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擺攤記

半個多月前,得知海門要舉辦書市的消息,我便充滿了期待,并有意識地開始備貨。書市開始前一周,又從蘇州慢書房補了一批簽名書。慢書房老板鹿茸哥深耕書業(yè)多年,圈內(nèi)資源豐富,最近把簽名特裝書做得風(fēng)聲水起。
“這里面有不少版本是只有我們兩家才有的,”鹿茸哥說,“祝賀你大賣!”
8月25日傍晚,書市開啟。
不同于北上廣深,小城里的圖書市集,教輔、童書占絕對主導(dǎo),這大約也是一種地方特色,誰讓咱是“教育之鄉(xiāng)”呢。
在書市里,我的書攤顯得有那么一點點“另類”,相對而言有些遇冷,但也不乏知音。電視臺的攝像小哥,懟著簽名書一通拍,邊拍邊贊:都是好書??!
到21:30收攤,營業(yè)額竟也破千,達(dá)到預(yù)期。在小城里遇到同頻的讀書人,是件讓人快慰的事。
有了第一天的市場底色,第二天我對書攤進(jìn)行了調(diào)整——撤下文具文創(chuàng),增加了“女性主義”的主題書籍陳列。我決定任性到底,一心賣書。
這也帶來了兩極分化的反應(yīng)。有讀者走過書攤,一臉問號:什么是厭女?有讀者兩眼放光:哇,居然有上野千鶴子!
挺讓我意外的是,剛剛上市的新書《父權(quán)制與資本積累》,居然很快就賣掉了2本,我有點后悔帶少了。
第三天的書攤,延續(xù)了第二天的模式,又補充了一些新書。書市即將收官,我的小書攤也迎來了一波小小的爆發(fā),不少讀者都貢獻(xiàn)了單筆不下5本的“大宗”購物。有即將退休的中學(xué)老師,買了《入關(guān)》、《走進(jìn)宋畫》、《金瓶梅的藝術(shù)》……有本地文史研究者,買了《讀書與藏書》、《學(xué)隨世轉(zhuǎn):二十世紀(jì)中國的史家與史學(xué)》、《苦雨齋序跋文》……有攝影家協(xié)會的文藝愛好者,買了《天真與自由》、《草間四季》……書攤漸漸瘦身,內(nèi)心逐漸豐盈。

很感謝這三天的書市,對于一家小書店而言,實實在在的銷量就是最好的幫助。這銷量離不開主辦方的付出,更離不開小城讀者的同頻共振。在川流的人群里,那些凝神閱讀的樣子,是最美的風(fēng)景。
