則的計謀。
本篇原件由日本學者佐藤一齋所藏。卷首原有徐光啟、孫元化、胡宗憲、茅震東的序言,發(fā)表于《陽明學報》第一七○號。另外東北圖書館也藏有明朱墨印本《武經(jīng)七書評》?,F(xiàn)在根據(jù)《陽明學報》移錄。
??庇?/p>
〔一〕 軍始,《孫子十家注》本題名《形篇》。
〔二〕 如環(huán)無端,《孫子十家注》本作“如循環(huán)無端”。
〔三〕 之,原本作“能”,據(jù)《孫子十家注》改。
〔四〕 慍,原本作“惶”,據(jù)《孫子十家注》改。
〔五〕 堅堅,疑為“堅壁”之誤。
〔六〕 開國,《諸子集成》本作“圖國”。
〔七〕 縱,疑為“繼”字之誤。
〔八〕 回,恐系誤衍字。
很久了,人們不再講論兵法,卻喜歡在宴席上談論如何退敵,這不是很迂腐嗎?然而天下也有掌握兵法要訣、輔佐國家決策的人,但這些人又像是在堂上除蟀,才發(fā)出聲音,就被兒童識破,最終也沒有人能理解,為什么呢?就像夏蟲難以理解堅冰,斥鷃難以理解大鵬一樣,思維難以達到。
明朝建立已經(jīng)二百五十多年,開國有青田先生籌謀功勛,中興有陽明先生平定叛亂。這兩位先生的功績,顯赫地記在史冊上。他們也能領(lǐng)悟《正合》、《奇勝》、《險依》、《阻截》等兵書,白天如飛氈般行動,夜晚如青宵般消失,人們無法窺視其奧妙。嘉靖年間,有胡公初筮官于姚邑,得到《武經(jīng)》一編,這是陽明先生手批的遺留教澤。丹鉛還新,話語多有妙悟,我略加研習。后來胡公總制浙、直,遇到倭寇警報,于是拿出過去所學作為應變之計,往往出奇制勝,使小敵畏懼??梢婈柮飨壬鷮挠绊?,就像黃石對張良,只是可惜這本書還未被人所重視。
這時我奉命練兵,有門人攜一編《武經(jīng)》來求見,說是從吳興鹿門茅先生參與默林公幕府謀略中獲得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他家藏的秘本。因為其世孫想刻版印刷,所以請我寫序。我看陽明先生的手澤宛然尚在,感到自己碌碌無奇,愧不能成為先生的功臣。只是歡喜《正合》、《奇勝》、《險依》、《阻截》等書,實用且真實不虛。那么今天果然有掌握兵法要訣、輔佐國家決策的人嗎?我又請用陽明先生的余烈來拭目以待,這本書或許可以成為籌謀遼東的人的一策之計。于是我寫下了這篇序。
在天啟元年歲辛酉重陽前一日,賜進士出身奉議大夫奉敕訓練新兵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徐光啟撰。
我是一個不懂武學的人,但是我能讀懂武學書籍。我從小就對武學感到好奇,后來放棄了其他一切嗜好,唯獨對武學經(jīng)常思考和練習,把它看作是除了科舉學業(yè)之外的一門技藝。最近,我打算北上,在苕水之濱向朋友告別時,偶然從一位世交的弟弟生生氏的書案上看到了《武經(jīng)》一書,我不禁感到興奮和激動,于是打開閱讀,發(fā)現(xiàn)這是王文成公親手批注、胡襄懋公參閱的版本。這本書主要是以我們讀者的思路去解讀經(jīng)典,而不是用經(jīng)典來束縛我們;它借助于經(jīng)典來揣摩武事,但不拘泥于經(jīng)典。它提綱挈領(lǐng),深入淺出,真正做到了既理解了孫武、吳起等軍事家的精髓,又超越了他們。我想,文成公當年討逆藩、平劇寇,功名蓋天地,智謀冠三軍,不過是從這本書的點滴中得到了啟示并稍加實踐而已。后來,襄懋公誅徐海、擒汪直,這些壯舉也未必不是從這本書中得到了幫助。
我想請生生允許我閱讀這本書,但他不同意,說:“我的先父鹿門先生與襄懋公是同榜進士,他們互相友好,進入他的帳中參與謀略才得到了這本書,至今已經(jīng)傳了四代人了,他們相互告誡不要示人。”我說:“不是這樣的!當今遼東的戰(zhàn)事還沒有平息,四川的禍患又遍及各地,當局的人恨不能讓文成、襄懋兩位先生從九泉之下回來重用他們。然而,既然兩位先生不可能再出現(xiàn),那么還好有兩位先生的秘授之書可以廣傳開來,未必沒有讀其書如繼其志的人。這樣一來,文成公就不會死于昔日,襄懋公也會再次出現(xiàn)在今世。”于是我請求他把它刻版印刷,龍飛天啟元年冬天。(錄自佐藤一齋藏《武經(jīng)七書》本)
陽明先生批武經(jīng)序(胡宗憲)
我當諸生的時候,就艷羨陽明先生的理學功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恨不得生長在先生的家鄉(xiāng),拜在先生的門下,執(zhí)鞭騎馬與之同行。做官以來,有幸在姚邑任職,姚邑本來就是先生的故鄉(xiāng),因此得以見到先生的遺像,與門下弟子及子侄輩交往游玩,夙愿稍有實現(xiàn)的可能。有一天購買到先生遺書,其中有《武經(jīng)》一編出示給我,認為這是先生親手所批存留的。打開一看,批注的字跡還像新的一樣。在先生不過是當時涉獵作為游樂的資本,在我們這些人看來可以想見先生。晚上退朝之后讀它,覺得先生在教誨我們的時候不啻于面命耳提。我恭敬地加以珍藏,以表示不忘先生的教誨。嘉靖二十二年春天之初,新安默林山人胡宗憲在舜江公署隨手記下。
【深度解讀】
《武經(jīng)七書》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軍事著作,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審視,還流露出對于人文關(guān)懷的關(guān)注。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這本書記錄了許多偉大的軍事家的智慧和謀略。然而,在當下社會現(xiàn)實中,我們也可以從中汲取一些啟示。
《武經(jīng)七書》所涵蓋的兵法理念,與我們當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孫子兵法》強調(diào)以計為首,反映出在復雜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必須善于思考和運籌帷幄的能力。而《吳子》中的“勵士”一節(jié)則告訴我們在困難的境地中,要準確分析敵人的動向和心理,以便制定對策并取得勝利。
《六韜》中的“文韜”一節(jié)大膽提出了文武兼?zhèn)涞挠^點,這在當下社會也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在現(xiàn)代,不僅需要具備軍事才能,還需要有高尚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考能力。只有通過文武雙全,我們才能真正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并為社會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盡管《武經(jīng)七書》是一部古代的著作,但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啟示仍然與我們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相通。通過對其深入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當今社會的挑戰(zhàn),推動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學習、借鑒其中的智慧,為建設(shè)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